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声入门与鉴赏(三)

(2022-09-26 22:44:30)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相声入门与鉴赏(三)
侯宝林(1917—1993),郭全宝(1920—2004)

        二、对口相声
        对口相声是通过甲乙两人对话的方式进行表演的,这也是我们最常见的表演形式。对口相声要注意捧逗哏之间的关系,捧哏的在对口相声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捧哏的话是代表着观众的,有时要肯定有时要否定,有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烘托。
        对口相声,分以下两类:
        1.一头沉:就是一头的话多,一头的话少。一段相声主要由逗哏的来叙述,捧哏的则给予必要的配合烘托,使一段相声趋于完美。一头沉的节目,尽管捧哏的话少,但必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子母哏:就是捧逗哏的话都不少,各说各的理,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有问有答,环环扣紧,有时为一个问题要相互争辩,各执己见,从而产生矛盾,引出笑料。如《五红图》、《天文学》、《歪批三国》等就是子母哏相声。请看传统相声《歪批三国》中的片断:
        甲:你爱看三国,我也爱看三国。我们在三国里头提出点事,互相来研究研究,讨论讨论。
        乙:可以呀。提起三国,我知道得最多!
        甲:你对三国有研究。请问你三国里头所有的人物,谁最有能耐?
        乙:能耐最大的就是诸葛亮。
        甲:诸葛亮有什么能耐?
        乙:诸葛亮仰知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芦先定三分天下。诸葛亮乃一国军师,可称得起士之奇才。三国里就数诸葛亮能耐。
        甲:诸葛亮要能耐大,七星灯借寿,怎么会死到司马懿手里哪?
        乙:这个……那就是司马懿有能耐。
        甲:司马懿有什么能耐?
        乙:司马懿乃是领兵大元帅,统带千军万马,执掌生杀之权,攻杀战守、抽撤盘还,无一不晓。就拿取街亭说吧,不用自己去,派张郃一战成功,司马懿多有能耐!
        甲:司马懿要是有能耐,得了街亭,怎么还叫赵云追得满街乱跑?
        乙:那么这么说,赵云最能耐。
        甲:赵云有什么能耐?
        乙:赵云是常胜将军,百战百胜,长坂坡前,一场大战,单枪匹马,敌住曹操八十三万人马,闯出重围,救出阿斗,那是多大的能耐。
        甲:赵云要有能耐,到了当阳桥为什么还让张飞给断路哪?
        乙:那就是张飞有能耐?
        甲:张飞要有能耐,虎牢关战吕布,怎么哥三个打人家一个!
        乙:那是吕布有能耐。
        甲:吕布要是有能耐,白门楼怎么会死在曹操手里?
        乙:那是曹操有能耐!
        甲:曹操有能耐,火烧战船,怎么把胡子都烧没啦?
        乙:要照你这么——说——
        甲:谁有能耐?
        乙:你有能耐。
        甲:我有什么能耐?
        乙:你都把我问住了,还没能耐吗?
        从这些片段中可以看出子母哏的捧逗关系。
        三、群口相声
        三人相声或多人相声叫群口,三人或三人以上表演的化妆相声也是群口相声。三人相声代表作有《训徒》、《扒马褂》、《大审》、《酒令》等,六人相声有《五官争功》,八人相声有《法门寺》等。三人相声,甲为逗哏,乙为捧哏,丙为赋缝,三人表演各有特点。丙夸张地叙述故事情节,乙对丙所叙述的故事情节提出疑问,甲对乙提出的疑问给予解释辩解,使乙提出的疑问得到似乎合理的回答。
        传统相声《扒马褂》片段,很好地表现了捧、逗、赋缝三者之间的关系:
        乙:嗳,说可是说,您可别云山雾罩的!
        丙:这叫什么话呀,就凭我这学问怎么能云山雾罩的哪!他刚才说我叫人问住了,那不是问住了,因为我这人学问太大了,我说出话来,那些人不懂哪,我赌气就不理他们啦,这样就好像我叫人问住了,其实不是。再说,就凭我这学问、能叫人家问住吗?您说什么事情咱不知道啊,就拿昨天说吧,我说得刮风,结果半夜里就起风了。
        乙:倒是有点风。
        丙:有点儿风?风可大了,整刮了一宿啊,嗳?我家里有一眼井您知道吗?
        乙:不就靠南墙那个吗?
        丙:是啊,您就知道那风多大了,一宿的工夫,把井给刮墙外边去了。
        乙:什么?
