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左女右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习惯,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遵守着这种习惯。上公共厕所、戴婚戒、照结婚照、吃饭坐位置等等,男的往往在左边,女的往往在右边。如果不遵守“男左女右”的传统,似乎就违背了点儿什么似的。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种按左右来诊断的做法,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目前还不得而知。
那么这种传统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男左女右”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一种说法,认为“男左女右”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有关。据说盘古开天辟地,他的左眼化为日神,即伏羲;右眼化为月神,即女娲。伏羲在左,女娲在右。女娲用黄土造出了人类,是人类的始祖和古代母性的象征。由于人们尊崇女娲,于是也崇尚右,所以右边代表较高的地位。因此形成了“男左女右”的习惯。
另一种说法,这一习俗来源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阴阳之说最初是指物体对日光的方向,朝阳为阳,背阳为阴。后来,古代哲学家就用这个观念来解释所有事物中两个互相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他们把现实事物中的不同方面如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进行归类,称大的、长的、或处于上方的、左边的为阳,称与之相对的小的、短的或处于下方的、右边的为阴。而男女两性男为阳、女为阴,于是,“男左女右”的习俗就形成了。
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男左女右”习惯,到底遵守还是不遵守,其实都不影响我们的生活。只不过有时一种习惯形成后,会给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方便,比如说公共厕所。当然,如果把这种习惯过于神秘化,就不应该了。
知识链接:夫妻之间为什么称“丈夫”“妻子”?
人们通常谈到夫妇时,夫多被称为“丈夫”,妇则被叫做“妻子”。对于这样的称呼大家早已经习惯了,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你知道这样称呼的原因何在吗?
我国古代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要挑强壮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样强壮的男人,才可以保护女子,耕种、战争都不怕了。所以,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身高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丈夫”的标准也不局限于身高一丈了,丈夫就演化出许多别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夫婿、夫子、夫君、君子、郎、郎伯等等。
“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专指丈夫的配偶。在古代最初是两个词,指“妻”和“子”。“妻”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由此可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妻”作为男人配偶这一层含义上,产生了很多相关的称谓,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如诸侯之妻称“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
现在则把丈夫、妻子称为“老公”“老婆”,已经不分等级了。
人们常用“凤毛麟角”比喻稀缺的东西,真的有“凤毛”和“麟角”吗?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凤毛麟角”来形容稀缺的东西,“凤毛麟角”到底是什么宝贝呢?
字面意义上理解,“凤毛”就是指凤凰的羽毛,“麟角”就是指麒麟的角。这句成语的出处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大奴固自有凤毛。”《南史·谢超宗传》:“超宗殊有凤毛。”《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后来人们把这两个词结合起来,总称“凤毛麟角”,以表示稀有之意。
凤凰与麒麟是三代传说中鸟中之王与兽中之王,用来象征祥瑞。“凤毛”与“麟角”结合在一起说,更显得稀少而珍贵。明汪廷讷《种玉记·尚王》:“驸马是凤毛麟角,公主是玉叶金枝。”郭沫若《痛失人师》:“有学问知识的人比较容易找,而有人格修养的人实在是如凤毛麟角。”
总之,“凤毛麟角”一方面是少,另一方面是好,二者结合在一起,才显得弥足珍贵。
辽代玉凤
知识链接:“凤凰”是雌的还是雄的?
凤凰又称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被认为是吉祥、高贵的象征。那么你知道它是雌的还是雄的吗?真的有这种动物存在吗?
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凤凰的发展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墓帛画中的龙凤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根据神话传说,凤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今日所见关于凤的最早记录,可能是在《尚书·益稷》篇中。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一只凤凰飞来了
“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这种神鸟的出现,代表了吉祥如意。
凤凰虽然是虚构出来的一种动物,但是古代人们一直相信有凤凰的存在,并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凤从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
虽然凤凰是雌雄并称的,但一般情况下将凤凰看作阴性。因此女孩子取名字时常用“凤”“凰”,个别男孩子名字中使用“凤”字。
知识链接:故宫中九龙壁是用什么雕成的?
