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摘】《野猪林》、《十字坡》戏曲漫话(古今、宋培宪)

(2022-09-11 22:12:16)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文摘】《野猪林》、《十字坡》戏曲漫话(古今、宋培宪)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和“武松十字坡打店”是《水浒传》中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小说成书于明中叶嘉靖年间,出现较晚。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宋江等领导农民武装斗争的英雄史诗。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 以及《东都事略》、《皇宋十朝纲要》等记载,以宋江等三十六人为首的队伍,在山东起义,由京东西路进至东路,横行齐魏、河朔,转战淮南,声势浩大。但史料没有留下起义过程的完整记录,除宋江之外,其余的首领都没有留下姓名。然而当时民间却有众多的故事传说,宋元间出现了有关他们的画像和赞语、话本、讲史、杂剧、戏文等,经过众多的作者不断加工、改造,对史诗逐渐扩展、丰富,至明代中叶在说唱词话的基础上,《水浒传》这部鸿篇巨著终于被创造出来。明清以至近代、现当代的剧作家和艺术家们又纷纷将它改编成戏曲作品,五彩缤纷,绚丽夺目。本文拟对有关野猪猪林和十字坡的戏曲剧目兼及故事发生地的认定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先说《野猪林》
        《野猪林》是林冲故事里的一个片段,见于120回《水浒全传》的第8回,写林冲受高俅的迫害,被发配至沧州,解差受高俅密令,欲在野猪林杀害林冲,幸为鲁智深所解救。
        林冲在南宋遗民龚开(圣予)所作《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尚无其名;后来在被称为《水浒》之“先声”、“雏形”的《大宋宣和遗事》里已列三十六人的行列中,绰号豹子头,但没有具体的事迹,只说他与杨志、李进义(卢俊义)、王(杨)雄等为十二指使之一,一起运送花石纲至京城,后在黄河岸上杀了军人,同往太行山落草,这是首批的造反者。元代和元明间的杂剧、南戏中,都没有出现林冲的身影,明初朱有燉的杂剧《豹子和尚自还俗》,仅在梁山英雄三十六人排座次中提到林冲,无名氏的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与《水浒传》吴用智赚卢俊义上梁山的故事大同小异,林冲虽列七虎,但只是一个小配角,且是上梁山之后的事。
        关于鲁智深,其在龚开《宋江三十六人画赞》绰号为花和尚,《宣和遗事》也没有记录他的事迹,仅云“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亦来投奔宋江”,是第六批,也是最后一人上山。宋元话本中有一本《花和尚》小说,惜已失传;元杂剧和元明间杂剧有三种以鲁智深为主角或配角的剧目,都是写他上梁山后的故事;朱有燉的《豹子和尚自还俗》中,鲁智深绰号不叫花和尚,却称豹子和尚,他自叙:“贫僧姓鲁,俗名智深,原是南阳广慧寺僧人,因幼年戒行不清,被师嗔责,还俗为民,跟着宋江哥哥在梁山泊内落草为寇。”显然与后来的《水浒传》不合。
        将《水浒传》第七回至第十二回的林冲故事搬上戏曲舞台的是《宝剑记》传奇,作者李开先,进士出身,曾任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嘉靖二十年,李开先因上疏抨击朝政,罢官退隐故里山东章丘闲居。剧本作于嘉靖二十六年之前,借水浒故事影射现实,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故事内容与小说基本相同,但主题思想有了改变,与高俅的个人恩怨上升为忠奸斗争,人物和情节也按作者的艺术构思作了关键性的变动。