        丙:把井给刮墙外边去了。夜里我正睡觉呢,楞叫大风给吵醒了,我听着咣登咣登的,溅了一窗户水。天亮我这么一瞧,院里井没了,开大门一瞧,井在墙外头哪!
        乙:没听说过。
        丙:这我能说瞎话吗?你要不信,你问他去。(指甲)
        乙:(问甲)跟您打听点儿事。您说风要刮太大了,能把井刮到墙外边去吗?
        甲:像话吗?井会刮到墙外边去了?
        丙:(扒甲的马褂)你把马褂脱下来吧!
        甲:嗳!你不是不要了吗?
        丙:不要啊!我家里那眼井刮到墙外边去了,你怎么说不知道哪?(要扒甲的马褂)
        甲:噢!(向乙说)他家里那眼井啊!
        乙:是啊。
        甲:不错,是刮出去了。
        乙:是刮出去了?那就问你吧,怎么刮出去的?
        甲:你听着呀,不是他家里那眼井吗?井,你懂吗?就是里头有水!
        乙:废话,井里怎么会没水啊!我问你怎么刮出去的?
        甲:怎么刮出去的?你听着呀!他不是他这个啊!他那个井啊!横是水浅了,压不住了,刮出去了!
        乙:不像话,你就是干井也刮不出去啊!
        甲:你说刮不出去,眼睁睁的刮出去了!
        乙:怎么刮出去的哪?
        甲:你听着啊!你不是问他家那井怎么刮墙外边去了吗?因为他家那墙太矮了!
        乙:多矮也刮不出去呀?
        甲:他家那墙不是砖墙。
        乙:土墙也刮不出去呀?
        甲:是篱笆墙,篱笆你懂吗?
        乙:篱笆我怎么不懂啊!
        甲:懂,啊!懂就完了!
        乙:什么就完了?我问你这井怎么会刮到墙外边去了?
        甲:还没明白哪?
        乙:你说什么啦?
        甲:你不是问这井吗?噢,是这么回事,因为他家那篱笆墙年头儿太多了,风吹日晒的,底下糟了,离着这井也就二尺来远。那天忽然来了一阵大风,篱笆底下折了,把墙鼓进一块来,他早起来这么一瞧,睡眼蒙胧的:“哟,怎么把我家井给刮到墙外边去了?”就这么给刮出去的。
        乙:噢,这么回事!
       第四节 相声的结构
        一段相声要由“垫话”、“瓢把儿”、“正活”、“底”这几部分组成。
        一、垫话
        垫话就是说正活之前的一些话。一段相声能不能吸引观众、能不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你所表演的节目中来,垫话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垫话往往有的是即兴表演,也叫“现挂”。从近年来的作品中看,垫话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了。垫话也要有笑料,没有笑料就不能起到垫话的作用。比如《妻子的褒贬》的垫话:
        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
        乙:各有所好。
        甲:而个人爱好又都同自己的性格密切相关。
        乙:对。
        甲:比如说今天来的观众,大都是年轻的朋友。
        乙:年轻人什么性格呢?
        甲:活泼好动。
        乙:这是年轻人的特点。
        甲:他们喜欢打球啊,游泳啊,滑冰啊,爬山哪……
        乙:喜欢剧烈的室外活动。
        甲:在这方面我则不然。你别看我也是年轻人,我不大好动。
        乙:好静。
        甲:所以我的爱好,跟大多数年轻的朋友就不大一样了。
        乙:那你爱好什么呢?
        甲:我喜欢在屋里坐着。
        乙:光坐着?
        甲:整天看……
        乙:看什么?
        甲:看……两口子吵架。
        乙:啊?
        甲:我看那玩意儿上瘾。
        乙:这都什么爱好。
        甲:一听这话你就不经常看两口子吵架。
        乙:我看那个干吗?
        到此,垫话结束了,包袱响了,把观众自然而然地引到你要表演的相声中来了。又如《如此照相》的开头:
        甲:您大概喜欢照相吧?
        乙:哟,您怎么看出来的?
        甲:因为您这人形象很有特点。
        乙:我们那儿比我好看的人倒是不多。
        甲:好像哪个电影里的演员像您。
        乙:他们说我这和和气气的劲儿像孙喜旺。
        甲:喜旺不如您。
        乙:也有人说我像林道静。
        甲:你是男的,是女的?
