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4】问吧·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节录](姜湧等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福禄寿三星
“寿星”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中国人都喜欢老寿星,认为是长寿的象征。那么寿星是怎么来的呢?
寿星是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之神,为福、禄、寿三星之一,又称南极老人星。看起来很普通,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但在古代,他却曾经是地位崇高的威严星官。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南极老人星。当时的星相学家认为见到寿星,天下太平;见不到寿星,就预示会有战乱发生。早期星相著作中,也讲到如果老人星颜色越是暗淡,甚至完全不见,就预示将有战乱发生。这时候还没有把寿星当作长寿的象征。
《西游记》中写寿星“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警世通言》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福、禄、寿”三星中的“寿”就是寿星老人,也称老人星。由此寿星的形象开始向长寿方向变化,也开始为老百姓所喜爱。
由于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也使寿星形象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突出的要数他硕大的、向前突出的脑门。寿星的大脑门,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头部就高高隆起。一般寿星画像手里所捧的寿桃,据说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吃后可以立刻成仙长生不老。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和蔼可亲、大脑门的老人手捧寿桃的形象。
知识链接:祝寿为什么要送寿桃?
中国人在祝寿时习惯送寿桃来表达祝福,这个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
送寿桃的习俗据说是从孙膑开始的。孙膑十八岁时就离开家乡,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转眼间过去了十二年。在五月初五那一天,孙膑突然想起来,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应该回去给母亲祝寿。孙膑于是向师傅请假,要回乡看望母亲。临行前,师傅鬼谷子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说:“你回家为母祝寿,显示了你的一片孝心。我将这个桃子送给你,请转给你母亲,表达我的问候之意。”
再说孙膑的家里,这天大摆酒宴为老母亲庆寿。老母因思念孙膑,心里难过便哭了起来。正在这时孙膑回来了。他赶忙从怀里捧出师傅送的桃说:“今日告假回来,师傅送我一个桃孝敬母亲。”老母亲非常高兴,接过桃子咬了一口,以前雪白的头发变成了乌黑的,老花眼也看得清楚了,脸上的皱纹也不见了,走路也不用拐杖了,一下子年轻了好多岁。全家人都非常高兴。
乡邻们看见孙膑的母亲吃了桃以后,变得健壮年轻了,便纷纷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甚至是一般亲朋好友过生日的时候,送上寿桃,表示衷心的祝福。以后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在祝寿时献上寿桃,表示祝贺。
 【转载4】问吧·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节录](姜湧等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五服”是指什么?
日常生活中亲戚排辈分时常提及“五服”一词,以表示亲戚的远近亲疏。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缝边,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穿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齐衰则是缝边的生麻布做成;大功和小功则是用熟麻布做成,只是做工不同;缌麻是细的熟麻布做成。服丧时间依次减少,分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古人以这五服表示亲属的远近亲疏。从自己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同时,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大功服小功服缌麻服这样分来,丧服不仅仅是在出殡时所着服装,也显示出不同辈分与直、旁系亲属关系,因此大家就把“五服”作为表示亲戚关系的一种标准了。甚至还有以五服制罪的法律,即“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可见“五服”的亲缘关系有多重要了。
知识链接:有人去世了,为什么要送花圈呢?
有人去世时,送花圈寄托哀思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为什么要送花圈呢?花圈具体代表了什么?
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并没有送花圈的习俗。
花圈最初并不是为丧礼专用的。花圈的“发源地”据说在希腊,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按照基督教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
《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原来,花圈是在竞赛中获得的奖赏物!由于生前本人或者马、奴隶获得了这样的奖赏,死者也有资格把花圈带到天堂。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这种习俗已经被东、西方所共同接受了。
很多城市里现在都保存有城隍庙,“城隍”有什么含义?
现在把“城隍”看作是当地的神,掌管一方事务。城隍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他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足。
其实最初的“城隍”不是神,而是指城郊外面的护城壕。“城隍”最早的含义是由“水庸”衍化而来的。《礼记·郊特牲》有载:“天子大蜡八,祭坊与水庸。”郑玄注:“水庸,沟也。”古代人最早信奉的护城沟渠神是“水庸神”,以后逐渐演变为城郊的守护神,即城隍神。
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庙。后来,城隍庙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他的作用,屡次予以加封。后唐末帝李从珂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城隍夫人。
城隍本来是没有姓名的,自宋代后,城隍便被人格化了,很多殉国而死的忠烈被封为本城城隍。《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邕州,交州人呼为苏城隍。”人格化的城隍多以属地名人为主,如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郑州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爷是纪信,等等,都显示出城隍拟人化的结果。
不论城隍是神还是人,当地百姓都认为能保一方平安,因此祭祀城隍也就成了一种传统。
知识链接:“寒食节”为什么不允许生火做饭?
“寒食节”也被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一天禁烟火,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后来民间又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斗卵等风俗,在民间的影响极大,曾有“民间第一大祭日”之称。
“寒食节”的由来据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又称介子推)的。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后来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在逃亡途中,重耳饥饿难当,介之推就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熬汤给重耳喝。
重耳做了国君后,让手下的人自己申报功劳,论功行赏。很多人都纷纷汇报自己的功劳,获得了赏赐。介之推却什么都没说,因此也没获得奖赏。他就带自己的母亲隐居到山里去了。
有一天,经别人提醒,晋文公想起了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山上树木很多,找不到介之推母子。有人给他出主意,说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晋文公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后来晋文公为了尊敬和怀念介之推,就在他被烧死的这天命令全国禁火,吃冷食。这个习俗逐渐流传开来,人们把这天定为“寒食节”,都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以表示对介之推的怀念。
“年”兽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没有鞭炮就感觉年味不足。虽然全国一些大城市曾有一段时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又逐渐解禁,可见鞭炮在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鞭炮在中国很早就有了,《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过年要燃放鞭炮呢?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准备外逃避难,这时候村里来了一个白发老人,他对乡亲们说,他能将“年”兽赶走。村里人都不相信,大家劝他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到村里抓人和牲畜吃时,白发老人把带来的鞭炮点燃了,“年”兽吓得仓皇逃跑。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明白,原来白发老人点燃的鞭炮就是驱逐“年”兽的秘密武器。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要燃放烟花爆竹,逐渐形成了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道节目。
知识链接:为什么春节要相互拜年呢?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的传统由来已久,这同前面讲的“年”兽有关。传说“年”兽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到村子里,吞噬牲畜和百姓。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又躲过了“年”兽的迫害,可以有新的一年的平安了。这就是“拜年”的由来。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看来,贺年片的发明也是我们老祖先的贡献。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