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自“四大名旦”的名目正式成立,人们对京剧老生行的演员也颇想进行表彰,但始终未能取得共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余叔岩已享盛名;一九二九年以后,马连良嗓音大好,也红极一时;高庆奎初搭梅兰芳班,此时亦自挑大梁。故徐凌霄先生(笔名凌霄汉阁主)称余、马、高为“三大贤”。此称号颇博得内外行首肯,传诵一时。但“三大贤”之称,同时也指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位大师,不免产生歧义。未几有人据前后“三鼎甲”之说(前三鼎甲为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后三鼎甲则为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认为能继承谭、汪、孙三派之代表传人,始够得上“三大贤”的资格,故摒除马、高而代之以汪派传人王凤卿和孙派传人时慧宝。此说虽近理而有人附和,但王、时二老的唱法古色古香,已不入时人之耳,且年事均已老迈,演出机会日少,所谓“三大贤”之称并未能普遍传开。
方“三大贤”(余、马、高)之誉盛传之际,有人为与余、高的同龄人言菊朋鸣不平;同时谭富英亦独自挑班,允为后起之秀;至三十年代中期,高庆奎嗓音突败,一字不出,只能退出舞台。于是好事者乃以“余、马、言、谭”为“四大须生”,以与“四大名旦”相配。然“四大名旦”乃由新闻界广征观众舆论,经公认后投票选出。而“四大须生”始则不过一家之言,经过一段时间,才为内外行所认同。惜好景不常,言、余两家于四十年代初先后逝世(高庆奎亦殁于四十年代初),则“四大须生”中馀余马、谭两家矣。到了五十年代,乃又有人把马、谭与杨(宝森)、奚(啸伯)相提并论,凑成新的“四大须生”。时至今日,连这四位的传人都很难列举而得到观众认同,更遑论后起之秀了。
严格地说,当年称“余、马、言、谭”,这四位的艺术造诣就不在一个水平上,本不宜相提并论。至于“马、谭、杨、奚”,亦复如是。以鄙见言之,真正执老生界牛耳者,前有馀叔岩,后有马连良而已。馀子虽各有千秋,终不能及此两家也。
原载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文汇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