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后为什么见到戏中关羽出场要起立?
据民国年间齐如山增订再版《京剧之变迁》一书记载,清代末期,宫里演关公戏时,每逢关公一上场,皇上与西太后都要离座起身,走上几步再坐下。而且,像《走麦城》这样的戏,原先是绝对不许演的,后来由上海起头,才又都演起来。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清代的皇帝、太后,这些人平日高高在上,为什么看戏时对出场的关羽表现得如此尊敬?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时皇帝与太后见到的已不再是历史中那个真实的武将关羽,而是至尊至圣的关圣大帝,他们是向关圣表示敬意。
那么,历史中三国时代那个并无神异之处的关羽,为什么在死后千余年,会获得上与天高、朝野民众尊崇若神的神圣地位?为什么?其实这是历史长期积累演进的结果。
据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条所钩稽的史料来看,在唐朝以前,关羽就同张飞一道以骁勇过人为人们所崇拜,很多勇将都被比作关、张。如晋朝的刘遐,冲锋陷阵勇猛无匹,被人比作关、张;再如当时北方苻秦派往东晋的使臣,夸耀本国的将帅时,说有王飞、邓羌,是关、张之流的人物。此外,像晋时的梁崧、赵昌、李庠,南朝刘宋时的薛彤、高进之,齐时的垣历生,陈时的萧摩诃,以及北魏名将杨大眼、崔延伯,都被当时人比作关、张。更有刘宋时的猛将薛安都,在讨伐鲁爽叛乱时,单骑直入敌阵,大呼直刺鲁爽于马下,这一壮举,被当时人比作关羽斩颜良。
由此可知,唐朝以前,关羽作为一员勇将,已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那么,唐代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呢?据唐人董侹《贞元重建庙记》,在当时就已流传关公在陈朝年间显圣帮助僧人建成玉泉寺的传说,寺西北有关公遗庙,当时人不论僧俗,进入此庙都像严官在旁,肃然起敬,不敢亵渎。这时的关羽,已经有某种神化倾向。
到了宋代,关羽向神化的路上迈了大大的一步,官方开始给他加官晋爵:宋徽宗时封他为忠惠公和崇宁真君,真君即为道教的神,后又加封为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由历史上的侯升为公又升为王;高宗时,他又被封为壮缪义勇王,孝宗时改封为英济王。这是由官方出面,对关羽大加尊崇。同时,在民间,关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宋人张耒的《明道杂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
当时京师有一富家子弟,很喜欢看影戏,每次看到斩关羽的时候就落泪,让弄皮影的人暂缓一缓。时间长了,弄皮影的人发现这富家子有点呆,就骗他说,关羽是古时猛将,被斩后成为鬼神能作祟,所以应该祭祀他。富家子信以为真,带来几十个银器,大陈酒肉,在影戏演过斩关羽后设祭。众无赖闻风而至,大嚼一通,还请富家子分散银器,作为敬神的表示,富家子不敢违逆,几十件银器就被分光了。
趣事里的富家子,看样子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对关羽居然如此崇拜,很可能是受当时民间文化的影响。由这也可看出,在宋代的民间,关羽的影响力已不可小看。
到了元代,关羽又在文宗时被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他受享祀的规格也有很大提高。据元人郝经《重建庙记》记载,最初一些寺庙,关羽与刘备、张飞同在一庙受祀,并且关羽像侍立于刘备像侧。后来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于是另建刘备庙,同时也有了关羽正居南面之位的关王庙。再后来,关王庙遍布全国,尤以燕赵荆楚为多。
到了明代,关羽继续受封。在明万历十八年,封协天护国忠义帝,成了帝;到万历四十二年,又进一步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成了圣。从这以后,开始有了关帝的称呼。到崇祯年间,关羽又有了“关夫子”的叫法,与孔夫子并列了。
最后看清代。关羽在明代时已被封圣封帝,到了顶,无法再晋级,清代便在他的头衔上做文章:清世祖时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高宗时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清仁宗时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清宣宗时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到了这一步,关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死后殊荣,古来任何其他名将和他相比,都望尘莫及。
关羽死后千余年,居然成了王、成了神、成了圣,原因很复杂。从统治阶层这一方来说,树立关羽这样一个忠义楷模,让人们去效法,无疑有利于加强统治。从一般民众来说,一方面,民众心中固有的英雄崇拜,很容易使他们尊崇关羽这样历史中的勇者;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对刘、关、张生死不渝的桃园之义的渲染,也深合下层民众患难相助的道德观念。关公崇拜的形成,是历史长时期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三国演义》的问世流行,对中国民众的关公崇拜,也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华雄究竟死于谁手?
《三国演义》第五回里,十八路诸侯兴兵讨董卓,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势汹汹,直扑泗水关。谁知一接战,却出师不利,被董卓将华雄先斩了鲍忠又败了孙坚。袁绍闻报,急召诸侯商议对策,众皆默然。正这时,华雄又来挑战,连斩盟军二将,众人束手无策,关云长慷慨出战,出帐提刀,飞身上马。接下来书中写道: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寥寥数语,写来却是百倍声势。接下来就是“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然后,补了一句“其酒尚温”。温酒斩华雄告以段落,关云长光彩四射,他的凛凛神威就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再也无法磨灭。
但是,这被书中称为关云长“威震乾坤第一功”的温酒斩华雄,历史中真有此事吗?没有!
翻一下《三国志》,历史上倒是确有华雄其人,但是一刀砍下他头颅的,却并非手舞青龙偃月刀的关羽,而是江东猛虎孙坚。
据《三国志·孙破虏传》记载,孙坚起兵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先屯兵于鲁阳,后移驻梁东,不料被董卓军队大举围攻,孙坚只带着几十骑溃围而出,吃了大败仗。不过孙坚这只江东猛虎可并不好惹,他吃了大亏后很快又收拢士卒,组织反击,大破董卓的军队。正是在这一次反攻中,孙坚斩了卓军都督华雄。也许因为孙坚表现太突出了,有人在袁术那里打了小报告,袁术不再发军粮,害得孙坚星夜驰见袁术,挽回局面。董卓也很怵头孙坚这股猛劲儿,派李催来和亲,被孙坚严辞拒绝。后来董卓西退函谷关,焚烧洛阳,又是孙坚最先领兵进入洛阳。可见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孙坚表现最为英勇出色,华雄就是死于这位英雄之手。
但是,不知为什么,元代讲说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却并不喜欢这位历史中的英雄。在《三国志平话》中的讨董战役里,孙坚武艺低劣,愚蠢无能,还专跟刘、关、张作对,总之,是一个丑角。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很大程度地恢复了孙坚的英雄气概,但同历史相比,还是打了个折扣。明明是他大败并斩杀华雄,却写成他被华雄杀得大败,靠着部将祖茂的替死,才逃回一条性命。这样一写,就把后面温酒斩华雄的关羽衬得光彩夺目,但对孙坚这位历史中的英雄,未免太过委屈。
好在罗贯中多少做了点弥补。例如袁术不发粮草,历史中发生于斩华雄之后,《三国演义》里写在斩华雄之前,为孙坚打败仗找了个台阶。又如历史中董卓军队的统帅是胡轸,《三国演义》中把他写成华雄的副将,让他在迎战孙坚时死在孙坚部将程普的矛下,总算另寻了场功劳送给孙坚,也算是对笔下这位受了委屈的英雄的一点小小补偿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