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3】《三国演义》趣谈与索解·孙勇进著

(2022-07-28 00:27:35)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转载3】《三国演义》趣谈与索解·孙勇进著

        桃园结义的由来

        桃园结义,有仁有义有忠孝;
        桥头训子,情长义长日月长!
        这副对子,是从前在一部小说中看到的。小说内容差不多都忘了,只记得对子是清末一个会党,好像是哥老会,联络用的。对得不算工整,但比起《林海雪原》里“坐山雕”之流的“天王盖虎,宝塔镇河妖”,却显得大气,堂堂正正,确有一点桃园结义的英雄气概。
        对于这种现象,梁启超曾说过:“今我国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处处有梁山之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可见桃园结义故事,对中国民众影响之大。
        一部《三国演义》,大旨便在弘扬忠、义。所以全书以桃园结义开始,就有开宗明义作用。书中第一回写道,刘备、关羽、张飞三位英雄,因缘凑合,遇到一处,志向相投,决定共举大事。三人在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话不长,但字字千金,刘、关、张一生生死不渝的兄弟之情、君臣之义奠基于此,后面多少轰轰烈烈的故事如过五关斩六将、彝陵之战、火烧连营也都肇端于此。
        但是,对全书开宗明义,又对民间有深远影响的桃园结义故事,历史中是否实有其事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史书《三国志》中,找不到关于桃园结义的明确记载。不过字里行间,又能看到一点蛛丝马迹。比如《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本是河东解人,因事亡命涿郡,恰好刘备招兵买马,关羽、张飞便投奔过去。后来刘备做平原相,关、张二人相随,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系亲密,非同一般。
        相形之下,曹操也很爱才,但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他和哪个人亲密到这种地步,野史中倒是记载他用剑杀了为他夜间盖被的人。
        再有《张飞传》里也说,“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意思是说张飞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关羽。还有,《关羽传》里说到,曹、刘一度交兵,徐州失守,关羽被曹操擒获,曾对来试探他心迹的张辽表示,他受刘备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从“誓以共死”一语来看,刘备、关羽之间似曾有过某种誓约,但誓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否就是结为异姓兄弟,今天就不得而知了。 
        史书里一点材料,到了民间,传来传去,加上想象发挥, 就有了桃园结义故事。
        元杂剧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出,里面讲张飞与刘、关相遇结义前,以卖肉为业,常将屠刀压在千斤巨石之下,恰好在家乡杀了人、逃到涿郡范阳地界的关羽来张飞肉铺买肉下酒,搬开巨石,让张飞大为佩服,便先拜关羽为兄。后来二人遇到刘备,见刘相貌不凡又是帝王后裔,于是共拜刘备为兄,三人到城外桃园结义。结义程序和《三国演义》里差不多,同样是杀牛宰马,祭告天地。
        再有,《三国志平话》开篇也是桃园结义,过程和《三国演义》大体相同,全平话对刘、关、张三人之义也大书特书。但是,有一处情节值得注意:《三国志平话》里写吕布投靠刘备后,又夺了刘备的徐州,刘备引军驻小沛。一日张飞带兵出城捉强盗,恰好误捉为吕布买马的手下,并抢了他的很多箱笼。吕布手下进城找刘备告状,刘备一听大吃一惊,骂张飞:“此物皆吕布之物!”和关羽要把张飞送到徐州献给吕布,又想到桃园结义才作罢。这种写法,在受过现代观念熏陶的读者来看,也没什么不可以,甚至还可能觉得它写出了人性的深度,更好,但在一般中国民众看来,这样写就实在有损于自己心目中理想人物甚至是偶像的形象。所以到《三国演义》里这种情节就没有了,桃园结义终于结出了白璧无瑕的义,成为中国民众顶礼膜拜频频效法的完美的义的象征,产生 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于是便有了梁启超所说的“日日有桃园之拜”。
        但是有的后人的桃园之拜,是否也拜出了刘、关、张这般生死不渝的义呢?只怕未必,对后人的这些效法,毛宗岗在毛批《三国演义》第一回总评里说了一段话,有些意思:现在的人结盟,一定要拜关帝,不知当年桃园结义时又拜的是什么神?可见结盟要盟在心里,不是盟在神。再有现在的人好通谱,不是一家族,要认做一家族。可是看一看桃园三义,人各一姓,可见兄弟之约,取同心同德,不取同姓同宗。如果不信心而信神,不论德而论姓,又怎能和桃园结义相提并论?这话即使放在今天,不也仍有启示意义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