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漫话(十一)|石呈祥

(2022-10-16 02:00:18)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第五章 京剧行当分工精细

        生旦净丑演众生,角色分工各不同。
        半亩氍毹一亮相,善恶美丑见分明。
        (注:“氍毹”即毛织的地毯,借指舞台)
        前面几章多次提到生旦净丑,这也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是一种程式。戏曲所表现的人物形形色色,一个演员不可能什么都会演,必须有分工,根据剧中人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身份地位等特征划分为几类,叫作“行当”,每个行当在服装、化装、表演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做便于演员的角色分工,也便于观众看戏,角色一登场,其善恶美丑就能猜出个八九。
        京剧的行当划分经过多次变化,不断充实、完善,逐渐形成一个不同行当各具特色,又相互配合的完整体系,现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这四行的名目各有来历:
        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据传说,生即生疏之意。过去生为各个行当之首,要求必须熟练,故反其意,取名为“生”。
        旦的名目最早见于宋代歌舞。周密《武林旧事》记:民间歌舞队有《粗妲》和《细妲》等目(“旦”古写作“妲”)。据传说,旦指旭日东升,即阳气最盛之时,旦角扮演的是女性角色,女属阴,故反其意,取名为“旦”。
        净的名目始见于宋元南戏和北杂剧,一般认为是从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据传说,因净角要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脸谱,不干净,故反其意而取名为“净”。
        丑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对其来源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认为“丑”是“醜”的省写(见明徐渭《南词叙录》:“丑,以墨粉涂面,其形甚醜,今省文作‘丑’。”)。
        京剧的行当划分十分严格而又细致,每行中又有更细的分工,各个行当都有一套特定的表演程式,唱、念、做、打各具特色。
        一、生行
        在京剧中,男性角色由生、净、丑来扮演。生行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大类。
        1.老生沉稳
        老生扮演的是中老年男子,因为都挂胡子,故又称“须生”。老生唱念都用真声(大嗓,即本嗓),多念韵白,俊扮。老生戴的髯口根据年龄而不同,有黑三(三绺黑胡子,如《捉放曹》中的陈宫)、黪三(花白的三绺胡子,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白三(三绺白胡子,如《定军山》中的黄忠)、黑满(连鬓黑胡子,如《文昭关》中的皇甫讷)、黪满(连鬓花白胡子,如《三击掌》中的王允)、白满(连鬓白胡子,如《甘露寺》中的乔玄)。
根据表演上的不同特点,老生又分为以下几类:
        (1)唱工老生。以唱为主,多扮演帝王、文官、文人墨客一类的人物,《龙凤呈祥》中的乔玄即是。
        (2)做工老生。唱、念、做并重,以做为主,《问樵闹府》中的范仲禹即是。
        (3)靠把老生。因扎大靠和手执刀枪把子而得名。靠把老生擅长武功,多扮大将,《定军山》中的黄忠即是。
        (4)武老生。文武兼备,有唱有打,而重武打,着重表现人物的英武、勇猛,《八蜡庙》中的褚彪即是。
        早年有“末”“外”两行,“末”扮演次要人物(如《文昭关》中的皇甫讷),“外”扮演老年男子(如《四进士》中的宋士杰)。现“末”“外”已归入老生行。
        2.小生英俊
        小生主要扮演英俊的青少年男子。小生的艺术风格是俊雅、潇洒、挺秀、紧衬;唱、念用大小嗓相结合的发声方法,即真假声交替使用,一般不戴髯口。小生又分为以下几类:
