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胄、颜良、文丑都死于关公刀下吗?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写到,关公被吕蒙设计擒获,为孙权所杀,英魂不散,荡荡悠悠,飘到荆州境内玉泉山上,在空中大呼:“还我头来!”恰好山中老僧普净,听到云长呼声,招下英魂,点化说:“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顿悟,稽首皈依而去。
普净一席话,真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关云长英雄盖世,一生身经百战,不知斩过多少敌军上将,若都像他这般追讨头颅,玉泉山上空还能有清静之日?
当然,理是这个理,上述三国故事却并非实有其事。不但魂魄索头纯属虚妄,而且普净所说斩颜良、诛文丑、五关斩将等事,也是虚实相搀,虚多实少。罗贯中为刻画关公神勇,让他杀了不少历史中未曾杀过的人物,平添不少战功,如前面说过的斩华雄,和这里要谈的杀车胄、诛文丑相似。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写刘备以讨伐袁术为名,从曹操那儿脱身,进兵徐州。曹操密令徐州刺史车胄暗害刘备,车胄找陈登商议,陈登却把这事密报给关羽。关羽将计就计,派人扮曹兵赚开城门,又骗出车胄,一刀砍于马下,夺下徐州城。
“关公赚城诛车胄”这段,不但写出了关公的勇,还写出了关公的智,写出关公的随机应变,善于谋划,为关公形象增色不少。不过,历史中关羽并没有斩过车胄,斩车胄和斩华雄一样,也是把别人的功劳挂在关羽的账上,只不过这一次关羽“夺”的不是孙坚之功,而是他的兄长刘备的功劳。
据《三国志·先主传》: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又据《三国志·武帝纪》: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从上面的记载来看,车胄是死在刘备之手。刘备从曹操那脱身,敢于抓住时机,杀掉曹操的人,为自己争一块立足之地,充分表现出他的枭雄本色。
但是,到了元代《三国志平话》,杀车胄的就不再是刘备,而是关羽。不过《三国志平话》写得非常简略,不像《三国演义》,先写车胄用计,再写关羽将计就计,赚城诛敌,情节上起伏跌宕,还写出关羽的智勇兼备。
再有,最能表现关公过人神勇的两大战功斩颜良、诛文丑,则是一实一虚。斩颜良实有其事。据《三国志·关羽传》,建安五年,袁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曹操派张辽与关羽为先锋迎击。“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抵挡)者,遂解白马围”。万众之中直取敌军上将,确实是勇壮过人,这样一个上好素材,创作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怎会不加利用?
《三国志平话》里写了这件事,只是还不见十分精彩,到了《三国演义》,写出来就是: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真是百倍威势,波涌浪卷的战斗场面如在目前,写出了关云长的神威赫赫。
如果说斩颜良是在史实基础上略作加工,那么诛文丑则和斩华雄、杀车胄一样,又是移花接木,让关羽“夺”了别人的功劳。历史上,诛文丑的其实是曹操。《三国志·武帝纪》里记载了这件事详细经过:绍于是渡河追公(指曹操)军,至延津南。公勒马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
《三国志》这段非常生动详尽,曹军白马斩颜良后,袁绍又率军渡河攻击曹军,曹操令手下解鞍放马,抛弃辎重,袁军纷纷争抢,曹军乘时出击,大破袁军,斩杀了袁绍的名将文丑。
历史中文丑被杀的经过大致如此,但是后来创作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大概觉得关公这时既然身在曹军之中,又诛杀过名将颜良,那何不再送他一场功劳,让他把文丑也杀掉?
宋人洪迈在《容斋续笔》中写道:“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这样说,在宋代已有关公杀文丑的说法。到了元代《三国志平话》,文丑在与关公对阵中,做了关公的刀下之鬼。再后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又将这一搏杀过程做了一番铺张,先写文丑于乱军之中力敌张辽、徐晃二将,极力写出他的勇悍过人,再由关公出场,飞马提刀诛杀文丑,进一步写出关公无与伦比的威势。
也许《三国演义》里这段描写给人的印象太深了,所以人们一说起关公过人神勇,就喜欢提“斩颜良、诛文丑”,现在我们可以得知,《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两大奇功,其实是一实一虚。
关羽降曹“约三事”了吗?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到,曹操东征徐州,大败刘备。刘、关、张兄弟失散,关羽被围困在一座土山上,张辽上山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厚养甘、糜二夫人;三、日后一旦得知刘备去向,便去投奔。张辽回报曹操,曹操全部答应,关羽便投降了曹操。
这一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山约三事”,也是《三国演义》用来塑造关羽形象的非常关键的一段。关羽是一部《三国演义》着意刻画的义贯千秋的人物,毛宗岗称他为“义绝”。既然称为“绝”,那就是不容许有半点污点,而历史中的关羽偏偏又投降过曹操,因此,怎样既写关羽降曹又不损害他的完美形象,就成了一道难题。但是有了“土山约三事”,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因为这样一来,关羽降曹就不但无损他的形象,而且还成了他彪炳千秋的忠义的又一次展示,这可真有些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了。
不过,有这种奇特功效的土山约三事,是后来虚构出的。《三国志》里,只写关羽降曹,可没写他谈条件。《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擒)羽以归。”《关羽传》里的说法和这大同小异:“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再有《武帝纪》也说:“(公)遂东击备,破之。……备奔走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复进攻之,羽降。”从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结论:关羽降曹是战败被擒,并没有土山约三事。