        乙:一夸我,我也闹不清了,反正是个演员。
        甲:我看过您不少照片。
        乙:我爱照相嘛。
        甲:前年,粉碎“四人梆”后几天,您穿一套新的制服,照过一张相。
        乙:那是纪念咱们获得第二次解放照的。
        甲:五八年,您穿着劳动布夹克,照过一张相。
        乙:那是纪念大跃进我火线入党照的。
        甲:四八年,您穿一身工作服,照过一张相。
        乙:那是纪念我参加阁命工作照的。
        甲:二八年,您什么都没穿,照过一张相。
        乙:那是……我什么都没穿哪?
        甲:上面写着“周岁纪念”嘛!
        乙:那时我刚一岁。
        甲:反正你断奶了。
        乙:你提我小时候干吗?
        甲:通过这可以看出照相是咱们生活中的一个乐趣。
        乙:广大人民都喜欢。甲:既纪念生活中美好的画面,又丰富了生活的内容。
        乙:也很有纪念意义。
        甲:您那几张照片除去构图优美、色调柔和以外,有个最大的特点。
        乙:什么呢?
        甲:没有一张是哭着的。
        乙:嗐!谁照相都是笑模样。
        甲:嗯,我就不是。
        乙:你哭着照?
        甲:比哭还难看。
        乙:什么样?
        甲:呲着牙,咧着嘴,脖子冲南眼朝北。这样儿。(表情)
        乙:嗐!是比哭还寒碜。你怎么这模样儿?
        甲:我这模样儿?你要是赶我那时候去照相馆,照出来比我还难看。
        接下来,表演自然而然地转入正题。
        二、瓢把儿
        瓢把儿就是入活的“搭桥”,起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东京客人》垫话说完之后,下面是这么几句:
        甲:我这么问你是有原因的!
        乙:有原因?什么原因?
        甲:有一个日笨老太太正找您哪!
        乙:找我?
        甲:那日笨老太太点名找×××说是她的儿子。
        乙:真有这事儿?
        这几句就是“瓢把儿”,即承接了上面的垫话,又给入活作了铺垫,开始入活了。
        三、活儿(也叫正活或活身儿)
        活儿,就是一段相声的中心,一段相声的正文。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主要靠它来完成。活儿是由好多个情节组成的,每个小情节,必须有笑料,作为一个情节的结束。既有一般,又见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活儿中的各个小情节都要围绕着一个中心,沿着一条线索展开,这样才能直线上升而不至于“折腰”,也才能紧紧地吸引着观众。
        相声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虚中有实,既含蓄、又夸张,观众才爱听,爱看,使观众如临其境,逐渐地就入“底”了。
        四、底
        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束。一段相声好比一篇文章,开场白就是垫话,活儿就是正文,底就是文章的结尾。
        一段相声都要有头尾,情节集中,紧凑,不拖泥带水,要干净利落,写出来层次分明,表演起来火爆脆快,听起来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使观众寓教育于笑声之中,就能起到了一段相声的作用。这就与底的安排有关了。底安排得好,观众印象深刻;安排得不好,则平淡无味,所谓好与不好之别,也就在于底的笑料安排得是否恰当,是否有效果。恰当有效果就“响”了,反之就“凉”了。当然也不能单纯地去追求效果,而忽略了主题。
        那么一段相声什么时候“攒底”好哪?最好是安排在一段情节的高潮之中,或矛盾的激烈之处,从而容易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以下是《如此照相》的“攒底”:
        甲:我一看这情况,原来如此!我干脆……
        乙:你照吧!
        甲:我走吧。
        乙:怎么走啦?
        甲:早上八点来的,现在都四点半了。
        乙:溜溜儿一天。甲:刚到门那儿,有人把我拦住了。(努嘴)
        乙:又干什么?
        甲:我一看,噢,下班了,顾客、职工站成一排,跳忠字舞。
        乙:对,这是“晚汇报”的一种形式。
        甲:不行啊,我肚子这儿“咕噜咕噜”直叫唤。
        乙:赶紧上对过儿食堂买点儿吃吧!
        甲:“同志,我饿了一天了,您等我上对过儿买俩包子吃。”
        乙:那就买去吧。
        甲:“你什么出身?这是忠不忠的问题,你怎么偏这时候吃?”
        乙:得,还给上纲了。
        甲:我一想,我跳吧!(跳舞)
        乙:还真不错。
        甲:知道什么意思吗?(动作)
        乙:拿起刀枪。
        甲:(动作)乙:狠打黑帮。
        甲:(动作)
        乙:文攻武卫。
        甲:(动作)
        乙:奔向前方。
        甲:(动作)
        乙:放眼全球。
        甲:不对。
        乙:高瞻远瞩。
        甲:不对。
        乙:放眼世界!
        甲:不对。
        乙:你这儿干吗呢?
        甲:我瞧那包子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