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载17】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王文娟著

(2022-09-19 22:14:24)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连载17】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王文娟著
1955年《柳毅传书》中饰龙女三娘

        1954年9月在华东戏曲汇演中,我因为演出《春香传》获得演员一等奖。在这次戏曲汇演中,我还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领导要我参加男女合演小型实验剧目《技术员来了》的演出。这出戏是说农村公社女社员刘惠芳,冲破丈夫孙守全的夫权观念和保守思想的束缚,学会生产技术的故事。我扮演刘惠芳,男演员黄善兴演孙守全。这是上海越剧院第一出男女合演剧目,也是我第一次跟男演员同台演出,排练时大家都觉得有点拘谨,十分不习惯。比如排到妻子刘惠芳要出门,丈夫挡在门口,妻子把丈夫拉开,那时正逢夏季,黄善兴穿了件短袖汗衫,我怎么也伸不出手去拉他的手臂。但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男女唱腔不同调,我平时习惯唱升F调,同调的话男演员就唱不上去,改唱F调对我又太低,最后还是决定我唱F调。正式演出那天,黄善兴一开口唱,台下就笑场了,搞得台上的演员都很紧张,大家硬着头皮把戏演了下来。当时男女合演的条件还不成熟,特别是曲调问题没有解决,失败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后来经过音乐工作者和演员多次研究和试唱,最终采用了尺调同调异腔的方法。
        1955年6月,上海越剧院赴民主德帼和苏连演出,历时近半年。我和陆锦花、丁赛君、陈少春等“留守”上海,经过重新组合,演出了三台大戏,我和陈少春合演《柳毅传书》,与陆锦花合演《晴雯之死》,和丁赛君合演《春香传》。
        《柳毅传书》是根据唐传奇小说改编的,我饰演龙女三娘,陈少春饰柳毅,吴小楼饰钱塘君,钱妙花饰洞庭君。排练这个戏时,我和丁赛君、陈少春一起住在越剧院三楼的宿舍里,房间不大,我们靠墙搭了三张小床,剩下的空间仅够放一张小书桌。条件虽然简陋,我们三个“单身女郎”却过得有滋有味。早上结伴去练功房练功,下午一起排戏,在上越食堂搭伙吃饭,晚上回到宿舍,偶尔炖上一小锅白木耳,边吃消夜边聊天。那时大家都很年轻,话题也总是围绕着戏转,交流中互相启发,对彼此的艺术创作颇有帮助。
        当排到三娘被钱塘君救回龙宫,盛装拜谢柳毅的救命之恩时,我觉得光是唱或轻轻一拜不足以表达龙女对柳毅深挚的谢意,而且这段戏是龙女和柳毅由感恩萌发爱意的转折,一定要处理好。龙女出场时,柳毅惊讶地发现,曾经蓬头垢面在泾河边牧羊的女子,竟变成了眼前这位美貌动人的公主。龙女唱道:“今日筵前会故人,难禁心头感激情。掩袂趋前施大礼……千拜万拜,难谢先生相救恩。”那天在宿舍里我们三人讨论起来,我忽然想到可以借鉴京剧中的一些身段,就比划起来,用双摺袖连拜三次,一边演唱,一边身段的幅度也随之增加,连着三跪三拜。陈少春和丁赛君看了都首肯,陈少春补充说:“龙女拜谢的时候,我(柳毅)就一步步往后退,最后一拜你要长拜不起。”说着我们俩就在房间里演了起来,丁赛君拍手称好:“这样一来更有戏了。”第二天我们演给导演陈鹏看,他也很赞许。与“谢恩”中的殷勤主动形成对比的是,在“送别”这场戏中,龙女则是带着复杂的心情上场。与柳毅见礼时,她心中有了拒婚的尴尬,显得矜持和含蓄,想到离别在即,眉宇间带着淡淡的惆怅,但又不能表现得过于哀怨,更不能有乞怜的嫌疑,这样与龙宫千金的身份不符。
        《柳毅传书》于6月初上演,不久我们又去杭州等地巡回演出。当时正逢盛夏,在没有空调的舞台上,灯光一打,即便是穿着平常戏服,一场戏下来早已挥汗如雨,水衣都能绞出水来;而吴小楼扮演的钱塘君,戏服之内还须穿上“胖袄”,我们都担心她会中暑,吴小楼却不肯马虎,每天都一丝不苟地穿上全套行头。

【连载17】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王文娟著
1955年在《晴雯之死》中饰晴雯。陆锦花饰宝玉,陈兰芳饰袭人

