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怀念|从老戏单看谭元寿的艺术人生(谷曙光)

(2022-05-05 08:28:23)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转载1】怀念|从老戏单看谭元寿的艺术人生(谷曙光)
1963年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特刊中风华正茂的谭元寿

        谭门八代,梨园奇迹
        京剧界向来看重梨园世家,而最著名的莫过谭家,从谭志道、谭鑫培,到谭小培、谭富英,再到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传了整整七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梨园奇迹。据说现在已经有了第八代,真是可喜可贺。在谭门中,第二代谭鑫培的成就无疑最大,是名副其实的“伶界大王”,领袖梨园,风光无限。第四代谭富英又形成一个新的高峰,之后,就以“守成”为主了。就第四五六七代而言,谭元寿可谓是承上启下的中枢人物。有人或许说,谭富英承上启下吧。这自然不错,其实在谭门七代中,第二到六代,都有承上启下的责任。但富英一直生活在小培的“控制”中,诸事很难做主,又因身体欠佳,到1961年后就基本辍演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谭门就由元寿扛大旗了,而且这掌门一做就是漫长的一个甲子,直到2020年10月9日他去世为止。这是前几代都无法比拟的。由此言之,元寿在谭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转载1】怀念|从老戏单看谭元寿的艺术人生(谷曙光)
谭富英给少年的元寿操琴调嗓   

        今年也算巧合,9月里先是演样板戏《红灯记》李玉和的钱浩梁去世,刚过了中秋和国庆假日,演《沙家浜》郭建光的元寿也去世了。从9日下午开始,我的微信朋友圈就被元寿先生的逝世消息刷屏了,从耄耋之年的老辈,到在校学生,莫不共洒一掬之泪。好在元寿先生功德圆满,得享九二高寿,总算喜丧,似乎不必有太多悲戚。
        但元寿先生的去世,还是引发了我的一些沉思和感慨。笔者喜藏老戏单,当晚就开始找元寿先生的戏单,东翻西寻,颇找到一些。清冷的秋夜,昏黄的灯下,笔者摩挲着这些故纸,浮想联翩,而元寿先生英姿飒爽的舞台形象也不时浮现在眼前。

【转载1】怀念|从老戏单看谭元寿的艺术人生(谷曙光)
谭门六代演黄忠

        英雄出少年
        元寿先生“根红苗正”,虽是名门之后,却没有从小做少爷、享清福。按说请老师在家里教,可少吃一些苦头,也是能实现的。但就像其父富英,元寿先生从小就被送到以严厉著称的富连成科班,学习老生、武生,照样坐了“七年大狱”,这就打下了极坚实的幼功基础。

【转载1】怀念|从老戏单看谭元寿的艺术人生(谷曙光)
谭元寿演《空城计》

        因为匆迫,笔者一时未找到元寿先生坐科富连成时的老戏单,最早的,翻到了五十年代初的上海戏单。那时李砚秀等在沪上组“砚社剧团”,出演天蟾舞台,剧团中挂并牌的老生、武生就是谭元寿。彼时元寿才二十出头,文武双全,演出双出,开场刘宫杨的《挑华车》,第二出元寿的《失空斩》,压轴李砚秀的《能仁寺》,大轴元寿、张鸣禄、班世超的《三岔口》,真可谓是英雄出少年。很明显,元寿先生早年想走李少春允文允武的路子。

【转载1】怀念|从老戏单看谭元寿的艺术人生(谷曙光)
谭元寿上海唱双出戏单

        元寿先生在上海,已经算是头路角儿了,但后来却没有挑班挑梁。这很值得深思。或许元寿先生已清醒看到了当时京剧界的激烈竞争,老一辈的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还活跃在舞台上,他的父亲富英与裘盛戎合组的太平京剧团(后改北京市京剧二团)也颇受欢迎,更有诸多中青年的角儿崭露头角……总之舞台上各路英豪,群雄争锋;而他,还很年轻,意识到以其资历、功力,尚不足以独立挑班,自领一军。人贵有自知之明,回到北京后,元寿先生先是在其父的太平京剧团(后改北京市京剧二团)“效力”,后一起并入新的马、谭、张、裘领导的北京京剧团。
        值得一提的是,五十年代初,梅兰芳、葆玖父子回到北京,“梅大王”安排葆玖组团亮相,初唱大轴时,特意拉元寿与葆玖合作。请看一张老戏单:开场郭元汾《铡美案》,其次孙毓堃《挑滑车》,大轴就是葆玖、元寿等的《王宝钏》(即武家坡、银空山、大登殿)。这足以说明,连梅兰芳都是认可年轻的元寿先生的。而梅家四代旦角与谭门四代老生的合作,亦为梨园佳话。

