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韵”即“身段”与“韵律”的总称,“身段”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用肢体语言表现故事情节、人物等;“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是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它们二者需要相互结合并渗透,才能真正体现戏曲身韵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
“舞韵”不离技,“舞技”不离戏,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说过:“戏曲者,是以歌舞演故事也”。除唱腔、唱词以外,“舞”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舞蹈要有表演,有节奏,有叙事,有人物,讲究的是“舞与容合,蹈与拍合”的舞蹈规律。
戏曲表演是艺与技的结合,京剧表演中时时处处都要运用技巧,难度非常大。比如《挂画》中,含嫣因相思得病,暗中约定花轿过门,但迟迟没有消息。就在含嫣焦虑不安时,忽听得盼望中的花轿要到了,含嫣欣喜万分,一个好消息,百病皆消!只见含嫣取掉因病包头的帕子,又急着换衣服,脱衣动作在干净利索的舞蹈中完成,让人感受到含嫣的喜悦与快乐。相比之下,含嫣因心急忙中出错,居然把衣服穿反了,接下来一个转身的舞蹈动作,衣服“一下子”就穿上了,比脱衣更神奇。观众都不由睁大了眼睛,期待下面更精彩的绝活!我国不少剧种都有这出戏,虽然戏的内容大同小异,但表现手法却各不相同,巧妙非常。比如豫剧,表现含嫣的欣喜若狂是通过梳妆打扮来完成的;河北梆子则通过挂画布置厅堂来完成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京剧中,含嫣在椅子扶手上,相继展现“单腿跪椅”“交跳椅”“跪腿扫椅”“金鸡独立”“椅上探海”“转身跳椅”“单腿跳椅”“窜桌坐椅”等一系列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人物激荡的心情,使观众出乎意料地惊喜,赞叹,过目难忘。
“舞技”不离戏,水袖则是旦角表演的主要工具之一,其在戏曲中意为手的延伸,通过水袖的舞动,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与含义,如喜悦兴奋,激情荡漾,心慌意乱等。投袖表示整理衣服;抛袖表示愤怒;挥袖表示叫人离开;背袖表示人物下场或沉思;翻袖用于悲痛或情绪激动时;搭袖表示握手或拥抱;把水袖举起,盖在头上,表示惊慌或悲伤等等。
京剧演员的水袖表演是一种高水平的技巧,不论在喜剧,还是在悲剧中都会加以运用。程派名剧《锁麟囊》“水灾”一场程硕秋运用水袖技巧,表现薛湘灵在水灾中逃难,急速抖动的水袖,宛如洪水狂涛袭来,令人惊心动魄;“寻球认囊”一场戏,沦为卢家女仆的薛湘灵,陪卢家少爷拍球玩耍,球落到朱楼上,卢公子硬逼薛湘灵上楼寻球,而卢夫人有命,严禁登楼。薛湘灵战战兢兢的上了楼,四下搜寻,猛见六年前自己出嫁时赠与贫民赵守贞的锁麟囊顿时百感交集,扑上前去,抚囊痛哭。这些都是运用水袖的舞动,配合多变的形体来表现的。两只雪白的水袖像两条白练舞,时而凌空飘上,时而周身围绕,时而顿身下腰,翻舞双袖,让人称绝。这不是单纯的“舞”,而是舞中有戏,通过水袖渲染了气氛,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京剧旦行身韵的韵律特征首先是人体的造型及动作规律,讲究“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势态,通过身体各部分的互相拧倾错位,形成角度不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造型,使动作柔和自然,没有棱角,流动自如圆润;身韵中动作轨迹多以划圆形为主,人体的任何运动路线都应呈现出圆或圆弧的走向,强调以腰为轴的"平圆,立圆,八字圆”运动路线。而身韵的"形,神,劲,律”四大核心中的“形”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动作强调“点,线”的概念。“点”是指一段舞蹈语句完成后而做的造型舞姿,称之为“点”;“线”是一段舞蹈语句的流动过程,戏曲舞蹈表演正是点线结合的体现。我认为戏曲舞蹈动作都是为最后“亮相”而做准备的,从而形成戏曲舞蹈刻画人物形象的固有手段。戏曲舞蹈中的
“走鞭”,出场的圆场和一组非常有力度的动作,到结束后的干脆亮相,带来一种杀机四伏的感觉,人物形象立即被刻画出来。由始至终,每组动作结束几乎都有一个干脆的亮相,这也说明戏曲舞蹈所有动作的连接大都是为最后造型而准备的,它们之间“点,线”关系明确,因此我认为戏曲舞蹈主要强调“点”的使用,戏曲舞蹈的“点”上要求的是延伸感,“形已止,意无穷,动已静,神未止”,从而形成“点中有线”。而“线”讲究的是“线中有点”,是轻重、快慢、顿挫及强弱结合而形成的“线中有点”。所以从两者对比看,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中的“点,线”关系是有区别的。
再次,一切动作要“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就是要突出“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等多种以腰为轴的基本动律元素;动作从内心的意念开始,通过腰部的发力和运动带动全身进行整体运动。“腰”在动作的过程中起主导和枢纽的作用,也就是以腰部为轴心的“动率”形成概括性的“元素”。这些基本的动律元素是由心意带动呼吸,再由呼吸来支配腰部的运动来体现的。
第四,动作的运动有“欲前先后,欲左先右,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等一切从反面做起的“反律”式规则,于是,形成了“十欲”大法之说,即:
逢左必先右,欲右必先左;
欲进必先退,欲退必先进;
欲收必先放,欲放必先收
欲响必先轻,欲轻必先响;
欲快必先慢,欲慢必先快;
欲直必先弯,欲弯必先直;
欲正必先斜,欲斜必先正;
欲矮必先高,欲高必先矮;
欲浮必先沉,欲沉必先浮。
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戏曲舞韵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都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都是体现了中国舞蹈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
正所谓:“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技,不惊人”。传统表演程式有着丰富的底蕴,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手段。对于这些宝贵的艺术遗产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它,牢牢地掌握它,灵活地运用它,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我们都要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去琢磨,去创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