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一出久演不衰的骨子老戏——《群借华》(张永和)

(2022-07-29 21:05:23)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转载2】一出久演不衰的骨子老戏——《群借华》(张永和)
周信芳《群·借·华》饰演鲁肃

        《群·借·华》这出大戏何时呈现于京剧舞台呢?这要分头讲,最早出现的应该是《群英会》《草船借箭》和《华容道》。杨静亭编《都门纪略》(道光二十五年本)已记载三庆班班主程长庚主演《群英会》带《借箭》,饰鲁子敬。而且和他响誉京都的另外三出皮黄戏(当时尚无“京剧”之名):《文昭关》饰伍员、《让成都》饰刘璋、《法门寺》饰赵廉,为他的拿手杰作。后来经常上演的还有《洪羊洞》之杨六郎及两出关羽戏《战长沙》《华容道》。道光中叶正是来京的徽汉两调合流后,经过大约50年的包容、汇合昆、弋、秦诸腔及京化过程而过渡到一个新剧种——皮黄的出现时期,而程长庚的这几出三国戏因为演得出神入化饱受京都观众欢迎,对于皮黄的巩固和发展是立了大功的,所以后人称程长庚为京剧鼻祖。他塑造的鲁肃大家风范,极有特色,技艺之精,唱念之美,别人难以企及!当时有一首竹枝词单咏其事。“乱弹巨擘属长庚,字谱昆山鉴别精。引得翩翩佳子弟,不妨受业拜师生。”程长庚当时无门无派,以刻画人物为主,可以说他是最早的人物派。为了展现鲁肃凝重守礼、端重朴厚的人物性格,他出场的亮相与众不同。董维贤《京剧流派》说他的鲁肃上场“则是用双手握玉带的前端,而不用双手分托玉带两侧的‘端带’,进大帐的身段,也绝不用抬(踢)腿撩袍,而是先提袍后抬腿迈步……”他用这种方正执礼的形体表演,和风流倜傥、挥洒自如的周瑜,睿智飘然、冷隽傲藐的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与程长庚同为这出戏主角的,扮演诸葛亮的名老生卢胜奎之义子、名丑萧长华曾进述过程长庚扮演鲁肃的一组精湛的舞台动作。他说,程长庚在演《借箭》时,曹营乱箭齐发,鲁肃的桌上放的不是一只小杯而是一只巨觥,这时鲁肃手中的巨觥逐渐向一面倾倒;孔明下令“将船掉头”,巨觥才逐渐归正,又微向另一面倾倒。要从这只大酒杯上做出戏来,表明草船中箭的真实情况,既勾勒出当时“飞箭如雨”,吴船体倾斜一侧的场面,又可以从鲁肃手擎酒杯,颤抖不已的动作中,外化这位忠厚实在的鲁大夫的内心活动(《萧长华戏曲谈丛》)。这是现在我们仅知的一点,遥想当年,还不知程长庚扮演的鲁肃有多少卓尔不群的表演呢!另外,程长庚塑造的关羽,首先在扮相上做了改革。面涂胭脂,突出关羽面如重枣;身著绿蟒、绿软靠,突出关羽雄浑威武之气魄,睥睨一切的表情,再加上程长庚那条穿云裂帛、锻铁铄金的好嗓子,高唱一曲,观众叹道:“冠剑雄豪、音节慷爽,如当年关羽之再世,观客皆叹为得未曾有。”(《京剧二百年之历史》)
        至若把这出三国大戏唱得更是如火如荼、万人空巷,则是在清光绪初年,同治帝国丧结束以后,京都梨园班社竞排新戏以招来观众之时。三庆班排出全本《三国志》,全剧共36本,从刘表托孤、刘备马跳檀溪起至取南郡止。后12本中,《舌战群儒》《激权激瑜》《临江会》《群英会》《横槊赋诗》《借东风》《烧战船》《华容道》等8本合称《赤壁鏖兵》,最后4本为《取南郡》(包括《取彝陵》《取荆州》《取襄阳》)。编剧是三庆班的当家老生卢胜奎,他是一位有相当文化根底的下海票友,此戏是他主要根据《三国演义》并参阅陈寿《三国志》创编而成。这是有根据的。清朝进士、兵部主事吴焘《梨园旧话》记:“余(吴焘)尝与之(卢胜奎)闲谈,卢谓余曰,《三国演义》一书,固小说家言,吾尝取陈志(陈寿《三国志》)校核之,虽不无增饰装点,而相合处颇多。伶人有此谈论,亦颇难能可贵矣。”当时之戏评家许九埜《梨园轶闻》也说:“卢台子,即卢胜奎,……凡三庆本戏如《三国志》《取南郡》,皆其亲排,极有丘壑,非如后来之新剧家,首尾不相顾也。”也有人讲,全本《三国志》是从宫内的承应大戏《鼎峙春秋》改编的。这是不确切的。宫中承应大戏均以昆弋腔演出,将昆弋本改皮黄的,只有慈禧下令将“杨家将”的承应戏《昭代箫韶》改为皮黄,且在宫中由其“本家班”演出。
        清光绪三年(1877年),三庆班以当时梨园最豪华的阵容演出《三国志》,《群·借·华》这三出戏是其中的重点剧目,由程长庚扮鲁肃及关羽,徐小香扮周瑜,卢胜奎扮诸葛亮,黄润甫扮张飞,杨月楼扮赵云,徐二格扮蒋干,钱宝丰扮黄盖及张飞。戏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三国戏,几位主演都是当时各个行当的顶级人物,因此观众趋之若鹜,剧场日日满园,成为过年前京都一道文化盛宴。这三出戏,从人物的刻画上,主要突出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冲突,如诸葛亮的智、周瑜的嫉、鲁肃的厚、曹操的诈、蒋干的腐……这几出戏所以传得开、留得住,主要是剧本好,几个主要人物在台上有戏可做。历史上这些人物也许不尽如此,但艺术创造的灵光使这些人物性格迥异、入木三分,于是满台生辉,但又离历史的真实不太遥望,此便是遵循了写史剧的美学规律,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如孔明和鲁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别在“草船借箭”一折中,一个冷、一个热;一个胸有成竹,一个惊慌失措,相符相成,方能相映成辉。其实两个人都是大政治家,若照史志来写鲁肃,两个人便“一顺边儿”了,戏也就弱些了,因为冲突不激烈了,也就不好“玩”了!写戏不是写历史,也不是写纪录片,首先要有人物,要有人物的性格冲突,这样才能好看亦好玩!

