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京剧“四小名旦”与《白蛇传》(毛兰)

(2022-09-02 23:34:59)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转载1】京剧“四小名旦”与《白蛇传》(毛兰)
四小名旦:
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它生动地描述了蛇仙白素贞与凡人许仙动人而又凄美的爱情事,表达了人们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以及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奇之一。
        《白蛇传》的故事最初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才有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现,又逐渐演变成戏曲(剧)表演。由于早期的口口相传,因此《白蛇传》的故事派生岀不同的版本与细节,原来的故事到白素贞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就结束了,后来有的版本出现了“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的版本有白蛇之子得中状元后“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成型故事最早记载于明代冯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成文字创作流传的戏剧脚本,包括“游湖借伞”“白蛇盗草”“水漫金山”“断桥相会”“永镇雷峰”等情节。
        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戏曲班社常演的剧目。从同治年间的《菊部群英》来看,当时演出《白蛇传》是京剧、昆曲杂糅的,但还是以昆曲为主。
        清末民初,许多京剧(昆曲)名伶都擅长演出《白蛇传》,从前辈名家陈德霖老夫子开始,到上世纪20年代蜚声剧坛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无不以此剧为拿手作。1940年12月,北平新闻协会在长安大戏院组织了两场盛大的义务戏,第二天的大轴戏邀请当时非常走红的“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和宋德珠一起合作演出了全部《白蛇传·雷塔》,在菊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由于在此之前“四大名旦”没有合作过该剧,所以“四小名旦”的这次合作被载入史册,成为戏迷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时至今日,“四小名旦”合演《四白蛇传》的往事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此间许多人以此为题写过不少回忆文章,但对于这次合作演出的组织策划、演出地点、角色分配以及演出场次各有分歧,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这些年笔者一直致力于编写《四小名旦毛世来舞台艺术年谱》,对于“四小名旦”合演《四白蛇传》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考辨,现把“四小名旦”与传统京剧《白蛇传》的“故事”整理出来,以飨广大戏迷朋友。
        创意“四小名旦”合演《四白蛇传》
        有戏迷认为“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和宋德珠是评选出来的,其实这是把1936年秋天北平京报馆组织的“童伶选举”和“四小名旦”混为一谈,所以才有了“投票评选四小旦”的说法。
