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6,113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京剧“四小名旦”与《白蛇传》(毛兰)

(2022-09-03 05:44:42)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转载2】京剧“四小名旦”与《白蛇传》(毛兰)
张君秋饰白素贞

        “四小名旦”与《白蛇传》各有渊源
        李世芳与毛世来坐科富连成社,《金山寺·断桥亭》 是必修的昆曲剧目。李世芳出科自己挑班演出后,1942年4月率承芳社一行赴沪出演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唱《金山寺·水斗·断桥》时,师兄袁世海提议世芳打出手。李世芳在变声期间曾请吴玉玲先生来家打把子、练出手,踢枪技艺日渐娴熟,这次在上海演出全用上了。梅兰芳先生唱《金山寺》不打出手,如今“小梅”唱《金山寺》打出手,继承中富有新意,又可施展李世芳的才华,虽非新戏却也别开生面,一时轰动大上海,形成了万人争看“小梅兰芳”的热闹场面。
        1946年,李世芳赴上海天蟾舞台演出后没有回北京,留在上海观摩梅先生的表演。梅兰芳当时正在中国大戏院公演,为了提携爱徒,梅先生特意让李世芳与自己合作《水漫金山·断桥相会》。这出戏贴演了五次之多,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件事。1947年1月2日,师徒俩珠联璧合的精彩演绎轰动沪滨。观众们的喝彩声似乎还没有散去,李世芳却不幸于5日因飞机失事而殒命于青岛崂山。6日消息传来时,梅兰芳正在中国大戏院后台化妆,无意中听到后险些晕厥过去。爱徒李世芳的英年早逝让梅兰芳陷入了极大的悲痛,《水漫金山·断桥相会》这出戏也很多年不愿意再演出。
        毛世来对《白蛇传》这出戏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不但在科班里经常演出,自己挑班以后,首先整理复排的剧目中就有《水漫金山寺》,并于1939年3月3日在北平广德戏院首演成功。后来拜荀慧生先生之后,毛世来遵循师父的路数排演全部《白蛇传》,由昆曲改唱皮黄,获得了观众们的好评,这出戏也成了他的保留剧目。
        解放初,毛世来与杨荣环合作全部《青蛇与白蛇》,在天津和上海公演,反复贴演6次之多。后来全国上下不少剧团都改编上演《白蛇传》,1951年,毛世来排演了何迟和林彦的改编本。
        ……
        张君秋的张派代表剧目中有一出《金·断·雷》,是独具风格的一出戏。这出《金·断·雷》张君秋逐渐在演出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被后人争相学唱。
        张君秋的《白蛇传》主要演出“金山寺”“断桥”和“雷峰塔”三折戏,与田汉版《白蛇传》在艺术特色上大有区别。尤其是剧中“祭塔”一场,大段的[反二黄]唱腔难度颇大,是极为挑战青衣演唱功底的唱段。
        《祭塔》是一折很有特点的传统老戏,几乎囊括了旦角[反二黄]的所有唱腔,京剧界曾有“站死的《祭江》、坐死的《祭塔》、跪死的《会审》”之说。据说这折戏基本上有两种路数:一是陈德霖老夫子的路子,他传给了梅兰芳和黄桂秋;另一道蔓儿是胡喜禄先生的路子,尚小云继承后又传给了张君秋。
        当年尚小云演的《祭塔》有100多句唱词,一段[反调]足足要唱半个多小时。张君秋在继承尚派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他看到有些观众看戏时后来就“坐不不住了”,便对《祭塔》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保留唱词、唱腔的精华,把最早的《祭塔》[反二黄慢板]36句唱词定型为24句:
        [反二黄慢板]
        未开言不由娘珠泪双流,叫一声仕林儿细听从头。峨嵋山苦修炼千年时候,大不该下山来把偶来求。
        [反二黄原板]
        在临安收青儿主仆同走,西湖上与你父会合一舟。借雨伞联合姻缘成就,盗库银与你父惹下祸忧。
        端阳节错饮了那雄黄美酒,现原形惊儿父魄散魂丢。为娘我盗仙草在高山行走,遇白鹤险些儿娘把命丢。那南极仙发慈悲天高地厚,赐仙草救儿父才把命留。实指望做夫妻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反二黄散板]
        我的儿啊——
        [反二黄慢板]
        你的父许香愿娘受折磨,恨法海将娘的机关猜透,
        [反二黄原板]
        听法海言和语又用计谋。趁梳妆用宝钵将娘罩扣,镇守在雷峰塔不能出头。娘好比月当空被乌云遮透,娘好比瓦上霜日出方休。喜我儿中状元占了魁首,愿我儿封妻荫子,青史明标在万古留。
        这样一来,演员唱得带劲,观众听得过瘾,所以很受欢迎。最后一句[反二黄散板]按老例要翻到高音“2”,很多演员此时已是强弩之末,能否善始善终全在这最后一搏。张君秋这里只用了一个高达“6”音的平腔,在力度上做了对比,照样能奔下满堂好。
        另外,张君秋也是唯一留下多部《白蛇传》音响资料的“四小名旦”。

【转载2】京剧“四小名旦”与《白蛇传》(毛兰)
宋德珠《金山寺》

        宋德珠开创了京剧武旦宋派表演艺术,可以说他的《白蛇传》又是另一种风格了。
        1941年宋德珠挑班颖光社,正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他在改编传统剧目《金山寺》时,后面加演“花断桥”和“雷火炼塔”的情节,充分发挥了自己“打出手”的绝技。从这以后,宋德珠每每贴演《新雷峰塔》,那别具一格的表演总能令观众如痴如醉。
        在《金山寺》中,宋德珠的整套[醉花阴]载歌载舞、仪态万千:“恩爱夫妻难撇掉,因此上殷勤来到。只怕他听佛法把奴抛,枉担着辛苦勤劳。”
        此段表演重在表现白娘子的人物状态:可怜、委屈、埋怨、担忧。“难撇掉”“把奴抛”通过气息和腰部的一长一松以及曲线柔和的形体来体现人物的委屈。“因此上”“只怕他”展示了运用到极致而又协调的子午相。然后的“大刀下场”的亮相,宋德珠能硬跷矗立台上几分钟之久,如玉树生根,纹丝不动,观众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上世纪80年代,宋德珠与女儿宋丹菊一起把《金山寺》的片段拍成了电视纪录片,可以说他是“四小名旦”中唯一留下《白蛇传》影像资料的一位名家。
        抚今追昔,《白蛇传》的故事在戏曲舞台上已经驰骋了一个多世纪,时至今日依然久演不衰。历代名家在这出戏中创造了很多经典,这些精湛的表演艺术,被后人或继承或运用到其他不同的舞台表演中,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表演方式。现在各大院团排演《白蛇传》,基本都是按照田汉的加工改编版本演出了。“改编本”固然场次紧凑了,故事情节更连贯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曾经为这个戏付出心血的前辈们,但愿这出经典的剧目的不同演出版能够被挖掘出来,并永久地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青岛市京剧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