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声入门与鉴赏(四)

(2022-09-26 22:49:56)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相声入门与鉴赏(四)
侯耀文(1948—2007)

       第五节 “包袱”种类
        “包袱”就是笑料,就是在相声表演的过程中,演员要让观众不知不觉地、一样一样地往一个铺开的包袱皮里装东西,系好,到一定的时候,再突然地把包袱皮打开,使观众一下子看清了包袱皮里装的东西,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使观众自然地发出笑声,这就是包袱。
        包袱有几种:
        一、单包袱
        就是在一个小的情节中,有一个包袱。如《垫话》:
        甲:爱走东的不走西,爱吃萝卜的不吃梨、爱打扑克的不下棋,爱踢球的不钓鱼。
        乙:爱好不同。
        甲:有爱吃咸的、爱吃淡的、有爱吃汽水下挂面的!
        二、重包袱
        就是在一个情节中,把两个包袱联结起来,抖完一个包袱之后,又抖一个。如《踢球》:
        甲:牛科长长的胖,胖的出奇。
        乙:怎么个胖法?
        甲:胖的俩手摸不着肚脐眼,上便所还得我给系裤腰带。
        乙:是吗?
        甲:我还不敢使劲!
        乙:怎么哪?
        甲:怕放炮喽。
        三、连环包袱
        就是在—个情节中,把许多小包袱连结起来,穿成串儿包袱,一环扣一环,是包袱就响。最后来一个大包袱作为一个情节的结束。如《踢球》:
        甲:张秘书,借钱归那位处长批?
        乙:他怎么说的?
        甲:张秘书说话有点小毛病!
        乙:什么毛病?
        甲:喀巴,借……借……借钱归陈……陈……陈处长批。(一个包袱)
        乙:陈处长在哪儿?
        甲:陈处长在……上……上……
        乙:在楼上哪?
        甲:在上海哪。(又一个包袱)
        乙:上海哪!什么时候回来?
        甲:今……今儿……今天几号?
        乙:二号。
        甲:二号,他……他六……六……
        乙:六号回来?
        甲:六月份回来。(又一个包袱)
        四、构成包袱的艺术手法
        1.谐音包袱:谐音,就是音同字不同的包袱,或者音字相近而产生的包袱,都是谐音包袱。如《东京客人》:
        甲:小赵又一指那日笨老太太给我介绍,这就是日笨东京民间访华团的叫“京本教子”。
        乙:叫什么?
        甲:京本教子。
        乙:精粉饺子,好哇,我就爱吃精粉饺子。
        原来人家的名字叫“京本教子”而给说成是“精粉饺子”,从“京本教子”到“精粉饺子”,字的声音近似而原意变了。又如《黄鹤楼》:
        乙:咱俩唱出《黄鹤楼》。
        甲:黄窝头。
        乙:张飞闯帐。
        甲:小葱拌酱。
        乙:刘备过江。
        甲:大饼两张。
        乙:三气周瑜。
        甲:三条小鱼。
        还有《春回大地》里的“你吃饭了吧?”理解成“你脚歪了吧”。《我爱中国》里的“艾斯考包里”,理解成“爱吃烤苞米”等都是谐音包袱,处理得好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2.机辩包袱:也是“争辩出包袱”,明知不对,还要与人争辩,没理找理,我们通常说的抬扛,就是这个意思。如《好梦不长》里边,有这么一段:
        甲:我画的正来劲儿呢,打后边过来一个黑大个儿,抬腿就一脚:“你干什么?”
        乙:得!没词儿了吧?
        甲:没词儿了?“我画画呢。”“什么画?”“宣传画。”“宣传什么?”“讲卫生。”
        乙:那床单怎么回事?
        甲:床单呀,勤洗勤晒。
        乙:那裤衩子哪?
        甲:那裤衩子,那是裤衩子吗?
        乙:那是什么?
        甲:那是裙子。
        乙:你画的是男的女的?
