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谭元寿合演《赵氏孤儿》
文火慢炖出滋味
在马、谭、张、裘的大合作戏里,元寿先生屡演重要配角,很能出彩,比如《赵氏孤儿》的赵武、《秦香莲》的韩琪、《状元媒》的杨六郎,都是重要的配角,为全剧增光添彩,令人过目难忘。像《赵氏孤儿》的“说破”一场,情感沉痛纠结,多么精彩,已成马派经典,但如果元寿的赵武弱一点,都会令马连良的程婴减色,因为两人需要铢两悉称,才能演出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笔者认为,元寿先生这十年的配角生涯,真是非常重要,是他艺术道路上难得的磨练和修行。在他的同辈艺人里,元寿的演戏能力是极突出的,无论主演、配角;文老生、武老生;短打、箭衣武生,甚至文武双出,都不在话下。元寿先生的舞台生活能一直持续到八十高龄之后,绝非偶然,这跟早年海量的舞台实践大有关系。
元寿先生并不是那种脱颖而出、一鸣惊人的角儿,他的艺术生涯犹如熬鸡汤,文火慢炖出滋味,最后终于煨成醇香甘美的高汤。经过五十年代十年的熬炼陶冶,特别是其父富英1961年因病辍演之后,元寿先生终于迎来了新的艺术阶段,逐渐站到了舞台的中央,成为青年一代中最有希望的老生之一。以往其父富英承担的角色,改由他饰演,同样可以演出光彩。
1963年,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极为轰动。五大头牌的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都去了,惟独谭富英因病未去,幸喜元寿作为谭派传人赴港,有代父出征的意味。在港,他和裘盛戎合作了全部《将相和》,又与马富禄、小王玉蓉演出了《打鱼杀家》,还演了《空城计》等戏,令海外观众看到了谭派嫡传薪火相传。

谭元寿与裘盛戎合演《将相和》
妇孺皆知郭建光
艺人的艺术生命,实系于家国时代。1964年,样板戏时代来临,北京京剧团排演了著名的《芦荡火种》(后改称《沙家浜》)。此戏本以赵燕侠的阿庆嫂为主,元寿先生的郭建光没有那么多事儿,但据说领导人观看后,提出了加强正面斗争的修改建议。阿庆嫂是地下斗争的一条线,欲加强正面斗争,就必须增加郭建光的戏,于是元寿先生得到机会,充分施展了自己文武兼备的本领,精心研磨,而郭建光的形象遂大放异彩。文ge前,元寿先生已经是名演员了,但仅限于喜欢京剧的人知道他;而演郭建光,让他进一步成为全国驰名的大明星,红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福兮祸兮?真一言难尽。

《芦荡火种》节目单

《沙家浜》节目单
“文ge”中,元寿先生固然相对顺利,但笔者认为,他是大智若愚的。如钱浩梁、刘庆棠等演员,都接近权力,飞黄腾达了。按说,元寿先生也不是没有这种机会,但他不此之图,只是默默演好自己的戏,做好一个演员的本职工作。换句话说,他没有僭越,去做超越本分的事。即便如此,“文ge”后,元寿先生也受到短期冲击,一度隔离审查。对此,他想不通。他是一个演员,剧团和领导让他演样板戏的角色,他就认真演了,并得到领导人的肯定。他不能理解。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他解释,给他一个说法。

谭元寿塑造的郭建光形象
当代最好的《打金砖》,没有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元寿先生二度焕发了艺术青春。在八十年代,他有几出戏,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最得佳誉者,首推《打金砖》。这个戏极吃功夫,是李少春的代表作。笔者注意到,元寿先生留有1988年的演出录像,那时他已年近花甲,还能动此重头戏,实在难得。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元寿先生演这个戏的速度很快,那段著名的二黄快三眼“王离了龙书案好言奉敬”,他只唱了4分多钟,没人比他更短了,这说明什么?太“顺溜”了!元寿先生的戏演得流畅极了。演戏速度快、不拖沓,紧凑如“一棵菜”,正是谭鑫培、余叔岩一贯的特点。后面“太庙”一折,元寿先生的唱与扑跌功夫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网上有好事者,把改革开放以来十余人演《打金砖》的“太庙”视频都剪辑放到一起了,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网友的眼睛雪亮,公认的评价是:“元寿老最厉害!演绝了,真好,大赞!”年近六旬的元寿先生,演起来确乎驾轻就熟,不但大段唱神完气足,繁重的扑跌,吊毛、甩发、抢背、硬僵尸……做得快而帅、紧而俏、整而美,层次分明,顺畅之至,极见功力。惜乎李少春的《打金砖》看不到了。就存世的录像资料而论,元寿先生此戏无疑是个中魁首,无出其右。此外,他的《定军山》《战太平》《黑水国》等戏,皆属谭门本色,典型犹存。《连环套》得高盛麟亲传,又与裘盛戎合作过,亦有心得。
有趣的是,谭门出身的元寿先生,早年是以李少春为艺术偶像的。他的唱,比上,自是不及其父富英;但比下,却又绰绰有余。单论唱工一门,他的分数或许不甚高;但如果论整体的演剧能力,包括做工、武打等,他的分数就很高了。笔者有一个观点,就是元寿先生的戏路子太宽了,甚至超过了富英。这不是阿谀,而是实情,因为元寿先生兼演武生戏,这是富英所不为的;而《打金砖》这样的老生戏,富英更不可能唱;元寿先生还能演关羽戏和猴戏,一如李少春。记得元寿先生生前自言会演一百五十余出戏,这绝非妄言,而是极实在的话,没有掺任何水分。
感悟:艺人也要有大智慧
当然,如果说元寿先生是“大师”,他本人肯定不同意。假若挑毛病,笔者说句诛心之论,元寿先生的戏有时略微显得粗枝大叶,精雕细琢的程度似乎不足。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自元寿先生始,而是从其父富英就已然如此了。不必讳言,富英的戏,有时不免粗枝大叶,率性而为,这是老辈顾曲家公认的事实。
元寿先生晚年又立新功,这指他鼎力支持“音配像”工程,为其父富英配像,又为曾祖鑫培和余叔岩的老唱片配像。按,为富英配像者两人,一是弟子高宝贤,另一个就是长子元寿。值得注意的是,高宝贤虽是弟子,但配得非常有神采。换一个角度说,笔者以为元寿先生谦德可风,他并没有要求自己一个人把其父的戏全部配完,这难道不是美德么?

谭元寿晚年与梅葆玖合演《龙凤呈祥》
笔者由欣赏元寿先生的老戏单,进而思考其艺术人生,遂生出几点感悟。第一、戏曲演员多演才是根本,今之青年演员应抓住一切上台的机会,各种角色都要尝试。演的多,功力才能循序渐进地提升。元寿先生的艺术道路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第二、青年演员不要急于挑大梁。元寿先生有一种隐忍的定力,先老老实实演上十年,不拘开锣戏还是零碎角色,功夫下足了,自然水到渠成,不期然而然地就挑大梁了。久经磨砺后才能立得住、传得久。第三、演员要有自知之明,干好自己的本行,不去搞攀附,更不要介入政治。有道是“登高必跌重”,文艺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元寿先生就示人以全身远害之道,窃以为这是需要大智慧的。
元寿先生已矣!梨园老辈,又弱一个!当今戏曲界,痛失标杆式的代表人物。惟愿谭派艺术继续传承下去,七代、八代、九代……无穷匮也。元寿先生千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