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兰芳和马金凤。马金凤是豫剧“五大名旦”之一,于2022年5月29日逝世,享年100岁。
在京剧艺术史上,很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曾认真向地方戏学习,不断地从地方戏中吸取养分,以发展和创造自己的表演艺术或丰富京剧的艺术成分。也有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十分关心和扶持地方戏的发展,积极为地方戏传经送宝和培养人才。大家水乳交融,互为借鉴,共同发展,这在京剧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例如京剧中旦角的“十三嗨(咳)”唱腔,是与程长庚、余三胜同时代的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胡喜禄(1827—1890年)先生,将陕西秦腔中的“十三嗨”唱腔吸收过来,经过加工改良以后,首先在京剧《五花洞》中演唱的,后来京剧大师王瑶卿、梅兰芳、尚小云等先生再经过艺术加工、提炼,把它运用到久演不衰的京剧《大登殿》等剧中(如王宝钏与代战公主合唱的“十三嗨”——学一对凤凰女伴君边),从而形成京剧本身特有的一个声腔。此后,这个声腔又被其它的地方剧种和评弹吸收与借鉴,推广开来。“十三嗨”波澜起伏,委婉曲折,优美动听,拖腔长而不俗,很适合抒发强烈、欢快的思想感情,因一句唱词中包括十三个“嗨”字而得名,有的剧种称为“二十四梆梆”,其唱腔是旦角的硬功唱腔,很受听众欢迎。
《反徐州》(又名《串龙珠》、《五红图》),本是秦腔等地方剧种的传统剧目,说的是元朝末年,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等人为了反抗元朝的暴政和残酷统治、而在徐州起义的故事。为了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外敌侵略,1938年,马连良先生便与郝寿臣先生合作,把秦腔的《反徐州》移植、改写成京剧演出,大大鼓舞了民众抗日救国的决心和信心,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剧中主角徐达的戏很繁重,人物性格鲜明,唱、念、做、打俱全,很适合发挥马先生的演唱艺术,所以这出戏后来便经常演出,不断加工完善,竟成了马派的代表剧目之一。
根据观众的意见,马连良先生也认为京剧《空城计》中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段唱词中,第二句“习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的“保定乾坤”应该和第六句“东西征南北剿博古通今”的“博古通今”对调才比较贴切、顺当,符合句意的搭配。据说,1949年冬,马连良先生到昆明演出,曾登门拜访当时的“滇剧泰斗”栗成之先生,并彼此观摩对方的演出。马先生除了称赞栗先生的拿手戏《孔明拜灯》、《刘璋抱印》把孔明、刘璋演活了之外,还曾称赞滇剧《空城计》的这段唱词改得好,可借鉴。后来,在马先生的演出中就作了这样的调整,1996年6月初版、2002年1月第3次印刷、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马连良唱腔选集》(135—136页)亦同样作了更动。
1963年,著名河南越调艺术家申凤梅曾率团晋京演出《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等拿手戏,轰动京城,马连良先生看了以后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申风梅很有天赋和表演才能,并收她为徒,申风梅的表演细腻、生动、逼真,把诸葛亮表演得活灵活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被人们誉为“越调的活孔明”。
《穆桂英挂帅》原是豫剧的传统剧目,旧名《老征东》或《杨文广夺印》,1954年加工、整理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率团晋京演出,轰动全国。梅兰芳先生看了后赞不绝口,还同马金凤等主要演员一起座谈和探讨这出戏的表演艺术等问题,并认为这出戏也很适合自己的演出路子和表演风格,于是就请剧作家陆静岩、袁韵宜移植、加工成京剧演出本。他当时曾邀请不少梅派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和门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唱腔和表演艺术,每一句唱腔、每一个身段都精心设计和反复研究,并关起门来废寝忘食地进行揣摩、排练和反复修改,小到一个印盒都要认真设计和妥善处理,真正做到了演员的表演完全立足于情节的需要,立足于人物的需要,立足于全力发挥自己的艺术特点和优势,终于使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并将这出戏作为1959年国庆10周年的献礼节目和访问Ri本演出的主要节目。梅先生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在这出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凝聚了他数10年的演出心得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辞印》、《捧印》、《挂帅》几折戏苍劲悲壮,雄浑有力,把穆桂英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激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如泣如诉,淋漓尽致,很能打动和震撼观众的心灵,从而使这出戏成为了梅先生晚年的代表作和经典艺术珍品,梅派的传人也久演不衰。与此同时,马金凤也从梅先生的表演艺术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平。1958年,马金凤的豫剧《穆桂英挂帅》还被拍成电影,风靡全国,从而使京剧、豫剧的演出各有千秋,互为辉映。
1954年四川成都市川剧团根据元杂剧改写成川剧《谭记儿》上演,并进京汇报演出。张君秋先生观摩这出戏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认为这出戏也很适合京剧演出,剧中聪明、机智、果敢、文静并敢于冲破世俗婚姻偏见的女主角谭记儿的性格更适合自己的表演特色,于是他便请剧作家王雁将川剧本移植、改写成京剧剧本,增加了一些专门为谭记儿编写的唱段和表演设计。为了演好这出戏,张先生亲自与琴师何顺信先生设计唱腔,与自己的老搭档、出演小生白士中的表演艺术家刘雪涛等共同研究表演艺术。当时他们正在南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除了不耽误晚上的演出任务外,还抓紧时间在火车上、住宿地和演出场所进行紧张的排练,一共只用了45天的时间就把这样一出大戏搬上了首都的京剧舞台,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后来不断加工、锤炼,这出戏便成为了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和张派的优秀代表剧目之一,至今张派弟子仍久演不衰。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认真总结一些杰出的老艺术家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和艺术成果,搞好传、帮、带,让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能在一起互相交流和切磋;为了让一些有成就的演员从理论和技艺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让他们开阔眼界,广采博取,精益求精,1960年,中国戏曲学校曾举办了“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并聘请梅兰芳先生为班主任兼教师,聘请荀慧生、俞振飞、萧长华、刘成基、徐凌云、徐兰沅、马师曾等为教师,研究班的学员都是来自京剧和一些地方剧种的领军人物和佼佼者,例如豫剧的常香玉、粤剧的红线女、汉剧的陈伯华、越剧的袁雪芬、川剧的陈书舫、京剧的关肃霜,等等。
总之,前辈京剧表演艺术家认真向地方戏学习,积极关心和扶持地方戏,大家平等相待,互敬互重,毫无门户之见的高贵精神和艺术风格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中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学习和借鉴。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今后也应该多招收一些地方戏的优秀演员进行培养,国家的戏曲音配像工程也应当尽快为一些地方戏的优秀剧目配像,以便于地方戏的演员学习、继承和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