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民国以来戏曲《游龙戏凤》舞台演出情况之一瞥(姜凌)

(2022-08-30 22:03:16)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转载1】民国以来戏曲《游龙戏凤》舞台演出情况之一瞥(姜凌)
梅兰芳在与余叔岩合作演出的《游龙戏凤》中饰凤姐

        《游龙戏凤》(以下简称《戏凤》)是戏曲舞台上常演的折子戏剧目,最早被收录于清乾隆《缀白裘》花部乱弹折子戏中,直至今日约有280余年。剧情讲明武宗正德帝微服出游,乔装军官模样在山西大同梅龙镇酒馆投宿,见店主胞妹李凤姐美貌,顿生爱意,趁店主李龙不在家,加以调戏,又追至凤姐卧房,被闭门拒之。后武宗告以真实身份,收凤姐为妃。此剧亦可称《梅龙镇》、《戏凤》或《美龙镇》。虽不知剧作者何许人,剧本之文学性亦算不得上乘,然观众对舞台上正德帝与凤姐互相耍逗的表演情有独钟,看各家演各派,所谓各有其风韵之美。
        梆子腔《戏凤》问世以后,又有徽班伶人贵笙、王天喜、小天禄等人唱响京城,从《日下看花记》、《众香国》、《评花》等京剧史料中可略知一二。从光绪年间至清代结束,福寿、四喜、三庆、同庆、春台、义顺和、宝胜和、小吉祥班均演此戏。这期间旦角于舞台上都踩跷,始作俑者为魏长生,清乾隆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
        清蕊珠旧史《京尘杂录·梦华琐薄》序:
        闻老辈言:歌楼梳水头、踹高跷二事,皆魏三作俑,前此无之。故一登场,观者叹为得未曾有,倾倒一时?
        魏长生的表演柔媚酥骨,踩跷更添几分娇嫩。后凡遇儿女情长、卿卿我我之戏,众伶皆学魏三。皮黄《戏凤》一戏在梅兰芳演之前,旦角没有不踩跷的。在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摘录了谭富英的一段话:
         (按)……我和王大爷(瑶卿)聊天,谈到《戏凤》,他说,当年,你祖父起同春班和田桂凤唱过这出,后来我搭你们家的同庆班时,田桂凤就离开了。我也会唱《戏凤》,是余紫云的路子,因为我没有跷工,始终不敢贴出。现在兰芳的大脚片李凤姐唱红了,我很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大胆试一试,拿你祖父和我在台上的人缘来说,应该也不会砸锅的。
        老辈艺人所言若真,魏三之风可见厉害。此一种表演模式直至梅兰芳又有新风尚。民国伊始,梅兰芳之《游龙戏凤》脱颖而出,成为了自民国后最具影响力的版本之一。
         (一)梅兰芳、余叔岩之《游龙戏凤》 
        民国七年(1918年),梅兰芳约余叔岩搭班,余叔岩提出排演《戏凤》的想法,梅兰芳立刻同意了。后梅余两人之《游龙戏凤》是齐如山根据《缀白裘·戏凤》梆子腔和皮黄班本子等改编而成。
        梅兰芳主工青衣花衫,《戏凤》以往是花旦的应工,当然不乏青衣唱此戏拿手的,如余紫云。他唱此戏踩跷,仍随魏风。号称余紫云第二的票友陈子芳此戏是跟余紫云学的,与老生泰斗谭鑫培一起唱过此戏。梅兰芳先向陈子芳请教了当时余紫云《戏凤》路子,之后在陈子芳、陈彦衡、齐如山等一干人的协助合作下,与余叔岩边排边改。
        是年10月19日,梅兰芳和余叔岩在吉祥园首演《游龙戏凤》,这天满座,反响极好。后据梅回忆,当时余出场还略有几分紧张,直到拾巾子一场结束才松弛下来,之后嗓子越唱越开,台下情绪也愈来愈热烈。10月24日,山东水灾筹款会,邀名伶于第一舞台。梅余之《游龙戏凤》,张豂子在《歌舞春秋》中评论:
        梅兰芳余叔岩之游龙戏凤,梅饰凤姐,静婉之姿,娇憨之态,在在动人心目,叔岩饰正德帝,相得益彰,海棠花一场之唱作,两人演来入化,姿致无限,应叹观止。
        又记录民国八年(1919)元旦,北京筹办四郊贫儿学校,特邀梅余再携手:
        【戏凤】梅兰芳与余叔岩合演,工力悉敌,允称珠联璧合,梅饰凤姐,一宗紫云法度,而参以己意,稍加变化,神而明之,遂成杰构,唱工圆亮,身段轻盈,传神处,尤极隽妙,此剧凤姐须做 得不纤不佻,不庄不重,而处处更须略带娇憨态度,畹华演来,正是去泰去甚,恰到好处,正德帝 谛视凤姐之面,梅于此处,居中而立曰:“再看看,”又曰:“还要看看,”正德谓“我乃当今正德皇帝,”梅则复居中而立曰:“我乃当今正德皇帝的娘啊。”此等处,如奇葩怒放,浓觉无伦,描写娇憨之态,蔑以加矣。叔岩饰正德帝,做派神气,均极生动,唱工更饶韵味,惟扮像似不及凤卿之堂皇富丽耳。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记:
        演出之后,果然大受欢迎,每次堂会或义务戏,总是演此戏,……如今演此者,都是学他二人,但词句身段都差多了。
        梅余之版本去除了原先本子中庸俗细琐的表演,虽照梅言依旧解决不了本子的根本性问题,但修改之后确实使武宗与凤姐的邂逅有所美化,减轻了人们对武宗花天酒地的一贯印象。另从演员表演角度来看,此版意义不仅在于开辟了凤姐不踩跷的先河,并使得大批青衣、花衫者开始涉足《游龙戏凤》了。 
        梅余之《游龙戏凤》唱响后,名伶们跃跃欲试。尚小云、刘景然于民国十年(1921年)4月17日三庆园,程砚秋、高庆奎于同年12月25日华乐园均曾演出此戏。对于尚、程二位,《戏凤》均为初演。白牡丹荀慧生倒是为四大名旦中最早唱此戏者,民国四年(1915年)7月14日于丹桂园皆演出此戏,但从文献看,《梅龙镇》只他一人,正德之演者为何不落名,难道是为片段剧唱?荀是四大名旦中唯一工花旦者,他唱《戏凤》为最早者也是常情。