原小说中,林冲与高俅的矛盾是由高衙内(剧中名高朋)欲霸占林妻贞娘而引起的,在剧中这退居为次要因素,而主因是林冲不满权奸高俅独揽朝政,上疏抨击,遭到降职、陷害、流放。小说中的林冲是胆小怕事、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下级军官,在剧中则是官宦后代、忠骨铮铮、嫉恶如仇、直言敢谏的儒将,被逼上梁山后,仍心向朝廷,不忘招安,立志铲除奸佞。《宝剑记》运用心理描写来塑造林冲的形象,写他威武不屈,敢于同黑暗势力抗争,具有大无畏精神。但由于受传奇体制的局限,篇幅冗长,情节繁杂,不及小说简明洗练、曲折动人。“野猪林”一场戏在剧中为第二十出“搭救”,不是重点场次,缺乏生气,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全剧在明清时期流传不广,仅“夜奔”一出一直流行于戏曲舞台上。后来陈与郊按小说原貌改写《灵宝刀》,亦有“野猪林”一出,但较之《宝剑记》更加逊色。
        上世纪三十年代,清逸居士(溥绪)将这一故事重编,名为《英雄血泪图》(又名《山神庙》),由著名艺术家杨小楼、郝寿臣合演,突出突出了林冲和鲁智深两人形象。四十年代,在延安,杨绍萱、齐燕铭等参考了《宝剑记》、《英雄血泪图》、北宋宣和年间有关史料,重新编撰为《逼上梁山》,剧本……到毛……的赞扬,称之为……然而,由于它在艺术方面存在很多多缺点,如人物过多,场次过散,演出时间长达四小时以上,词句不够简练生动,过多的以古喻今的影射手法等等,所以全国解放后,只在一个时期引起了舞台轰动,没能成为传承下来的保留剧目。
        1950年,中国京剧院的翁偶虹与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据《英雄血泪图》再次整理改编演出,名为《野猪林》。剧本充分发挥京剧唱、念、做、打的特色,突出结义东岳庙、误闯白虎堂、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几场戏,着重刻画林冲、鲁智深反封建迫害的斗争精神。李少春扮演的林冲,把人物内心的矛盾斗争、由低眉强忍到奋起反抗的发展过程表现得细致入微。在“野猪林”一场戏中,他采用高拨子唱腔,配合“甩发”、“吊毛”等精彩表演,把林冲悲怆、凄凉、痛苦的满腹冤屈倾诉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袁世海扮演的鲁智深,将角色的豪放不羁、披肝沥胆、嫉恶如仇、刚毅勇猛的性格,刻画得鲜明生动。1962年,《野猪林》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日笨前进座剧团以此剧为蓝片,改编成歌舞剧《水浒传》,影响很大。
        曲艺方面,京韵大鼓中有《野猪林》、东北大鼓和河南坠子中有《鲁达与林冲》等曲目。

【文摘】《野猪林》、《十字坡》戏曲漫话(古今、宋培宪)

        二、次说《十字坡》
        《十字坡》中共三个人物:武松、孙二娘和张青。武松自龚开《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至《水浒传》,绰号始终是行者;《宣和遗事》中宋江杀了阎婆惜,在九天玄女庙得见天书,带领朱同(仝)、雷横等九人直奔梁山,讲史中未列出九人全部姓名,按天书所记,武松应是其中之一,属第四批上梁山的。《宣和遗事》也没有介绍武松的事迹,而宋元话本中有《武行者》篇目,戏曲中有元人红字李二的杂剧《折担儿武松打虎》和《窄袖儿武松》,明初无名氏杂剧《双献头武松大报仇》等,可惜都已失传,具体内容不详,从剧名来看,当是敷演打虎、杀西门庆潘金莲之事。十字坡打店这时可能还没有出现。与天罡星武松不同,母夜叉孙二娘、菜园子张青属地煞星,出现得较晚。
        武松故事得到全面描述是在《水浒传》的第23回至31回。明代戏曲大师沈在万历二年据以改编成《义侠记》传奇,武松激烈悲壮、英雄侠义的本色写得比较成功,但此剧与《宝剑记》一样,也将这草莽英雄士大夫化。武松被发配孟州,途经梁山来到十字坡,张青和孙二娘问他为何不入伙?武松却说:“我几年坎坷,安心受他。怎叫咱半生清白,一念差讹!”