        甲:女的。
        乙:女的怎么还光脑袋呢?
        甲:呀,光脑袋呀,这没关系,再画点头发不就行了吗?
        甲画的本来是裤衩子,但为逃避黑大个儿的追问,没理找理地说了很多的所谓理由,从而出了笑料,这种包袱就是争辩的艺术手法。
        3.比喻包袱:比喻也就是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喜剧效果。《摩登时代》里边的小号加塞子那几句就属于比喻包袱。就是用打比方而产生的笑料。
        甲:我给学学这小号加塞子,我学的时候,你闭上眼睛听,跟卓别林一个味儿。
        乙:那我要睁眼看哪?
        甲:你要睁眼看哪。
        乙:卓别林,
        甲:×××。我学的那个味和电影摩登时代里的前奏曲的小号加塞子一个味儿,这就是个比喻,你闭眼听,一个味儿,睁眼一看就是我学的了。
        《买伞》里边有这么一段:
        甲:小严,给你买把伞自动开的,用手一按弹簧就把伞面弹开。你看,叭!
        乙:弹开了?
        甲:伞弹开了,把我爱人给崩出去了。
        乙:怎么回事?
        甲:伞面儿成这样了,噗!我爱人就坐床上了,“哎哟,我的妈,你这是伞哪!是枪啊!”  
        乙:你怎么说的?
        甲:我说……也不是伞、也不是枪,嘿——喇叭花。
        由于质量不好的一把伞,弹出去以后变了形,把伞比喻成喇叭花。这就是比喻手法,比方出的包袱。还有演员表演中的比喻。如《戏剧方言》中:
        甲:你看人家那眼珠一动,那叫秋波流慧。
        乙:对!
        甲:您看我这眼珠一动。
        乙:秋波流慧。
        甲:瞳仁反背。
        这是相对的比喻,还有形象的比喻。
        甲:你看人家往那一站像朵花似的。
        乙:好看。
        甲:我往这一站也像朵花似的。
        乙:您像什么花?
        甲:干枝梅。
        乙:干枝梅啊!
        4.错觉包袱:《油水大》中有这么一段:
        甲:……包办酒席,烟果糖茶,一个电话,全整到家。
        乙:他怎么这么大能耐呢?
        甲:他是关系广,路子多,哪个部门都有人,能一条龙地走后门。
        乙:专门能走后门,这位都成专家了。
        甲:赚家,把钱都赚他们家去了!
        赚家是专家的错觉,从而产生了包袱。《霸王别姬》里有这么几句:
        乙:可真有点盛气凌人。
        甲:什么叫“生气拧人”?谁拧人啦?我拧你哪儿啦?
        这也是错觉的艺术手法给出的效果。
        5.否定包袱:用否定的语气来结束一句话、一件事而产生的包袱,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如《垫话》:
        甲:您是什么文化程度?
        乙:我是小学六年。
        甲:那您不如我啦。
        乙:这么说您知识多?
        甲:我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芦先定三分天下。
        乙:这是您?
        甲:诸葛亮。
        再如《笑的研究》有一段,也是使用否定这种艺术手法产生的喜剧效果。
        甲:要笑你应该这样笑。
        乙:怎么笑呢?
        甲:应该是:似笑似不笑,似想笑似不想笑,要笑没笑出来,这笑纹在肉皮里含着。
        乙:噢,你这一说我明白了,这笑么是似笑似不笑,似想笑似不想笑,要笑没笑出来,这笑纹在肉皮里含着对不?
        甲:对。
        乙:哈——我笑不了。
        再如《买伞》:
        甲:每月四毛钱攒成这个样,真难为你,照这样攒四毛钱哪儿够花的。这么着,从下月起……
        乙:给四毛五啦。
        甲:改两毛七了。
        这也是用否定这种艺术手法出的包袱。按照规律上月给四毛,这月从发展上看,应该给四毛五或五毛,可是却把正常的规律给否定了,这就是用否定的艺术手法产生的效果。
        6.拟人包袱:拟人出包袱,就是通过以物拟人的方法制造包袱。如《打蚊子》:
        甲:你刚睡着,那蚊子来啦,嗡……
        乙:好嘛,这蚊子可够个儿。
        甲:这不是学蚊子么。蚊子一瞧是您乐啦,“来呀,这有个肥的。”
        乙:这是蚊子说的?