        1936年的“童选”由当时的北京《立言报》社长金达志、主编吴宗佑等人专门负责,并聘请了北京好几家报馆的负责人负责监督查点票数。经过评选,李世芳以18414票夺魁,当选“童伶主席”,毛世来以12561票选为“旦部冠军”,其他三位是侯玉兰10900票、宋德珠10112票和白玉薇5134票。其实这次评选只针对北平富连成社和中华戏曲专科学生,并不是评选“四小名旦”。
        直到后来1940年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和宋德珠四位合演《四白蛇传》,因为这一盛举在戏迷圈里引起轰动,又有人认为这是“四小名旦”这一标志性称谓的起始,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准确的。
        早在1938年11月28日,《新北京报》特讯报道:“四小名旦合作戏现已积极进行,李毛、宋合演《白蛇传》是否能实现尚难定……”当日的北京《益世报》也有相关报道:“四小名旦演《白蛇传》,正在分头接洽中……”更早在1938年9月23日,天津的《天风画报》就有“四小旦声誉鹊起”的报道。从这些史料记载都可看出,“四小名旦”的称谓要远远早于1940年。
        媒体的宣传不会是空穴来风,可见四位新秀虽然年轻,但当时在戏迷圈里都有了基本的观群。这时李世芳出科不久,正在家休息,一边调养嗓子一边准备组班演出;毛世来1938年5月“由沪载誉返平”,刚刚独立挑班“和平剧社”不到半年,宋德珠由中华戏校毕业,即将组班公演;张君秋受聘扶风社的当家青衣,也刚刚在上海公演后回到北京不久。由于四人当时都正在声誉最盛的时期,年龄、从艺经历又都差不多,所以“四小名旦”也就应运而生了。至于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最早提出“四小名旦”这一称谓的,还需进行更细致的考证。但值得肯定的是,一出《白蛇传》把四位小名旦“栓”在了一起,才有了“李、毛、张、宋”与这出传统剧目的不解之缘。
        1938年底,相关人士继北平剧界“花脸大会”之后又有了一个新“创意”,就是要促成“李、毛、张、宋”四人合作演出《四白蛇传》。最初的设想是宋德珠演《水漫金山》,毛世来演《断桥产子》,李世芳演《梳妆合钵》,张君秋演《仕林祭塔》,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次策划并没有成功。据12月21日北京《益世报》报道:“……此次合作戏,年前绝不能实现。惟报纸传说既厉,遂有人出头拟办此事,但为外行,与各方均不相识,曾托某戏剧家代约,某君拒之,故喧胜一时之四小名旦合作戏,仍不能实现也。”虽然“四小名旦”1938年合作演出的计划没能实现,但是两年以后,在各方面的组织协调下,四位青年名旦在长安大戏院联袂登台,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四小名旦”两度联袂《四白蛇传》
        1940年12月,马上就要迎来崭新的“癸巳”蛇年,北平新闻协会假座长安大戏院主办了两场盛大的合作戏:12月30日大轴由王凤卿、谭富英、金少山合演《鼎盛春秋》;31日的大轴就是
《四白蛇传》。报界闻人吴宗佑先生与新新大戏院经理万子和从中协调,促成了“四小名旦”的首度联袂合作。
        这次大合作戏最初的安排并不是这样,演出前9天,1940年12月21日《戏剧报》报道:“新闻协会主办庆祝大合作戏两场,定30日、31日两晚在长安(大戏院)举行,第一晚谭(富英)(少山)王(凤卿)《战长沙》,于(连泉)李(少春)《 挑帘裁衣》;第二晚李、毛、张宋四小名旦 《四五花洞》。”
        直到12月24日,北京《晨报》和《戏剧报》才同时登出广告,两天的大轴戏全都更换了目。这次演出,最初主办方的安排是“四小名旦”仿照“四大名旦”合演《四五花洞》,经过商议又换成《四白蛇传》,是不是因为来年是农历蛇年呢?也许会有这种“应节”的原因吧。