        沈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举进士后,除兵部主事,官至光禄寺丞,壮年辞官归乡。他创作《侠义记》的目的是揭露封建政治的腐朽和社会道德的败坏,对侠义英雄的斗争精神予以肯定,对其不幸遭遇寄予同情,剧中着重描写武松济弱除强的英雄业绩。十字坡打店(第23出释义)只是一个过场戏,写得平淡无奇,不是剧本的中心内容,后世罕有人把它作为折子单演。
        清代中叶,地方戏曲兴盛繁荣,乾隆年间流行梆子腔、秦腔等名目繁多的花部戏,其中有演十字坡的《杀货·打店》一戏,收录于《缀白裘》第11集,标为“梆子腔”,有人认为这是梆子腔梆子腔与弋阳腔融合并受昆腔影响的新调。
        《杀货·打店》的内容比《侠义记》有所扩展,共分两场。《杀货》写一货郎调戏孙二娘,被杀开剥,渲染孙二娘的残忍凶狠,将其刻画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戏曲家唐英据此改编成《十字坡》,并成一折。京剧、汉剧、川剧、湘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大弦子戏等均有此目。解放后,因净化舞台,《杀货》一场已不再演。
        曲艺方面,梅花大鼓、东北大鼓等均有《十字坡》曲目。
        1954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协助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将《武松》一剧重新整理加工,包括《打虎》、《杀嫂》、《狮子楼》、《十字坡》、《安平寨》、《快活林》、《鸳鸯楼》、《蜈蚣岭》等。同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舞台纪录片《盖叫天舞台艺术》,收录有《打虎》、《狮子楼》和《打店》三个片段。1963年,《武松》又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十字坡》得以演出并获荣誉奖。
        这是一部武戏,盖叫天运用精湛的武技和优美的形体表演塑造出神武的英雄形象,鲜明饱满,被誉为“江南活武松”。武松朴实善良,机警中有稳重,粗犷中有精细,但人物性格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也在发展变化中,他在《打虎》中质朴而直爽,至《十字坡》是机警、威武而沉稳。
        《十字坡》中对张青、孙二娘作了全新的处理,按原小说,张、孙二人开的是黑店,与梁山还没有发生关系,现在改成是梁山的眼线。武松经过与官府、恶霸的斗争,意识到路途的险恶,所以在流放途中一方面要提防被暗害,一方面又想结交天下的英雄好汉,他抱着这种心情,投宿至十字坡。孙二娘见到犯人武松与解差不是正常的关系,也心存疑虑。双方就这样在戒备、试探中发生误会而打斗起来,使全剧的戏剧冲突的发展合情合理而富有情趣。
        明清之际,小说戏曲中的巾帼英雄开始活跃起来,孙二娘便应运脱颖而出。张青、孙二娘在《水浒传》中,座次排名很靠后,位列102、103,没有多少故事。在京剧中则大不相同,比较活跃。《侠义记》的“释义”折中,作者增添了一个小细节:张青初到十字坡时,他劫掠些单身客货,遇到绰号山夜叉的孙元,外表年衰鬓白,但膂力过人,张青被孙元降服,招为女婿。京剧可能受此启发,编有一本小戏,名《罗家洼》,叙述孙伯权在罗家洼摆设擂台,为女儿孙二娘(桂香) 选婿。张青上台比武,打败二娘,结为夫妻。
        还有一本小戏《二龙山》,叙述了张青、孙二娘夫妇在二龙山下开店,曾头市史文恭邀金眼和尚、银眼和尚和小和尚前来助战。他们路过投宿,被张、孙发现是梁山敌人,于夜间行刺,双方暗中格斗,金、银二僧被杀,小和尚脱逃而走。故事不见于《水浒传》,疑此戏系据《水浒传》第31回张青向武松讲述杀头陀一事敷演而成。
        此外,尚有一出名为《女三战》,故事亦不见于《水浒传》,讲述张叔夜领兵攻梁山,焚毁酒店,孙二娘与顾大嫂、扈三娘先后迎战,最后得石秀等人相助,击退了张叔夜。
        清代花部以及京剧、地方戏的水浒戏,多数属于反霸除奸、对抗官府的武戏,宣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这类剧目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对深受封建统治奴役的人民群众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
        (摘自《《野猪林》、《十字坡》戏曲漫话——兼及故事发生地问题》,作者古今、宋培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