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戏比天大|忆恩师常香玉(高玉秋)

(2022-08-27 20:41:04)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转载】戏比天大|忆恩师常香玉(高玉秋)
年轻时的常香玉

        我是个孤儿,很小的时候,父母饿死在逃荒的路上,7岁那年,是恩师常香玉满怀悲悯,收下了我这个苦命的孩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把我引进了艺术之门。从1948年加入香玉剧社至今,我整整跟随了老师56年。在这56年中,我亲眼目睹了常老师用汗、用心、用血,为豫剧事业奋斗的一生。
        常老师生前曾有一段自白:“对于一个农民,什么最大?种好地最大,地比天大;对于一个演员,什么最大?唱好戏最大,戏比天大!我还有一句话,叫做艺无止境。演戏就好比登山,登上眼前这座高峰,又有更高的高峰在向你招手!”
        “戏比天大,艺无止境”是常老师70多年从艺的经验总结,也是她终生恪守的人生格言!
        因为戏,常老师一辈子苛刻自己。1947年,在一次演出中她忘了一句台词,这在演员来说,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散场以后,她放声大哭。“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对不起观众啊!”她对丈夫陈宪章说:“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观众用挣来的血汗钱买票看戏,我却糊弄了他们。我是个唱戏的,什么最大,戏比天大。这一辈子,我要是再犯这样的错,我对天发誓,叫我死!”以后的几十年中,常老师在舞台上再也没有失过手。
        因为戏,常老师和她的老伴陈宪章几十年妇唱夫随,恩恩爱爱,两人你编我演,你写我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戏把他们的感情紧紧地拧在一起,越拧越紧,一步步向艺术的高峰攀登。
        还是因为戏,常老师和她的小女儿常玉如18年感情封冻,很少交流。但是在常老师病危之际,女儿低声唱了几句“花木兰”,昏迷几天的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眼角流出了泪水……
        戏是常老师的情,戏是常老师的爱,戏是常老师的命,戏是常老师的天啊!
        常老师是豫剧艺术的改革者、开拓者、集大成者。她9岁学艺,10岁登台,13岁主演,从艺70多年,创作演出的剧目多达上百个,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且走出国门。她创建了博大精深的常派艺术,使豫剧从一个地方小戏变成中国第一大地方戏剧种。她的代表作《红娘》、《花木兰》、《白蛇传》、《大祭桩》、《五世请缨》等被全国30多个剧种移植,200多个专业豫剧团和无数的业余剧团学习演出(包括台弯豫剧团),至今仍然是很多剧团的看家戏。其中的多个唱段迷倒过亿万观众……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话:“看了常香玉的戏,一辈子不生气。”有时候为了能看上她的戏,观众冒着鹅毛大雪,披着被子,深更半夜排着长队等候买票,就这样每个人还只能买两张。有时在广场演出,散戏后,光观众挤掉的鞋都能装上两三筐……
        常派艺术为什么有这么长久、巨大的艺术魅力?十个字:“戏跟时代走,艺随精神长。”
        豫剧在二三十年代有豫东、豫西、祥符、沙河四大调,它们各立门户,互不往来。常老师已经感觉到,这种状况制约了艺术的发展,也满足不了创造人物的需要和观众的审美需求。为了学习豫东调,她女扮男装,偷偷去看豫东调的演出;夜晚还把豫东凋的老师请到家中,认真求教。这样,才有了豫东调融入豫西调的创新。比如《红娘》原来的豫西调是这样唱的(示范“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略),这种唱法比较低沉,表达不了红娘活泼欢快的性格。常老师改革后的《红娘》是这样唱的(示范略)。这一改,把十五六岁的小红娘活泼伶俐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听不知道,一比多明了。
        常老师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广泛汲取京剧、各种地方戏之长,拿来我用,极大地丰富了豫剧声腔的表现力。如《断桥》“忍悲痛来在了断桥亭口”,唱中有停,停中有唱,很新颖,那是借用了曲艺评弹的手法;《花木兰》“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唱得很抒情,有滋有味,那是引进了京剧的行腔;《拷红》中“夫人息怒听红娘慢慢道来”,借鉴了河北梆子的音调,既形象又生动;《拷红》中“等候着我姑娘同回绣房”,糅进了大鼓书的元素,很别致,很耐听;《花木兰》最后一段完全是用曲剧唱,用得很大胆,因为前边二八、流水、慢板全用过了,戏已到尾声,节奏要加快,还要有新鲜感,常老师就把曲剧拿来了!