【转载1】民国以来戏曲《游龙戏凤》舞台演出情况之一瞥(姜凌)
荀慧生《游龙戏凤》饰凤姐

        (二)荀慧生之《游龙戏凤》 
        民国七年3月初(梅余首演在同年10月),刘景然、荀慧生于第一舞台合作《游龙戏凤》,张子《听歌想影录》记录:
        刘之老腔调,一成不变,亦难为他,牡丹之李凤姐,可以最通俗之娇小玲珑四字形容之,爱牡丹者,必许为知言,惜刘景然与之搭配,太觉颓唐耳。
        刘景然固然是好角,亦有落伍之势,而白牡丹则年轻有为,他的生活化表演让青年人顿觉耳一新。
        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19日,荀慧生与马连良首次合作此戏。马演正德较得人心,既能表现皇帝之风流倜傥,又不失帝王的尊贵身份。荀之凤姐小家碧玉,清新可人,该剧成为了荀、马联袂献艺之代表作。《申报》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13日载:
        次为马连良白牡丹之游龙戏凤,是剧堪称珠联璧合,工力悉敌。西平调极难讨好,而连良竞以写意出之,并足耐人寻味,向可贵也。歌时聆者成屏息无声,仅惟摇头晃脑而已;慧生唱亦不弱,做工尤细腻熨贴,三次拾巾、姿态三变,各有佳处,小儿女一种憨情娇意,其妙到秋毫巅,博得盛名,非幸致焉。
        民国后,坤伶渐成风。坤班崇雅社、庆麟社、奎德社在北平时唱《戏凤》。尤其崇雅社演此戏更是频繁,较为著名的有李桂芬,可与当时老伶恩晓峰齐肩。恩晓峰与十三旦之《梅龙镇》,张子品评道:“恩晓峰与十三旦合演,皆女伶中之翘楚也,恩资历甚深,为女伶演老生之前辈”。沪上《申报》记录了民国二年、三年《戏凤》上海演出情况,十三旦张少泉为最多。其次还有张文艳、陆菊芬等。ri本波多野乾一之《京剧二百年之历史》记录坤伶擅长此剧的还有:翁梅倩(老生)、蒋君稼(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