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改建宁寿宫时烧造。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九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
民间流传着一个巧补故宫九龙壁的故事:
据说从东边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的一块琉璃瓦是用木头雕成的,是后补上去的。在建九龙壁时,工部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技术高超,为人老成,认真负责。他挑选几十位工匠一起烧制彩色琉璃瓦。经过他和工人们几十天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终于将所需的琉璃瓦烧好了。
在安装九龙壁时,马德春嘱咐大家一定要小心仔细。工匠们也都在紧张地工作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马德春当时也吓坏了,因为没有时间再重新烧制琉璃瓦了。他镇静了一会儿,低声对大家说:“这事儿谁都不能说出一个字,否则大家都会掉脑袋的。”
回到家里,马德春茶饭不思,因为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是大罪,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努力补救一下,也许可以绝处逢生呢。于是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悄悄地进行着秘密的工作
九龙壁完工后,乾隆皇帝决定亲自去验收。乾隆皇帝在九龙壁前,仔细欣赏每条巨龙。跟在人群后面的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险些吓丢了三魂七魄。乾隆来回看了三遍,龙颜大悦,重赏了马德春和其他工匠。
乾隆等离开后,马德春才长出了一口气。他为什么这么紧张呢?是因为他移花接木巧补了九龙壁。原来马德春是用一块上好的楠木雕成了那块被摔碎的琉璃瓦模样,匆匆忙忙地安装上的,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被皇帝知道了,要被灭门的!
今天你要是有机会游览故宫时,可以到九龙壁找一找,哪块琉璃瓦是用楠木冒充的。
清花卉纹耳环
女子为什么戴耳坠?女子戴耳坠早已经司空见惯了,这种装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早在五十万年前周口店的中国猿人时候,就已经发现有用石头、兽牙或贝壳制成的耳饰。古代把耳饰叫做“珥”“瑱”“珰”。在出土汉代的文物中,有用石、玉、水晶、玛瑙制成的耳饰。可见古人戴耳坠是有很悠久的传统了。
关于女子戴耳坠还有这样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位姑娘因为眼病导致了双目失明。后来,一位周游各地的医生说能医治好姑娘的眼睛。这位医生用闪闪发光的银针在她两侧耳垂中各刺一银针后,奇迹出现了,姑娘重见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请银匠精制一对耳环戴在耳上,以示永不忘记名医之恩。
当姑娘戴上银耳环后,不但眼睛好了,而且愈发漂亮了。这件事情传开以后,很多姑娘和妇女都纷纷效仿,女子戴耳坠的装束也就流传开来。
其实我国古代医学中有一种“耳针治疗”,即用小毫针、皮内针或其他刺耳穴进行治病的方法。因为耳垂正中具有穴位,刺激它对保护视力和防治麦粒肿、急性结膜炎、老年白内障、中心性视网膜炎等各种眼病,特别是对近视眼有良好的疗效。恐怕今天的女子不会想到戴耳坠还能治病吧?
戴耳坠还有一种说法是,能让女孩子举止端庄。这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户人家只有老俩口,四十多岁才得一女孩儿,夫妻俩把女孩视为掌上明珠。姑娘长大了,娇惯成一身的坏毛病,走路摇头晃脑,没一点儿女孩子的温柔端庄。老俩口非常着急,怎么规劝都不见效。
这样的女孩子出嫁都成问题了。这可怎么办呢?老俩口灵机一动,最后终于想出个好办法:在姑娘两耳下各系一短绳儿,绳儿下端系一贝壳,这样,只要姑娘头一晃动,贝壳就会碰到姑娘的脸,而刮脸又是表示“羞”的意思,所以,姑娘立刻就会意识到别人在羞她,从此以后走路就不乱晃头了。
后来很多女孩子纷纷仿效,以便使自己显得端庄文静一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戴耳坠的装扮习俗。
 【转载3】问吧·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节录](姜湧等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古代玉笄
知识链接:女孩子“及笄”是多大年纪?
“笄”是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
十有五年而笄”。“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时女子出嫁一般在十三至二十岁之间,且主要集中于其中的十四至十八岁间这一年龄段。汉时,女孩出嫁很多是十四五岁。一般说来,在古时男女婚龄习尚男比女大,但也忌讳双方年龄相差太大。如果相差十岁以上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俗谚云,“年老不娶少妻”,“年老不要娶少妻,要娶少妻生闲气”。但是在一些贵族中,续娶的妻子比不得结发,年龄相差不在此例。古时给男子娶一个年龄比男子大的女子为妻,多是贫困家庭所为,多是出于把媳妇当劳动力,早娶进门早使媳妇的思想,富足的家庭不需要劳力做工,所以对于女比男大,一般是忌讳的。
 【转载3】问吧·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节录](姜湧等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金凤簪子
古代女孩子把“及笄”作为一项重要的成人礼,过了这个年龄段,也就标志着步入成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