        (1)雉尾生。又名“翎子生”,因帽盔上插有两根雉鸡翎而得名。雉尾生扮演雄姿英发的青年将领,《群英会》中的周瑜即是。雉尾生以唱为主,重工架,要用翎子做出许多优美的舞蹈动作,着重表现人物的刚健、英武之气,须文武兼备。
        (2)扇子生。多扮演儒雅、潇洒的青年书生,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扇子生戴文生巾或武生巾,穿褶子,因多半手持折扇,故名,《西厢记》中的张君瑞即是。
        (3)纱帽生。又名“袍带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着官服,戴纱帽,《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即是。纱帽生要求人物既要儒雅稳重,还要有气度。
        (4)穷生。扮演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戴高方巾,穿富贵衣(青褶子上补缀小块杂色绸子,表示破衣服上打了很多补丁)或青褶子,《金玉奴》第一场的莫稽即穿富贵衣。穷生要演出文人的酸气,虽然穷困,却自视清高。
        (5)武小生。是小生中会武艺的角色,扮演年轻小将,《八大锤》中的陆文龙即是。武小生虽以武打为主,但不同于武生,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在工架和造型上也有别于武生。
        3.武生勇武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以打为主,又分为长靠、短打两类。
        (1)长靠武生。扮演大将,扎靠,穿厚底靴,一般都用长柄武器,《长坂坡》中的赵云即是。长靠武生要表现人物的大将风度和英勇气概,要求扮相威武,表演重身段工架,武戏文唱。
        (2)短打武生。多扮演英雄豪杰,穿抱衣抱裤、快衣快裤或箭衣,薄底靴,使短兵器,《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即是。另有一些戴罗帽、扎巾,穿箭衣、褶子的武生角色,如《连环套》中的黄霸天也属于短打武生。短打武生要求漂、帅、脆,即身手矫健,动作敏捷,跌扑翻打勇猛炽烈,干净利索。
        武生还扮演带髯口的老将,如《阳平关》中的赵云。一些俊扮、不带髯口的少年英雄,如《八大锤》中的陆文龙和勾脸的角色,如《铁笼山》中的姜维、《艳阳楼》中的高登、《霸王别姬》中的项羽,也可由武生扮演。武生还兼演猴戏,扮演孙悟空。
        4.红生忠义
        红生是勾红脸的角色,主要扮演三国戏中的关羽,赵匡胤等人物也由红生扮演,勾红脸表示血气方刚,有血性。红生有特定的表演程式,穿绿蟒,戴长黑三,唱念浑厚、高亢激越;表演上有特殊要求,要求动作凝重、洗练,注重工架,身段造型具有雕塑感,着重表现关羽的威严和神勇,不动则已,动则令人震惊,有时一个亮相,连夫子盔上的珠子都刷刷作响。京剧中的关羽戏,关羽未上场,马童先翻着跟头出场,然后关羽在马童的引导下出场亮相,在锣鼓的伴奏下挥舞红色马鞭(表示骑的是赤兔马),做出各种“趟马”的身段;马童不断地翻滚跌扑,与关羽配合,一高一低,构成许多优美的造型,如竖刀而倚、横刀推髯、斜视亮相等,那形象同关帝庙里的关老爷一般。以前红生由花脸应工,故红生又称“红净”,后来多由老生或武生扮演。
        5.娃娃生天真
        娃娃生专门扮演儿童角色,《锁麟囊》中的周大器、卢天麟即是。娃娃生的扮相是头戴孩儿发,穿茶衣,唱念用本嗓,要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顽皮。
        二、旦行
        京剧的旦行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花衫、武旦、老旦、彩旦等。
        1.青衣端庄
        青衣主要扮演正派的中青年妇女,故又名“正旦”,因多穿青褶子(一种像道袍一样的便服),故称“青衣”。典型的青衣是苦扮相,穿青衣褶子,头上不戴珠花,脸上不搽脂粉,脑后梳一个发髻,鬓边下垂一绺青丝,《武家坡》中的王宝钏即是。青衣也扮演后妃、公主、官宦小姐、贵妇一类的人物,穿女蟒、宫衣或帔,《龙凤呈祥》中的孙尚香即是。青衣以唱工为主,唱念用假声,只念韵白,表演要求表现出人物的端庄、安详之态。
        2.花旦妩媚
        花旦一般扮演妩媚、俏丽或泼辣放荡的青年妇女,大多是浓妆艳抹,服饰艳丽,穿花袄、花裙、花裤,满头珠翠。花旦以念做为主,注重念白和表演,多念京白,有的念韵白。花旦所扮演的人物,上至公主、女将军,下至小家碧玉、农妇、村姑、妓女,正反面人物都有。按人物性格来划分,花旦又可分为小旦、闺门旦、泼辣旦、刺杀旦、玩笑旦。
