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兰芳《贵妃醉酒》
(四)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系“同光十三绝”之一、清末著名皮黄旦角演员梅巧玲之后,父亲、伯父都在梨园行内。梅兰芳八岁学艺,十岁登台,民国初年即红遍大江南北。梅兰芳极富艺术创造力,可谓是当时京剧革新的先锋旗,创演了众多至今流传的经典剧目,形成雍容华贵、典雅大方的表演风格,世称“梅”派。
据《舞台生活四十年》记载,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是向路三宝学来的。民国以来,路三宝长期为梅兰芳配演,与梅兰芳有着深入广泛的艺术交流。这就为梅兰芳向路三宝学习《贵妃醉酒》的表演奠定了极好的条件基础。梅兰芳在回忆自己向路三宝学习《贵妃醉酒》时,曾说路三宝的“教授法细致极了、也认真极了”,其中,“衔杯”“卧鱼”“醉酒的台步”“执扇子的姿势”“看雁时的云步”“抖袖”“酒后穿宫装的步法”等程式表演,更是得到路三宝的悉心指点,为梅兰芳日后演出此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贵妃醉酒》成为梅兰芳艺术生涯中最常演出的剧目之一,也成为贯穿梅兰芳艺术生涯始终、最能展现梅兰芳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发展路径的典型艺术成果。可以说,梅兰芳为《贵妃醉酒》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也让这出剧目一直伴随着梅兰芳的艺术发展之路而不断地成熟与完善。
在早期的《贵妃醉酒》演出中,梅兰芳并没有加入过多的自我艺术创造,也没有展现出对杨玉环这一人物独特的理解与演绎,而只是按照路三宝所传授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呈现着剧中各类表演元素。京剧学者齐崧曾现场观看过梅兰芳《贵妃醉酒》的早期演出,并对其中个别表演内容作了文字记载。齐崧认为,当时的梅兰芳正处于艺术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已誉满大江南北”,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尚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梅兰芳的“表演尚未能突出樊笼”,只是在复刻路三宝已有的艺术创造。如,在杨玉环刚刚进入醉态的时候,有一段醉步的表演,“只具形态,并未传神”;卧鱼的表演“也只是稳起稳落做卧倒的姿势而已”,并没有对杨玉环内心情绪的进一步刻画;在面对杨玉环“思春”的表演时,梅兰芳也是予以了保留,按照原有的表演要求,“媚眼斜视”地拉着高、裴二力士,“以手做势比划着心所欲为的勾当”,要去做“淫秽”的事情。
这些格调不高的表演处理、以及没有深入人物内心的浅层技艺卖弄,只是出现在梅兰芳艺术发展早期的极短一段时间内。随着梅兰芳艺术实践的不断深入、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文化修养的不断强化,这些有碍于表演格调与人物形象的舞台处理,被梅兰芳逐步地抛弃了。梅兰芳从杨贵妃的身份出发,剔除该剧原有的单纯“炫技”部分,表演身段的取舍与运用始终以剧中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为依托,删去其中涉“粉”情节,净化舞台空间,升华主题思想,使得该剧从贵妃“以酒乱性”的低俗情节中脱离,向表现深宫女子“苦闷幽怨”的不幸遭遇这一深层次内涵提升。这就使得这出剧目在完成舞台表现与文本内容的净化以及技艺展现与人物塑造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中,从具有“淫秽”色彩的粉戏成长为展现京剧艺术之美的经典歌舞剧。梅兰芳对《贵妃醉酒》
最后的艺术升华,是在1949
年以后完成的,这部分内容于下章再进行详细讨论。
此外,在梅兰芳多次访日(1919年、1924年)、访美(1930
