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从节奏和押韵看戏曲唱词的语言特点(赵安民)

(2022-08-29 22:17:41)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凡是韵文,都要求语句要有节奏和韵律,这是它与散文的根本区别。戏曲唱词是戏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加工提炼的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它除了具备一般韵文的基本特点外,由于它要配曲演唱,所以它势必在字数、节奏、韵脚等方面受到音乐旋律、节拍等的影响,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节奏形式和押韵规律。下面从节奏和韵脚两个方面探讨一下戏曲唱词与一般韵文的区别。
        节奏是指音乐中有规律的强弱、急缓现象。体现在韵文的语言上,就是要求同一篇(段)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所用字数大体相等,句子内部的停顿、间歇大体匀称而有规律,形成内在的、上下一致的强弱、缓急格式。戏曲唱词与诗、词、歌、赋等其他韵文一样,也必须符合这个要求。例如:
        (1)提篮叫卖/拾煤渣,
        担水劈柴/也靠她。
        里里外外/一把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现代京剧《红灯记》)
        节奏主要体现在句子的字数和顿歇格式上。在语句的字数上,戏曲唱词与一般韵文有一致的地方,它也是以五字句、七字句作为最基本、最常用的句式;在语句的顿歇格式上,也采用“三字尾”为主的句式,“三字尾”是一般韵文的典型格式。七字句的顿歇格式是四/三,如例(1),五字句的顿歇格式为二/三。 例如:
        (2)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现代京剧《沙家浜》)
        但戏曲唱词在节奏安排上和一般韵文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戏曲唱词在语句字数的使用上,要比其他韵文灵活得多,它不仅可以使用五字句、七字句,也经常使用八字句、十字句,就连其他韵文中极少使用的六字句、九字句也经常入戏,有时也使用超过十字的多字句。甚至不同字数的句子,在同一唱段中可以混合使用,这在其它韵文中是不多见的。例如:
        (3)棉花白,/白生生,
        萝卜青,/清凌凌,
        麦子颗颗/饱盈盈。(豫剧《朝阳沟》)
        (4)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现代京剧《红灯记》)
        (5)这样的/好书记/人人/夸不够,
        你思一思/想一想/胡言乱语/多荒谬。(现代京剧《龙江颂》)
        这是因为,唱词在配曲演唱时,它受乐曲的影响较大,乐曲旋律和节奏可以对唱词的音节起调节作用。字数的多与少都可以在音乐的引导下紧缩或拖长,诗歌、快板书之类的一般韵文都不具备这个优势。不过,这种调节也是有限度的。
        其二,一般韵文都要受“三字尾”格式的制约,戏曲唱词就突破了这个“三字尾”的局限。在一般韵文中十字句很少使用,偶尔使用一次也常以三/四/三的格式出现,以四个字收尾的顿歇格式极少。而戏曲唱词却大量使用十字句,并且常常是以“四字格”收尾的,形成三/三/四格式。这是戏曲唱词与其他韵文在顿歇格式上的主要区别。例如:
        (6)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
        尊一声/贺元帅/细听端详。
        阵前的/花木棣/就是末将,
        我原名/花木兰/是个女郎。(豫剧《花木兰》)
        为了适应特定的顿歇格式,唱词在遣词造句上常使用一些变通手法。
        (一)增添“来”“这”“那”之类的衬字以适应顿歇格式。例如:
        (7)想想烈士/比比咱,
        有什么苦(来)/怕什么难。(豫剧《朝阳沟》)
        (8)你的前腿弓,(那个)后腿蹬,
        (那个)草死/土发松。(豫剧《朝阳沟》)
        若删去例(7)中的“来”,删去例(8)中的“那个”,原文的意思并没有改变。不过,因为九字句的顿歇格式是五/四,七字句的顿歇格式是四/三,删后就不合顿歇格式,演唱起来就不顺畅。
        (二)调整句式结构,改变正常语序,以适应顿歇格式。例如:
        (9)今天父王/寿诞日,
        哥嫂拜寿/在筵席。(河北梆子《打金枝》)