        (1)小旦。扮演少女,其中包括侍女、丫鬟,《红娘》中的红娘即是。
        (2)闺门旦。扮演天真、活泼、纯洁的少女,小家碧玉,《拾玉镯》中的孙玉姣即是。一些举止稳重的未婚少女、大家闺秀(如《凤还巢》中的程雪娥)也属闺门旦。闺门旦多念京白,有的念韵白。
        (3)泼辣旦。扮演性格泼辣、豪爽的女性。这类角色讲话锋芒毕露,说打就打,说骂就骂,有的精通武艺,如《巴骆和》中的马金定、《三打祝家庄》中的孙二娘均是。泼辣旦以做工和念白为主。
        (4)刺杀旦。一般是扮演行为放荡,因通奸而被刺杀的女性,《坐楼杀惜》中的阎惜姣即是。
        (5)玩笑旦。扮演性格爽朗、好说好笑的青年妇女,多为少妇。这类角色多在喜剧、闹剧、玩笑戏里出现,如《一匹布》《打面缸》等,常与丑角同台。玩笑旦重做和念,念京白,唱很少,唱的都是杂腔小调。
        3.刀马旦矫捷
        刀马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人物,都骑马、持刀,故名“刀马旦”,《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竹林计》中的刘金定均是。刀马旦重身段工架,以把子舞蹈见长,唱大段的曲牌。
        4.花衫美艳
        花衫一行是由京剧旦行革新家王瑶卿(与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首创,“四大名旦”确立的,因兼具花旦和青衣的表演特点,青衣又名“青衫”,故谓之“花衫”。花衫打破青衣与花旦行当的界限,并吸收了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唱、念、做、打并重,从而扩大了旦行的表演范围。
        “四大名旦”编演的剧目大部分属于花衫范畴,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玉堂春》中的苏三、《汉明妃》中的王昭君等,均为花衫。还有一些穿旗装的旦角,如《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萧太后,《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大登殿》中的代战公主等,穿旗袍,梳“两把头”,脚下穿旗鞋,念京白,这些角色也属花衫。
        5.武旦骁勇
        武旦扮演武艺超群的女性人物,重跌扑翻打,着重表现人物的矫健骁勇,《十字坡》中的孙二娘即是。武旦还常扮演神怪,如《泗州城》(一名《虹桥赠珠》)中的水母,戏里有“打出手”的表演。
        6.老旦苍劲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上至皇亲国戚(如国母、皇后、皇姐),宰相、大臣、员外的夫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其中包括老尼姑、老道姑等。《龙凤呈祥》中的吴国太、杨家将戏里的佘太君、《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钓金龟》中的康氏、《望江亭》中的白道姑等均是。
        老旦的艺术风格是清醇、明畅、质朴、沉稳。老旦唱念都用真声,要求唱得苍劲,又要有女性的雌音;动作沉稳;化妆为本色脸,不敷脂粉。      老旦以唱工为主,也有重做工的,如《清风亭》中的贺氏即是;《滑油山》中的刘清提还有些扑跌动作。老旦也有扎靠的,如《对花枪》中的姜桂枝即扎女靠,要使枪开打。
        7.彩旦滑稽
        彩旦扮演滑稽诙谐或奸刁凶狠的女性人物,唱念用大嗓,有时故意唱得阴阳怪气,荒腔走板,或在唱中加些小嗓;重念白,基本上念京白;以做工为主,表演、化装都很夸张。其中的年老者称为“丑婆”。彩旦通常由丑行兼演。
        彩旦浓妆艳抹,面涂白粉,两颧涂两团红胭脂,抹得好像猴屁股。《凤还巢》中的程雪雁、《能仁寺》中的赛西施均为彩旦。丑婆多穿肥肥大大的衣裤,腮边画一颗黑痣,形象滑稽可笑。有的丑婆性格善良、粗犷、豪放,如《四进士》中的万氏古道热肠,一出场就向观众做了自我介绍,“老头子爱打抱不平,我也爱管闲事情”。她帮助宋士杰救了遭流氓抢劫的女子杨素贞,并认为义女,助其申冤告状。丑婆中也有反派人物,如《六月雪》中的禁婆(监狱中的女看守)即是,她对犯人十分凶狠,上场念的一段“数板”便是她的自白:“我做禁婆管牢囚,十人见了九人愁。有钱的,是朋友;没钱的,打不休来骂不休,专与犯人做对头,做对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