【转载】戏比天大|忆恩师常香玉(高玉秋)
常香玉饰花木兰

        常派唱腔从人物出发,依角色定唱腔。比如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有人认为,常派的特点就是“嘿嘿,哈哈”。可是常老师这么说:此处花木兰女扮男装要有男子的气概,声音应该化妆!这句唱是在质问,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啊?特殊需要,特殊处理!这种唱法在别的剧目中没有用过!
        常老师的一生是创新的一生。是她,创造了既善于叙事,又善于抒情的“二八流水混合板”;是她,创造了豫剧旦角大本腔、二本腔结合使用的“真假声混合”演唱法;是她,第一个将坠胡作为主伴乐器引进豫剧的乐队……尽管曾有人说她唱的是“南腔北调”,骂她是豫剧的“叛逆”,但如今这些创造都成了豫剧的经典:《红娘》已经在舞台上活跃了62年;《白蛇传》也演出了60年;《花木兰》53年;《大祭桩》、《五世请缨》、《破洪州》都是40多年……今天,提起常香玉,人们自然会想到豫剧;提起豫剧,人们也自然会想到常香玉。她已经成了豫剧的象征,豫剧的标志。
        常老师一辈子真是和戏镖上劲了!小时候学戏,她经常挨父亲的鞭子。一次,父亲恨她吐字不清,嘴皮子不用劲儿,竟然将她的嘴抠出了血。她含着血、流着泪,一次又一次,一字又一字,反复练习,终于练出了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功!即使是“文阁”期间挨批斗,被禁止演出,常老师对艺术的追求也没有停止过。夏天,30多度的高温,她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糊上报纸,用被子蒙住头,在被窝里练起了唱腔。女儿劝她:“妈,您还不死心哪!”她说:“孩子,我觉着,总会有让我唱的那一天!”“文阁”期间,常老师整整被禁演了8年。可是,“四人梆”刚一倒台,她的一曲“大快人心事”,唱得全国人民热血沸腾。十年艰辛不寻常,这是她在困境中磨练的结果啊!
        开始演现代戏的时候,常老师感觉没有演古装戏顺手,她苦恼过,也产生过再不演现代戏的念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改变了看法:“‘戏比天大’,现代戏也是戏啊!它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是唤起民意的艺术手段。只要下工夫,就一定能演好!”排《李双双》的时候,为了找人物感觉,她梳着李双双的发型,穿着大襟衣服,腰里束个水裙,手里拿个锅拍,走着想着,想着扭着,扭着唱着,太入戏了,“噔”一头碰到墙上,头上碰了个大疙瘩,她下意识地揉了揉,又钻到戏中了。一次我给老师提意见,“演古装戏束裙子穿帔有遮头儿,现代戏穿戴不遮丑,你这个进门侧着身,转个倒八字就更好看了!”常老师一听,“哎呀”,上去抱住我“嘣”亲了一口,“今天晚上我请客!”

【转载】戏比天大|忆恩师常香玉(高玉秋)
常香玉在豫剧《红灯记》中饰李奶奶

        经过不懈的努力,常老师终于突破了演现代戏这道难关!她演出的《朝阳沟》《人欢马叫》《红灯记》、《柳河湾》等等,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常老师勇于面对困难、不耻下问的大家风范,是“戏比天大”精神在她身上的又一次生动体现。
        老师常教导我们“戏是苦虫”,不吃苦不流汗成不了气候。要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台上要做到“三紧”(头紧,腰紧,脚紧)、“三白”(水领白,水袖白,靴底白)、“三好”(扮相好看,唱出来好听,表演出来让观众好受);她教导我们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要先吐字后行腔,字正腔圆,要把每一个字清清楚楚送到观众的耳朵里,吐字不清,犹如钝刀杀人。常老师说“台上无小事,救场如救火。”平常要把自己当成面去揉,揉到劲,该用的时候,把你炸成麻花是麻花,蒸成馒头是馒头。就是当补丁,也要当金丝绒补丁,叫它发光;就是演配角,也要演到家,叫它出彩。
        常老师把她的一生都交给了豫剧事业,在她去世的前几天,她的儿子陈嘉康打电话给我:“姐,老师想见你们。”我放下电话,直奔医院。老师正在嘱咐我的师妹王希玲:“培养学生全靠你们了。你办的有戏校,要好好培养豫剧的接班人啊!”转而她又对我说:“秋,你听,我的嗓子哑了,这是我的本钱,我的枪啊!我得赶快把它治好!得唱……”同志们,朋友们!我的老师曾经说过:“人民是亲爹娘,乡亲是好朋友,只要恁想听,我唱它一百年。”我的老师她还没有唱够,没有唱完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