        (10)战斗负伤/离战场,
        养伤来在/沙家浜。(现代京剧《沙家浜》)
        以上两例中,都出现了把本应该放在状语位置的介词短语移到补语位置上的句子,这在散文里一般是不这样使用的。若按照正常的语序,这几个句子应该写成“哥嫂在筵席拜寿”、“来在沙家浜养伤”。但这样就不合特定的顿歇格式,无论吟诵或演唱都十分拗口。
        (三)在一些双音节词语中插入“而”和“了”之类的虚词,以适应“三字尾”的格式。例如:“简陋”→“简而陋”,“好歹”→“好和歹”,“宽广”→“宽又广”,“害怕”→“害了怕”。请看下面的例子:
        (11)回窑不问/详和细,
        反而言辞/伤你妻。(川剧《评雪辨踪》)
        (12)你要是/不相信,请往/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
        千针万线/都是/他们连(哪)。(豫剧《花木兰》)
        若把以上两例中的“和”字删去,便成了“双字尾”的句子,就破坏了原例应有的节奏,变得不便演唱。
        押韵是有规则地在一些句子的末尾使用同韵的字。押运的“韵”与“韵母”的不同,它不管韵头如何,只要韵腹相同或相近、且韵尾完全相同的就算是同一个韵。押韵也叫合辙。押运合辙可以使文章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且演唱顺口,易于记忆。明清以来的北方说唱文学中,押韵时广泛使用的是“十三辙”。前面举到的例(1)使用的是“发花”辙;例(2)使用的是“江阳” 辙;例(3)使用的是“中东”辙;例(5)使用的是“油求”辙等。
        戏曲唱词为了合辙押韵,有时会在语序上采取一些相应的变通措施。
        颠倒双音节词的语素位置,如“长短”“短长”,“光荣”“荣光”,“轻重”“重轻”,“勉强”“强勉”等。例如:
        (13)众执事/鸣锣开道,排列齐整,
        (那个)/鼓乐吹,
        滴滴/嗒塔滴/嗒塔/滴滴嗒,
        滴滴嗒塔/悦耳动听。(豫剧《抬花轿》)
        把动宾短语中数量定语移到宾语中心词的后面,如“三天不讲话一句”、“想起妈妈话一席”、“家里只有人两个”、“旗下闪出将一员”等。例如:
        (14)七十三岁/打胜仗,
        不愧常胜/将一员。(越调《收姜维》)
        用“把”字使一般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前置变成状语,如“把戏看”、“把家还”、“把你问”等。例如:
        (15)想当年/在原郡/我把书念,
        冷桌子/热板凳/铁砚磨穿。(豫剧《九品芝麻官》)
        (16)你我好比/鸳鸯鸟,
        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
        改变正常语序,以适应合辙押韵的要求。上面提到的例(9),即是为了节奏的需要,也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而改变正常语序的。因为,上一句末尾的字是“日”,属于“一七”辙,下句中只有“席”字才与之合辙。这类的例子不少,下面再举两例:
        (17)再不能/嵩岳庙里/把戏看,
        再不能/少林寺里/学打拳;
        再不能/摘酸枣/把那/嵩山上,
        再不能/摸螃蟹/到那/黑龙潭。(曲剧《卷席筒》)
        该例中使本应作状语的成分后置作补语,若按正常语序应为“再不能到那嵩山上摘酸枣”、“再不能到那黑龙潭摸螃蟹”,但这样就不能与前面的韵脚相合。
        (18)只以为/这样的/苦日子/无边无岸,
        不料想/铁树开花/枯枝发芽/就在今天。(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该例中将“铁树就在今天开花,枯枝就在今天发芽”合并为一个主谓短语,使之与前面的句子合辙。
        值得一提的是,戏曲唱词在用韵上要比一般韵文宽松,有时可以跨辙转韵。例如:
        (19)陈驸马/休要/性情急,
        听包拯/我与你/旧事重提。
        大比年/陈驸马/连科及第,
        咱二人/五朝门/同把君陪。(豫剧《铡美案》)
        例(19)中,前三句押的是“一七”辙,中间四句转成了“灰堆”辙,到后三句又转回到了“一七”辙。一般韵文中,在同一(片)段要用同一韵,换韵要另起一段。
        以上只是从节奏和押两个方面粗略地谈了戏曲唱词的音乐性特点,偏重于语言形式方面的技巧。戏曲唱词还有其它特点,如精练性、形象性等,不属本文所谈范围,这里略而不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