【转载2】一出久演不衰的骨子老戏——《群借华》(张永和)
马连良与周信芳合影

        再有便是多少代艺术家辛勤打造、不断积累的结果。程长庚后,杨月楼、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都扮演过鲁肃,有所继承,有所发展。但这出大戏继程长庚之后贡献最大的,应首推马连良。民国初年,富连成科班第二次排演《三国志》,由15岁的马连良扮演诸葛亮,科班总教习萧长华为马连良加工润色并教授了“借东风”唱段。由于唱腔安得好,马连良唱得俏,于是这出大戏有了这段脍炙人口的美唱,风行海内外,传唱遍九州。说起这段唱,当年三庆班唱这出《借东风》可不是如今这样,查萧先生的手抄本,“借风”只有六句唱。清末出版的《梨园集成》和民国初年出版的《戏考》中,“借风”一场,诸葛亮的唱词却都只有四句。而名票刘曾复当年学这出戏时,“借风”是暗场处理,那更干脆了。查最近出版的《刘曾复说戏剧本集》,这出《赤壁鏖兵》,诸葛亮的唱词只到“打盖”就结束了,确实是暗场处理,干干净净!萧先生觉得戏演到此,诸葛亮有些虎头蛇尾,缺个漂亮的句号。可巧马连良刚好学会了以诸葛亮为主角的《雍良关》,其中“观星”一场,诸葛亮有一段二黄的成套唱腔,观众非常喜欢。萧先生想,“观星”和“借风”环境、气氛相似,如果按《雍良关》二黄[导板]接[回龙]转[原板]及[散板]的套路安排一段好唱,定能掀起阵阵高潮,于是便编起唱词来。眼下将这两个戏的唱词相比较,还可以寻到蛛丝马迹。例如《雍》剧的[导板]“习玄机学兵法孙武一样”与“借风”的[导板]“习天书玄妙法犹如反掌”很相似,也就是说,两剧的转换成功了。萧先生是按孙(菊仙)派的唱法给装的腔,巧中寓刚,帅中寓朴,首演时便大获成功,掌声阵阵。后来马连良对《借东风》的唱词和唱腔不断修改提升,几十年来一遍又一遍地拆洗、锤炼,终于使之成为马派最拿手的绝唱。之后凡是唱《借东风》的,不管是宗何派的老生,皆是按照马派的词和腔演唱。
        而周信芳、马连良南北两大须生泰斗多次联手共演此名剧更可称为梨园之盛宴、舞台之绝响。1924年,周信芳、马连良在上海的老天蟾舞台首次携手精诚合作。《群·借·华》剧中,马连良扮全部孔明,周信芳前扮鲁肃、后扮关羽。马先生的潇洒飘逸,麒老牌(周之诨名)的刚劲凝重,让上海滩的观众大开眼界,马先生得了个“活孔明”的美誉,麒老牌也得了个“活鲁肃”的称号!1931年天津春和大戏院落成,开幕庆祝演出是周、马的第二次合作,首演剧目仍然是《群·借·华》,在天津产生轰动效应,从此便有了“南麒北马”的美誉!那年周信芳38岁,马连良31岁。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后,周、马又第三次合作了《群·借·华》这出大戏。1953年,两位大艺术家共同参加了第三届赴朝慰问团,,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以赴,演出了最高水平,达至化境。
        几年之后,1956年冬,北京电影制片厂将《群英会·借东风》这出经典名剧排成彩色艺术片以留传后世。剧中角色选择的都是最佳的艺术家:马连良饰诸葛亮,谭富英饰鲁肃,叶盛兰饰周瑜,裘盛戎饰黄盖,袁世海饰曹操,孙毓堃饰赵云,而蒋干一角则请年逾八旬的名丑萧长华担任。影片拍得相当成功,抢下了这些位顶级京剧艺术家的影像资料,使后学者有了学演范本,真是弥足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