又从《三国志·关羽传》中可知,关羽降曹后,曹操待他很好,但他还是心系刘备,传中说: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历史中关羽降曹伊始就未打算久留,张辽来试探他的心迹,他便明言相告,不遮遮掩掩,可见他为人确实襟怀磊落。而一旦得知刘备的消息,又尽封曹操所赐,拜书告辞,投奔故主,这也是行事光明坦荡的大丈夫行径。这样看来,历史中的关羽纵曾降曹,也算是大节无亏了。
但是,到了《三国志平话》产生的元代,民间对关羽已崇敬如神。这时民众的心中,关羽形象即使是大节无亏也不行,必须是绝对完美。再加上史书中记载的关羽,降曹后对刘备确实是一片忠心,因此人们也愿意相信当初关羽降曹时确有他的苦衷。从这样一种心理出发,《三国志平话》中就已经设计出这样的情节:关羽保护二位嫂子,被困下邳,张辽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我与夫人一宅分两院,如知皇叔信,便往相访;降汉不降曹;后与丞相建立大功。”曹操尽数应允,关羽降曹。这也就是后来《三国演义》中“土山约三事”的雏形。
到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说得就更详细了。关羽被困土山,张辽上山劝降,他先说关羽如果以死相拼就会有三罪:弃兄独死,有负桃园誓同生死之约;二位嫂子无所依托;不能和兄长共扶汉室。接下来张辽又说降曹又会有三便:一者可保二位嫂子;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用之身。关羽被说动,又提出了“三约”作为降曹条件,曹操答允,关羽又征得糜、甘二夫人同意,方才降曹。其实,“三罪”也好,“三便”也好,“三事”也好,都是在为关羽降曹找台阶,只不过“三罪”、“三便”是从曹操这方将领张辽口中说出,更显得有说服力,而且“三约”之后,还征得了二位嫂子同意,又多了条降曹的理由。其实《三国志·武帝纪》已经指明,曹操是先擒获刘备家小,又擒获关羽的,关羽向二位嫂子征求意见,恐怕不大可能。罗贯中为关羽辩白,真是下了不少功夫。
最后,毛宗岗批点《三国演义》时,又将罗本《三国演义》中“三约”的第一条,即“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公,凡有杀戮,不禀丞相”,改为“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去除了“凡有杀戮,不禀丞相”所显示出的专擅之气,而且又把“曹公”改成“曹操”,一字之差,使汉、曹之别更加泾渭分明,进一步写出了关云长的大义凛然。这样,经过由元到清前后几百年,为关羽降曹辩白的工程才终于告竣。
关云长真的闯过五关、斩过六将吗?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立下了两大功劳报答曹操后,得到刘备的书信,就挂印封金,拜书告辞,千里迢迢地去投奔刘备。一路过东岭关,过洛阳,过沂水关,过荥阳,过滑州黄河渡口,迤逦五关;斩孔秀,斩孟坦、韩福,斩卞喜,斩王植,斩秦琪,力斩六将。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古城和刘备、张飞相聚,完成了这一番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
这一段故事,写在《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七回里,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几回书之一。后来的京剧、川剧、汉剧、同州梆子里,都有《过五》一出戏,情节和《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基本一样。由此也可看出,《三国演义》里这段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可是,如果翻一下《三国志》,就会发现,《三国演义》里大写特写的过五关斩六将,在历史上可能根本就没发生过。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这样看来,关羽挂印封金,投奔先主,历史中确有此事。但是《三国志》中又说,当时曹操的手下想追关羽,被曹操劝阻了,表现出曹操作为大政治家的风度。同时,也可以推想,曹操既然明确表示了义不追之的态度,他的手下截击关羽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不过,也许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那时通讯不发达,曹操虽然表示了不追击关羽,但是千里之外的关隘守将又怎能得知,他们从常理出发,截击关羽而被杀,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这种看法看似有理,其实未必,那时通讯虽不如现在发达,但曹操如果派人传令,完全可以赶到保护二位嫂子迤逦前行的关羽前头,何至于关羽处处受阻、受伏?
或者竟如毛宗岗所分析的那样,这一切都是曹操有意为之的结果?毛宗岗在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的回前总批里分析说,曹操在关羽离开许都时,又送金,又赠袍,做足了人情,但是偏偏不给他过关文凭,好让他在路上或者被杀、或者被擒,以免投靠刘备,成为自己的祸患,等到他五关全通过了,才派人送文凭,做人情,可见这一切都是曹操这个奸雄有意安排的结果。
但是毛宗岗的这一番分析,也有破绽;曹操如果真有意让关羽被部将截杀,那他大可将这种态度贯彻到底,而不必在最后夏侯惇拦截关羽时,派人分解开。要知夏侯惇非等闲之辈,不是其他关隘守将可比,又手握重兵,关羽就算是神勇过人,但是要保护两位嫂夫人冲过去却绝无可能。而且曹操若真要等到关羽闯过五关再发文凭做人情,是否来得及那倒是个问题。可见,毛宗岗的分析也禁不起推敲。
而且,《三国志·先主传》里又记载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从这条记载来看,当时关羽很可能是直接从许都南下往汝南去投奔刘备,而不是北上经洛阳、荥阳又渡黄河。而许都、汝南间的距离不算太远,用不着千里跋涉。这样看来,不但关羽斩六将于史无征(《三国志》中并没有《三国演义》中被羽杀掉的六位守将的名字),而且连是否闯过五关也成了问题。
另外,还有那位重要人物裴松之,他在为《三国志·关羽传》作注时,也只是对曹操“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大加赞美,并没有片言只语说到过关斩将。因此,历史中的关羽,有过这番壮举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不过,在元代,已开始有五关斩将的故事在流传,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杂剧中,关羽有一句唱词就是“小可如千里独行,五关斩将”。到了罗贯中这儿,将这个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加工,写成一回书,就为义贯千秋的关羽形象又增了不少光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