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经典是怎样炼成的—纪念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30周年(周汝洪)

(2022-05-23 08:19:34)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转载2】经典是怎样炼成的—纪念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30周年(周汝洪)

        三、剧本坚持忠于原著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编剧是由红学家、中国红学会秘书长胡文彬向王扶林推荐的周雷、周岭、刘耕路。三人均曾对《红楼梦》做过深入研究,当时都已可称得上是《红楼梦》研究方面的专家。
        1983年初,由周雷、刘耕路、周岭组成了编剧组;1983年夏秋之间,央视台长戴临风、副台长阮若琳主持召开了剧本大纲论证会,王扶林导演提出剧本要遵循原著,不可新编。王扶林说:谁能写得过曹雪芹?能拍得忠于原著,就已经很难得了。
        会议对《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作品,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将怎样解读原著,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如何取舍等,进行了仔细的、长达7天的探讨论争,最后统一思想,定下“忠于原著,重视续作”八字原则,将《红楼梦》定性为“实主义作品”,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透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全面反映封建社会。
        忠于原著,是拍好古典名著的基本原则。反之,凡是对原著任意改编,自以为能超过前辈大师的,都是短命的、很快为历史抛弃。
        编剧分工:周雷、刘耕路负责前80回剧本,周岭负责后40回剧本。剧本于1983年3月6日起稿,年底完成初稿,1984年3月完成二稿,到1986年1月最终定稿,历时两年零二个月。在此期间,周汝昌、吴世昌、朱家溍、杨乃济、阮若琳、王立平、戴临风、导演王扶林等人都对剧本提出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全剧本最终由周岭统一修改并定稿。
        剧本的难点一是由于限于篇幅(原预计拍摄25集,后扩展成36集),对原著中的情节需要取舍。取什么舍什么,很费斟酌(当时定的大原则是虚幻的不拍,因此太虚幻境等一律免去)。
        难点之二是如何对待《红楼梦》原著后40回。《红楼梦》原著前80回是曹雪芹原稿,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续作篡改了宝玉、黛玉、宝钗、史湘云等主要人物的品格,情节和命运;将曹雪芹原提示的贾、史、薛、王四大家族和整体故事的悲剧结局,改为贾家沐皇恩、延世泽,家道复兴繁盛;史湘云悲惨结局被删,宝玉从叛逆转变为顺从的奴才,进而出家,得道成仙,极力美化封建社会制度。“不说别的,后40回里,有二十二回半,男主人公男主人公(贾宝玉)都是一个丢失通灵玉的傻子,拍成电视剧,谁也不愿意看。”(编剧如是说。)因此剧组倾向于适当改编。
        续作完整的120回版本,为至今市面实际通行、人们能见到的《红楼梦》全书。因此,如何处理后40回,后40集究竟如何拍是一个有高度风险的难题。
        为了规避风险,剧组曾经设想过A版、B版的方案:A版对后40回进行颠覆性的改编,采取“重视续作”的原则,续作中凡与原著相契合处就采用,悖谬处则摒弃,根据前80回的伏线和脂砚斋批语提示,参考续作和红学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合理构想后40回的故事。B版则严格遵照广为流传的120回本。剧组和顾问团倾向于A版,因此先拍,B版后拍。但到了拍摄后期,资金已严重不足,无法完成两个版本制作。最后由戴临风拍板:按A版拍摄一个版本。
        后40回编剧周岭呕心沥血,历时3个月完成剧本,包括周汝昌在内的全体顾问委员会专家,对这部分剧本几乎逐字逐句审看,不许有任何错误出现。他们向周岭提出了无数条修改意见,周岭逐条接受,反复砥砺。直到1985年,顾问团才全体通过了后40回的剧本。
完成的后40回剧本与原续作主要不同点是:宝玉不痴、没有掉包计。宝玉因送探春远嫁,回程途中遇劫,黛玉听信误传宝玉已死,因而发病吐血而亡。之后宝玉领元妃懿旨与宝钗完婚。元妃薨,贾母去世,贾府被抄,贾赦、贾政、宝玉等入狱;凤姐在羁留所大雪中死去,后宝玉被释,流落街头,遇到坠入青楼的湘云;宝玉流浪乞讨,巧入遇蒋玉函、袭人,夫妇二人想让宝玉与薛宝钗团聚,但宝玉已心如死灰。宝钗赶到,只见到被丢下的金锁。白茫茫大地中响起踏雪声,宝玉消失在天际荒野中。
  完成的后40回剧本原为14集,最终由于资金短缺,只挑着拍了6集。因此造成情节跳跃,黛玉之死交代得不很清楚,袭人被逐也没有了,贾芸求助北静王的片段也没有等等缺陷。
  剧本中人物对白,编剧们不拘泥于原著,而是使其中的一些对白等更适合以电视剧语言,台词听上去耐听、隽永,体现出细节的推敲,也更易被观众接受。至于情节的取舍,也大体到位,后40回的改编,也都基本反映了曹雪芹原著内在神韵。