【转载1】怀念|从老戏单看谭元寿的艺术人生(谷曙光)
谭元寿与梅葆玖早年合演戏单

        甘唱十年开锣戏的名门之后
        整个五十年代,无论在其父的二团,还是合并后的北京京剧团,元寿先生都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多数时默默地唱开锣戏、充当配角,非常低调内敛;但如果让他偶一担任主演,也可胜任愉快。
        关于元寿先生曾长期唱开锣戏,笔者认为一点都不难堪,反而值得表而出之。在北京团,不要说元寿,就是李多爷、杨盛春等,不是都经常演开场吗?有时马、谭、张、裘人各一出时,连马连良也唱过开场戏,这毫不丢人。元寿的曾祖谭鑫培早年也跑了很长时间的草台班子,什么都演,历练很久,才出人头地的。今天的青年演员,动辄争牌子、耍脾气,请先掂掂自己的斤两,像元寿先生都经常唱开场,你的本领比前辈如何?笔者特意挑选了三张元寿唱开场戏的老戏单介绍。第一张1954年6月7日中和剧院夜戏,开场元寿和杨盛春的《少年立志》,第二出陈永玲、张世年《村姑与牧童》(即《小放牛》),第三出杨荣环《春秋配》,第四出裘盛戎、李多奎《遇皇后》,大轴谭富英、裘盛戎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这样的阵容和剧目,看着都解渴过瘾!第二张1954年6月25日吉祥剧院夜戏,安排类似,开场仍是元寿和杨盛春的《少年立志》,第二出陈永玲《贵妃醉酒》,第三出裘、李《遇皇后》,大轴富英《问樵闹府、打棍出箱》。试问,这样的戏码多硬整!唱开场难看么?再看第三张,1954年11月3日中和剧院夜戏,开场杨盛春《英雄义》,第二出元寿和杨荣环的《平贵别窑》,第三出仍是裘、李《遇皇后》,大轴富英《失空斩》。这出元寿和小名旦杨荣环的《平贵别窑》,也是很令人期待的。此外,元寿的《白水滩》《三岔口》《武松打店》等都经常作为开场戏演出的。

【转载1】怀念|从老戏单看谭元寿的艺术人生(谷曙光)
谭元寿唱开锣戏《少年立志》戏单

【转载1】怀念|从老戏单看谭元寿的艺术人生(谷曙光)
谭元寿、杨荣环合演《平贵别窑》戏单

        那是否元寿先生就一直在剧团充当“三四牌武生”?此又不然。彼时的二团当然是谭富英、裘盛戎领衔主演,但是碰到周末日场,就会让年轻演员唱主角,或者以老带新。比如1954年6月6日吉祥剧院日场,开场朱嫱《太君辞朝》,下面就是大戏《野猪林》了,广告词是“慷慨激昂、悲壮热烈、侠义奇情、伟大巨剧”,由元寿和杨荣环、张洪祥等演出,马长礼在剧中只是配演张勇而已。不用说,元寿的林冲仍然是学李少春。过了一周,6月13日二团又在中和演日场,开场朱嫱《钓金龟》;第二出杨盛春《金锁阵》;第三出元寿的《南阳关》,马长礼为配;第四出杨荣环《宇宙锋》;大轴仍是元寿的,与翟韵奎合演《三岔口》。这五出戏,颇有可观,武老生、短打武生兼演更是体现了元寿先生的艺术才能。

【转载1】怀念|从老戏单看谭元寿的艺术人生(谷曙光)
谭元寿在二团日场演大轴戏单

        《群英会、借东风》是合组后的北京京剧团的杀手锏之一,由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合演,每贴必满;但有时的日场戏,也会安排青年演员演,阵容就变成元寿的鲁肃、马长礼的孔明了。还有一出戏很值得谈,就是元寿和裘盛戎合作的《连环套》,这当然算是裘提携他,但如果元寿先生的功力太差,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转载1】怀念|从老戏单看谭元寿的艺术人生(谷曙光)
谭元寿、马长礼等演《群英会、借东风》戏单

        那时的元寿先生除了单挑一出外,还经常充当配角,而且大小不拘,不排除演扫边角色。如《黄鹤楼》,谭富英的刘备、裘盛戎的张飞,元寿来个赵云;在谭、裘的《除三害》里,元寿演名不见经传的王瑚;张君秋的新戏《秋瑾传》,元寿演徐锡麟;甚至在李世济的现代戏《刘三姐》里,元寿来个八牛。
        笔者还翻到一张老戏单——《潘杨恨》(即金沙滩、李陵碑、清官册),很值得介绍,由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主演,谭富英的杨老令公、马连良的寇准、裘盛戎的潘洪,各擅胜场。前面的“金沙滩”是武戏,从杨大郎到杨八郎,需要人才济济,才整齐好看,元寿来杨六郎,要知道,三郎是张韵斌、四郎杨盛春、五郎马崇仁、七郎黄元庆、八郎闵兆华……即便是配角的阵容,都那么坚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