        这次的《四白蛇传》由李世芳和宋德珠合演“金山寺”,毛世来演“断桥合钵”,张君秋最后演“祭塔”。从当年媒体的报道,以及部分当事人的回忆来看,“四小名旦”对于初次同台都是相当重视的。《金山寺》是李世芳在科班时就早已学会并经常上演的熟戏,这次演出又是他的承芳社开始营业公演不久,他首次以剧社“老板”的身份参加合作戏,所以演出前李世芳认真排练,毫不马虎;宋德珠的“颖光社”1939年在上海一炮而红,《金山寺·水斗》的“打出手”是他冠绝一时的名作,在上海曾创下连演十数场的纪录。前不久的一次冬赈戏,宋德珠与尚小云先生合作《金山寺》,末场观众已经起堂,因不舍宋德珠“打出手”而“离座却终不肯去”,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这次的合作宋德珠又怎敢懈怠呢?1939年毛世来的“和平社”就重排公演过《水漫金山寺》,还是重新师从南昆名家“下挂”的,这出戏与《拾玉镯·法门寺》一起贴演美称“双寺”,在各地公演非常受观众欢迎。这次的《断桥亭》是他坐科时唱熟的戏,《合钵》却从未演过,毛世来此次算是破例“钻锅”,必须提前加紧排练;张君秋一副爽亮歌喉,堪称“梨园骄子”,为了唱好《祭塔》,他认真地请尚小云先生指导唱念,非常用功。
        《戏剧报》1940年12月26日特讯载:“……李世芳之《金山寺》为未出科前排就者,身段、唱白,完全科班老路原型。水漫一场,皓衣素服,扮相美极……宋德珠演《水斗》白蛇,大打手,花样翻新,玲珑惊险……毛世来接演《断桥合钵》之白蛇,尤为难得……张(君秋)为此次
《祭塔》,日前特亲赴尚小云处,由尚为之一一改正……”通过这些报道,足以看出年轻有为的
“四小名旦”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虽然“四小名旦”合演《白蛇传》的最高票价高达5元一张,但是1940年12月31日的长安大戏院依旧车水马龙,观众的掌声、彩声不断。“四小名旦”的唱、念、做、打各具风格,精彩的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位偎凫籟主,曾为四人分赋四诗以志其盛。
        正是因为《四白蛇传》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所以“四小名旦”也在也在之后的艺术生涯中红得发紫、声誉更盛。随着这次合作戏的盛况被戏迷们争相奔告,“四小名旦”的称呼流传得更广了。
        这次公演以后,《白蛇传》作为四人的拿手戏更是时常贴演。毛世来为了丰富剧目,将《祭塔》一折也学会并排练,准备公演于广德戏院;无独有偶,张君秋请武旦名家朱桂芳先生说《金山寺》,以丰富自己的演出剧目。
        “四小名旦”第二次合演《四白蛇传》是在两年以后的1942年初,同样是新闻协会举办的义务戏,演出地点在新新大戏院。这次的演出安排与上次基本相同,此时“四小名旦”大多都已经挑班演出,可以说渐渐步入他们四人艺术生涯的黄金时代,最高的票价也定到了4元一张。
        新“四小名旦”合作《四白蛇传》
        1947年1月,李世芳由上海回北京途中遭遇飞机失事,不幸罹难。几个月后,北京的《纪事报》举办了一次新“四小名旦”的选举,这次选出的四位是张君秋、毛世来、陈永玲和许翰英。因为宋德珠的选票滞后,所以被评选为“额外四小名旦”。
        1947年10月13日,《纪事报》组织新“四小名旦”发奖庆祝大会,假座北平华乐大戏院演出全部《雷峰塔·白蛇传》,许翰英演“游湖借伞”,陈永玲演“降香水斗”,毛世来和张君秋依然是是“断桥合钵”“状元祭塔”。而且特请须生新秀万小甫反串白蛇踢出手,再加上何佩华、谷玉兰和任志秋分饰小青,徐和才、江世玉的许仙,这出戏可谓是精彩绝伦。
        一个月后的1947年11月19日,津南联谊会在华乐戏院为青沧战役地方殉难遗属举办救济演,戏码仍然是这出《金山寺·雷峰塔》。只不过小生换了童寿苓和李荣安,其中一位小青也改由张蝶芬扮演。
        这两次新“四小名旦”合演《白蛇传》,与七年前的演出本略有不同,就是在“金山寺”前加了一场“游湖借伞”。许翰英演这一折戏宗法荀慧生先生的《白娘子》,轻歌曼舞,妩媚动人,亦可谓精彩绝伦。
        新“四小名旦”这一次合演《四白蛇传》后,观众向隅者众,简直是欲罢不能。华乐戏院的经理万子和先生又于于1947年12月安排加演了两场《白蛇传》。不过当时张君秋已经与上海签订演出合同不能毁约,于是临时请出科不久的杨荣环替演“状元祭塔”一折的白素贞。
        到此为止,“四小名旦”、新“四小名旦”一共演出过6次《白蛇传》(其中两次由杨荣环替代张君秋)。1948年,《戏世界》一度报道“四小名旦”要在天津合作演出《白蛇传》:四小名旦联袂赴津,演《白蛇传》五场,此场戏尚小云亦将参加(《戏世界》1948年第358期第8页)。但终没有见到戏院的售票广告,到底有无此次的合作戏,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