年)及访苏(1925年)的演出活动中,《贵妃醉酒》也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剧目之一。而梅兰芳在这一剧目中的精彩表演,也获得日、美、苏等国戏剧界及普通观众的一致赞扬。如日笨茶道家高桥箒奄在他的日记《万象录》中记录了他1919年于日笨观看梅兰芳演出《贵妃醉酒》后的感受,认为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一剧中“长袖飘逸,舞姿妖艳”,“装束非常华美,身上镶满了珠玉”,“尽显唐代优美风貌”;在展现杨玉环“反身,含杯,转圈”等表演时,梅兰芳“身体之柔软令人惊叹”。种种精彩的表演都在彰显着梅兰芳“不愧为大国第一人也”的绝代风采,其“品味之高尚,绝非日笨戏剧所及”。又如,在梅兰芳1930年的访美演出中,在美帼观众对梅兰芳演出评价最高的四个剧目之中,就有《贵妃醉酒》。一位美帼老太太在看完梅兰芳的《贵妃醉酒》之后,找到梅兰芳,对他说:“皇帝约会下在一处饮酒,等人家把地方也打扫干净了,酒食也预备好了,他可一去不回来,杨贵妃怎么能够不难过,不闷得慌呢?心里难受发闷,就要备酒消愁,可是也就最容易醉,这有一定的道理,我也替你怪有气的。”对于美帼老太太来说,一种陌生的艺术形式,一个陌生的中国故事,隔阂着语言带来的理解障碍,却能通过梅兰芳的舞台表演,有效地接收到剧目所传递出来的内容与含义,这从一个侧面很生动地展现出了梅兰芳在这一剧目中的高超艺术水准。
(五)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早年以程菊侬为艺名,后更为艳秋,号玉霜,最后以程砚秋为名,御霜为号。程砚秋六岁学艺,十一岁登台,十二岁便正式参加商业演出。倒仓期间,无法登台演出,在罗瘿公的安排下,程砚秋从阎岚秋练习武功把子,从乔惠兰练习昆曲身段、演唱,技艺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十七岁时,通过罗瘿公的引荐,程砚秋拜梅兰芳为师。而梅兰芳为程砚秋教授的第一出剧目就是《贵妃醉酒》。程砚秋在《我的学艺经过》一文中对这一过程有过记述:“当时南通张季直委托欧阳予倩先生在南通成立戏曲学校,梅先生叫我代表他前去致贺。为此,给我排了一出《贵妃醉酒》,这是梅先生亲自教给我的。我到南通后就以这出戏作为祝贺的献礼,这也是我倒嗓后第一次登台”。
在南通的这次演出,是程砚秋《贵妃醉酒》的首次展示。虽然从向梅兰芳学习到在南通演出的时间不长,但演出效果却异常出彩。佟晶心、佟孚慧曾在《程剧竹枝词》专门记述了此次演出的盛况:
《杨妃醉酒》
(砚秋曾演此戏于南通蜚声一时)
明皇毕竟费张罗,宫苑娇娥尔许多。
自是花亭堪设宴,居然醋海亦生波。
情调力士难如此,驾反梅妃乐若何。
醉倒杨妃堪一笑,恍如梦到马嵬坡。
此后,程砚秋多次在北京演出此剧。时剧评家欹玉曾于民国十四年在华乐园观看了程砚秋《贵妃醉酒》的现场演出,并对其中部分表演做了文字记述,可以让后来者一窥程砚秋早年演出《贵妃醉酒》时的舞台风采。欹玉高度赞扬程砚秋在《贵妃醉酒》一剧中的表演成就,认为当时在以青衣应工演出《贵妃醉酒》的演员中,除“梅兰芳外,端推程艳秋”。首先,是舞台扮相姣好。程砚秋在该剧中的“扮相于富丽之中别饶妩媚”,简直是“理想中沉鱼落雁之容”;其次,是基本功底扎实。该剧中“两个卧鱼式身段”,程砚秋做来“具见腰腿功夫”,“折腰衔杯,几个鹞子翻身式”,更是“稳练之至”;再次,是身段表演优美。“观鱼之态,看雁之姿,均异常美观”,“台步娉婷,具千娇百媚之韵”,以及“透袖障扇,种种做作,亦复极漂亮可观也”。等到后面饮酒之时,程砚秋“掩袖微笑,腼腆作态”的表演,更是“备极婀娜轻盈之致”;再次,是情感表达深刻。尤其“冷清清独自回宫去”一句,在程砚秋的声腔处理下,“声韵幽远,无限凄凉”,杨玉环的复杂情绪立刻能充盈整个舞台。最后,欹玉从“醉眼惺忪,传情阿睹”“唱调圆转,动止合节”“形容做作,适可而止”“眉目姣好,天生丽质”等四方面对程砚秋在《贵妃醉酒》中的表演做了总结和概括。
程砚秋未留下《贵妃醉酒》一剧的唱片资料,其弟子李丹林留有《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一段录音,但唱腔处理更近筱派而非程派(李丹林先拜筱翠花,后拜程砚秋。此剧录音应是在向筱翠花问艺时习来的)。程砚秋在《贵妃醉酒》中的艺术创造,后人已无法得见了。但据李玉茹回忆,在她戏校学习期间,曾看过程砚秋的《贵妃醉酒》演出,但因年龄较小,对于当时的演出场景,记忆有些模糊,只记得程砚秋的表演“很美,很文静,但不火炽,按戏班里的话说有点‘温’”。也可能正是因为演出的“温”,才促使程砚秋逐渐将《贵妃醉酒》束之高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