        四、演员海选

        剧本开始创作,就开始遴选演员。导演王扶林说:“《红楼梦》写的人物年龄都比较小,所以我就特别强调这个演员的素质,要求他纯,要求他真,要求他善,要求他美。不把演技放在第一位,看重的是这个人的素质以及他的表演潜力。所以,进剧组的不管是主要演员还是次要演员,基本上都没有上过镜头,或者是没有演过戏的,或者不是文艺这个圈子里的。”
        按这个年龄原则,基本排除了已成名演员。全国海选分登报接受自荐报名和派人赴各地招募两种方式。
        当时还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信息十分闭塞。但《人民日报》登出《红楼梦》剧组海选演员的消息后,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引起热潮。各地寄到剧组的自荐信达上万封,堆积如山。当时尤氏扮演者王贵娥被任命专职拆阅来信:差不多的留下待选,不行的原址退回。在成麻袋上万封的自荐信中,只有一个人成功了,就是陈晓旭。
        陈晓旭当时是鞍山话剧团的一名19岁的女演员。一天,《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作者陈玙到陈晓旭家里和她父亲聊天,说央视要拍《红楼梦》,建议陈晓旭可以去试试。陈晓旭开始并不在意,她当时的男朋友毕彦君(就是后来在2001年版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饰演白景琦的爸爸白颖轩的那位演员)鼓励他说:你就是林黛玉,去报名吧!陈晓旭于是将简历、自己的画报封面照相和她发表在报纸上的小诗“柳絮”寄给了《红楼梦》剧组。负责拆阅来信王贵娥的读了信,一下子就记住了她,王扶林看了后觉得陈晓旭虽然和心目中的林黛玉还有点距离,但是她能写诗,这一点很难得,如果没有点儿诗人气质,再好的演员也演不好林黛玉。于是给她回复了一封信,告诉她:可以来北京找我,如果成,剧组给报销差旅费,如果不成,差旅费自理。陈晓旭来了,王扶林见了面,觉得她的气质很好,也很纤弱,形象符合大观园女孩要求,于是留下了她。
        派出赴各地招募演员的是由三人(姑且称为海选组吧)。王导给他们定的标准是:年龄小于23岁、俊俏、美貌,有古典气质,有无表演经验可不考虑。海选组到全国各地剧团、文艺演出单位、学校、工厂等所有女孩聚集、可能出美女的地方,把年龄、气质合适的人叫出来,通过观看他们的表演进行初筛,其中一些优秀的直接带回北京。还不肯定的,就把他们的表演录像寄回。海选组历时三个月,从各地选出150多人,最后由导演王扶林和剧组选出年龄、气质符合要求的50多人,进驻圆明园培训班。
  选出人员中有电影演员:西安电影制片厂——陈剑月(尤三姐)、潇湘电影制片——张玉屏;有话剧演员:昆明市话剧团演员——周月(尤三姐后),歌舞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王羊(薛宝琴)、成都战旗歌舞团——张莉(薛宝钗)。
        较多是戏剧演员或学员:四川省川剧院——邓婕(王熙凤),安徽省黄梅戏团——袁枚(袭人)、安庆黄梅戏团——沈琳(平儿)、马广儒(贾瑞),安庆黄梅戏三团——郭霄珍(史湘云),江苏省扬剧团——侯长荣(北静王)、沈璐(平儿),北京红旗越剧团——胡泽红(师从王文娟,在剧中饰惜春),中央戏曲学院——张静林(安雯,京剧,张君秋学生,饰晴雯),黑龙江艺术学院(京剧)——沈璐(秋桐),浙江省昆剧团——钮晓晴(五儿),北京戏曲学校昆曲班——魏春荣(袭人表妹,时年14岁,长大后成著名北昆名家)。
        还有一些来自非文艺单位、没有表演经验的普通人:金莉莉(迎春——前)是杭州郊区人民公社的接线员,牟一(迎春——后)是成都汽车公司劳资科的小干事,张蕾(秦可卿)是国防科工委情报所的干事等等。
        还有个别人被选上纯属偶然:张迎玖(金钏)当时还是中学生,一次到剧组探班,被王扶林一眼看中,便莫名其妙地进入了剧组。高宏亮那年(23岁)刚从吉林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一天舞蹈老师让他送一个剧本到北影,因长得太帅,半路上被《红楼梦》的副导演潘星星盯上,一路跟着他,并弄到了他的联系方式,从此召入剧组(原拟饰演宝玉,因年龄偏大,改演了风流帅气的贾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