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对京剧改革的一点建议(周鼎)

(2022-08-28 22:23:11)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京剧是国粹,是瑰宝,人所共知。但京剧改革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剧本、表演、唱腔、服装、灯光、舞美等诸多方面下一番功夫才能更符合时代审美要求。这些已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我一直不明白,在京剧改革的道路上,有许多对行家里手看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儿却视而不见、柬之高搁。这里就京剧语言的 一些弊病谈些个人的看法,请大家指正。
        双休日,我和许多学生在剧场观看戏校娃娃们的演出。学生们看得全神贯注,娃娃们戏演得精彩纷呈,老师们的一招一势、一笑一颦都被戏校的娃娃们模仿得唯妙唯肖,赢得了阵阵掌声。然,坐在我旁边的学生们交头接耳地说,唱错了唱错了。我吃惊了,小小年纪就能听懂戏词,莫非是神童?侧身细问,学生们悄声告诉我:“字幕上写的是‘脸面’,他唱成‘俭面’了。”学生们这种天真直率的指责,使我哭笑不得。我当时无法向他们解释京剧的历史及尖团字,上口,湖广、中州字韵等知识,但过后我想,他们的指责也间接给我们提出一个不容忽视的戏曲改革问题。
        “脸”为什么要唱成“俭”,“喊”为什么要念成“险”,我问过许多演员都说不出个所以。专家说和四声有关。但同时也表示,过于讲究字韵,使现在许多人难以接受,也不利于京剧普及。 
        众所周知,京剧的传统剧目有许多是老艺人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毋庸置疑,其中不乏优秀剧目。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一些剧本过于松散,但求合辙押韵致使病句错字过多,或意思不明确而似是而非,或生编乱造使人莫名其妙,或以讹传讹流传至今。如:“牵过爷的马能行”,“自从降了红鬃战”,“搀为娘忙下车轮”等等,都在语法上有问题。
        有的唱词上下意思不连贯,如《空城计》中那 一段脍炙人口的著名唱段中,“论阴阳如反掌”,学问大呀,下面应该是“博古通今”才对,却唱成“保定乾坤”;“东西征南北剿”,保家卫国么,下句如果唱成“保定乾坤”才贴切,却唱成“博古通今”。后来,一位专家告诉我,这是因为祖师爷有一次把词唱颠倒了,以后弟子们都照唱不误直到今日。又如《将相和》中,一直把廉颇的一句唱词“我好比井底之蛙多愚蠢,不识大体你狭隘(音:爱)胸襟”中的“隘”字唱成“益”字。再如《野猪林》中的“大雪飘扑人面”一段反二黄唱段中把“往事萦(音:营)怀难排遣”唱成“往事荣怀难排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又再如,舞台上两军对垒,将帅身后高举的大旗名日大纛(音:道),可百分之九十的演员都把“大纛旗”念成“大督旗”。类似例子比比皆是。
        京剧中的这些现象就尤如一张窗户纸一捅就破,却被人们忍受也接受了许多年。为什么?细琢磨,不外有以下几个原因:或因梨园陋习所致,怕改了祖师爷的某些词句,招来同行的讥讽。一句“你是吃这碗饭的吗?”,“师傅是这么教你的吗?”就够自己受用一辈子的;或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因这些都是小题大做,几十年都过来了,还在乎些许小事。但恰恰是些许小事积非成是,形成了京剧中的顽疾。
        值得赞扬的是,有许多老艺术家抱着对艺术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京剧的一些弊病进行过改革。李少春先生曾把许多上口字的音韵,如:今日的“日”字,脸面的“脸”字改为普通话的音韵,大家并不觉得别扭;马连良先生颇有见地。在他演唱的《空城计》中,就把那两句唱颠倒的词句改了过来,大家也都认可;《玉堂春》有一句唱词:“皮鞭打断了无数根”,试问,人还活得了吗?后来,孙毓敏演唱时改为“皮鞭打断了有数根”,只改动一字,意思就贴切多了。在现代戏中,词句都改为标准普通话的发音。大家都能接受。那为何传统戏中的弊病就不能改一改呢?
        现在,剧团已不是过去的戏班子,有了编剧、导演,戏曲学院也有戏文系和导演系,还有专门的机构戏曲研究所,可是我们的老师、教授在戏曲的教学中,依旧照方抓药,按照错误的、有弊病的词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误了后代子孙。这实在可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因此,京剧要普及,要振兴,不仅要在诸多方面下功夫,京剧剧目中的语言规范化和通俗化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