        1955年11月,我们开始排演《晴雯之死》,我饰演晴雯,陆锦花饰演宝玉,陈兰芳饰袭人,郑忠梅饰王夫人,这也是我第一次出演“红楼戏”。晴雯是大观园众多丫鬟中最具个性光彩的一个,她的率真任性,与袭人的世故圆滑形成鲜明对比。在主子眼里,她不够乖巧不够温顺,在丫鬟们眼里,她又过于出色过于骄傲,宁折不弯的“爆炭”性格更是得罪了不少人,为她的悲剧深埋祸根。
        说到晴雯,大家自然会想到黛玉,这也是众多红楼人物里我最喜欢的两个艺术形象,说来也巧,两年多后,我在越剧《红楼梦》中又出演了林黛玉一角。书中描写晴雯“眉眼好似林姑娘”,脂批有评“晴有林风”,说的是晴雯有黛玉的风格,这种相似不光是外貌上的,更多是指精神上的。她们都有着率真的性格,忠实于自己的感情,不肯向世俗低头妥协,但身份、环境、经历的差异又造成她们不同的性格。黛玉是世家小姐,饱读诗书,清高孤傲具有诗人气质,情感表达内敛含蓄,她所受的封建教养和她内心向往的自由随性时常发生冲突。而晴雯从小父母双亡,身世悲惨,被卖入贾府后,受到贾母和宝玉的喜爱,养成她单纯直爽的个性,她的情感表达直接外露,处事风格甚至有点泼辣。因此我在设计唱腔时,多选用一些节奏明快的旋律,如四工腔清板等,还吸收了北方剧种中一些轻快活泼的音乐元素,来表现晴雯的爽利干练,念白上语速加快,语气短促,音调上扬,带点俏皮,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口齿伶俐、敢爱敢恨、毫无心计的人。
        真实感人的表演,来自准确细致的内心体验,而准确细致的内心体验又离不开对剧本总体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晴雯之直与黛玉之曲,晴雯之露与黛玉之藏,晴雯之浅与黛玉之深,晴雯之烈与黛玉之郁,作为有幸同时扮演曹公笔下这两个人物的演员,我必须理解并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最后一场“冤死”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在场景、人物感情上和“焚稿”都比较相似。晴雯和黛玉,同样是在风刀霜剑的逼迫下孤独地死去,她们柔弱的病躯和内心的愤懑抗争形成鲜明对比。在唱腔设计上,都运用了弦下腔,但由于她们的感情和性格不同,具体表现也就不同。宝黛之间是明确的爱情,黛玉对自己的悲剧有着清醒的认识,“傻丫头泄密”后,她以为宝玉辜负了自己,因此“焚稿”中的黛玉是“哀莫大于心死”的万念俱灰。但黛玉的身份、教养,使得她即便是面对情同手足的侍女紫鹃,也不可能做到毫无保留地倾诉。我和作曲、琴师在设计“焚稿”唱腔时,运用了多种板式,突出她孤傲的性格和丰富的感情层次。从起始的弦下腔慢板“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平静而略带伤感地回忆往事,随着感情的转折,由清唱散板“诗稿怎存”转入正调流水“把断肠文章付火焚”,情绪也更为悲愤激烈,最后以清唱慢板“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结束整段唱腔。
        而晴雯和宝玉之间更多的是友情,她自认和宝玉并无私情暧昧,却以“狐媚惑主”的罪名遭到无情驱逐,这对她来说是莫大的屈辱。因此当她面对唯一可倾诉的人——宝玉时,内心的愤怒与冤屈,犹如一场暴风骤雨直泄而下:“晴雯自问无半点错,无端逐我出园中。都只道,贾府待人多恩宠,我却知,夫人心比虎狼凶,还有那张牙舞爪几个鬼,鼓嘴摇唇八面风;含沙喷血乱加陷,冷箭暗枪不放松,我好比病鸟被逐出笼去,怎禁得又是暴雨又狂风。”我用一气呵成的清板中板接快板来表现这段唱腔,宣泄之后是极度的虚弱,晴雯自知不久于人世,她向宝玉表达诀别之意,曲调转入深沉哀婉的弦下腔:“一对银镯褪下手,交与二爷永留存。他日睹物思人在,权作晴雯一点情……今朝和你能相见,撒手尘寰目也瞑。”在合唱声中凄然而逝。
        《柳毅传书》和《晴雯之死》是我和陈少春、陆锦花两位小生在上越仅有的一次跨团合作。我和陆锦花早在解放前“少壮剧团”就是搭档,彼此很熟悉,配合也较有默契;和陈少春则首次合作,她扮相英俊,台风正,是一个思维很活跃的人,排戏时功课做得足,因此入戏很快。三人中,我和丁赛君最为熟悉,合作也多一些。她以前得过肺病,身体一直比较弱,有领导曾想以此为由让她辍演,我还坚持要为她出面讨个说法。赛君的性格直爽,为人忠厚诚恳,有一年我因为演出太过劳累,阑尾炎发作动了手术,出院后在家中休养,那时我和父母、弟弟一起住在泰兴路,丁赛君来看我,见面便问:“你休息在家,怎么脸色反而差了?”我说:“家里人多,两个弟弟晚上要复习功课,我实在是睡不好。”赛君马上说:“你怎么不早说啊,我家里就我和一个阿姨,你过来住吧,正好养病。”她家离越剧院很近,面积其实也不宽裕,她让出里面一间给我住,并请阿姨照顾我的饮食起居。我住了一个多月,提出要分担一点生活费用,她也坚持不肯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