        甲:这是我说的。
        7.夸张包袱:夸张,就是夸大的意思,过分强调人物的行为或一些生活现象都属于夸张的手法。如《夜行记》中有这样的对话:
        甲:一狠心买辆自行车。
        乙:嗯。
        甲:(手势)花了这整儿,这个零儿。
        乙:二百八?
        甲:二十八块。
        乙:二十八块钱你就买车呀!
        甲:买旧的。
        乙:那能骑吗?
        甲:哎,你别看花钱不多,车还可以。
        乙:骑得过儿。
        甲:反正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
        乙:好嘛,这车都要散啦。
        一句“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就夸张地把一辆超级“老爷车”形容得淋漓尽致。
        再如《打电话》“罗嗦”在电话里噜苏了半天,最后告诉他的未婚妻:
        甲:下车之后,你往对面瞅,从西边数第三根电线杆子,我在那儿等你,好不好?七点一刻开演,我七点等你。七点钟啊,哎,小王啊,那什么你别来啦。
        乙:怎么别来啦?
        甲:现在都八点半啦。
        这就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夸大强调了打起电话没完没了这一生活现象。在实际生活中,一对情人约会,本来能用一二分钟说完的话,而一说说了两个钟头,这种现象在相声的表演当中艺术地再现,它通过夸张的手法,有力地讽刺了“罗嗦”,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8.俏皮话、反正话包袱:俏皮话也就是歇后语,就是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句子,前部分似谜面,后部分似谜底,而基本意思却在后半部分,听起来很幽默。如《买伞》:
        甲:您别找我们换。我们是来什么卖什么,质量问题我倒是想管,可被窝里伸脚丫——
        乙:怎么讲?
        甲:我们算第几把手?铁路警察我们也管不着那段儿。
        这就是歇后语出的包袱。
        反正话大家都熟悉,就是把正话说反了,反话说正了,从而引起笑声。如《小段》:
        甲:我是小孩。乙:
        小孩是我。
        甲:我骑自行车
        乙:自行车骑我。
        甲:我鼻子大。
        乙:我大鼻子。
        这就是正话反说,词不达意,从而引出了笑料。
        9.重复包袱:重复,就是通过多次强调文字完全相同的语句,或多次重复地说同样的话,就是重复的艺术手法。如《买伞》里边就有这样的手法:
        甲:同志,我们厂的情况,简单地向您汇报一下。我们是协作企业,由四个大厂五个合作社六个生产组、七个车间、八个单位组成……此致、敬礼、多提宝贵意见。
        乙:这就完了?我这伞怎办?
        甲:同志,我们厂的情况,简单地向您汇报一下,我们是协作企业。由四个大厂五个合作社六个生产组、七个车间、八个单位组成……此致、敬礼、多提宝贵意见。
        乙:我这还没解决哪!
        甲:同志,我们厂的情况简单地向您汇报一下……
        这就是多次地重复一个语句而引起的喜剧效果。
        “三翻四抖”也属于重复的艺术手法。如《小段》:
        甲:做一个相声演员要有广泛的爱好。
        乙:对,什么都得会。
        甲:你会的就很多。
        乙:不敢说太多,一般的都有两下子。
        甲:这我知道,你画的山水画……
        乙:跟真的似的。
        甲:你雕刻的金鱼……
        乙:跟真的似的。
        甲:你捏的那小泥人……
        乙:跟真的似的。
        甲:你印那假票子……
        乙:跟真的似的,我不会呀!
        这种三翻四抖的包袱,也是重复的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