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浅谈京剧《赵氏孤儿》中的马派念白艺术(韩伯维)

(2022-05-17 08:38:27)
分类: 图文:表演与伴奏
【转载】浅谈京剧《赵氏孤儿》中的马派念白艺术(韩伯维)

        马派艺术的创始者马连良先生是一位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派艺术的表演风格华美精巧、细致俏丽、飘逸潇洒。他一生经过塑造出许许多多类型不同,性格鲜明的戏曲人物形象。马派名剧《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就是其中之一。
        马连良先生的演出本秉承了传统戏本的悲剧精神和基本情节,以多人一事的情节线贯穿全剧,突出刻画程婴公而忘私、舍己为人、忍辱负重、声张正义的人物精神。经过长期舞台实践,马先生将程婴在剧中八场戏人物的内心活动归纳为:焦、智、勇、慎、假、愿、痛、欢八个字,并根据这八个字,深入挖掘人物的灵魂,活用并创新了传统戏曲的唱、念、做、舞等基本舞台表现手段,把人物感情的翻腾变化、错综复杂的思想活动,反映刻画得淋漓尽致。
        《赵氏孤儿》“说破”一场,作为全剧的筋节所在,以念白为主,向我们展示了马先生卓越的念白功力。念白也是京剧四功中的一项基本功法。行内有“千斤话白四两唱”,“唱腔容易说话难”的俗语。戏曲的念白不是简单的生活语言,而是用音乐手法处理过的,富于韵律性和节奏感的程式化舞台语言。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念白是马派艺术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翁偶虹先生用“俏皮流利,舒展明爽”八个字概括了马派念白的整体风格。在马先生现存的录音遗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念白强大的艺术功力及市场号召力。马先生早期在百代公司录制了《清官册》,在高亭公司录制了《审头刺汤》。1929年,马先生陆续推出了《一捧雪》、《打侄上坟》、《甘露寺》、《回荆州》等念白戏的唱片。到了晚年,更留下了《失印救火》、《十道本》、《清风亭》等戏目的全部录音。马先生的录音数量,尤其是念白戏的数量之大,在整个老生行当中是独一无二的。马连良的念,主要是学贾洪林,又兼及刘景然和刘喜春。和他的唱一样,马派的念,也是在前辈艺术巨擎的基础上所生发出来的。《四进士》中,宋士杰的机敏老辣,言辞犀利。《审头刺汤》中,陆炳的老吏断狱,斩钉截铁,皆得法于刘景然。而在《广泰庄》《临潼山》《战樊城》等带些英武气息的剧目中,又可见刘喜春的精髓神韵。马连良先生在艺术革新方面得益于贾洪林,他学习贾氏用念白来外化人物内心情感的艺术特点,自己又着意在传统念白的“湖广韵”和“中州音”的基础上,融入北京音的四声语调,使京剧念白更加大众化、通俗化,大大推动了京剧念白的发展进程,把京剧语言艺术带进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
        《赵氏孤儿》“说破”一场,程婴在众目睽睽之下,忍受国人众口唾骂的屈辱,蛰居奸贼府邸一十五载。随着岁月的变迁,和特殊生活经历的磨砺,他由一个中年的草泽医人变成了须发尽白、养尊处优的老人。不仅生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在社会地位上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物不仅在形象造型上进行了区别于前几场的改变,而且在语言造型上,马先生也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塑造。与在剧作前半部“盗孤”“盘门”几场的念白不同,后半部马先生放缓了语速,降低了念白发声的位置,多用喉声和颤音来表现程婴人近暮年,并在屠府中地位尊贵的人物特性变化。不仅如此,为了表现程婴虽蒙受不白之冤,日渐衰老但仍坚志不移、誓死捍卫正义的性格特征,马连良还大量使用沙音、遏音,来渲染老年程婴忍辱负重,对奸佞切齿痛恨的复杂心情。这也是为什么前半部“盗孤”“盘门”几场马先生的念白清脆嘹亮,而后半部“打婴”“说破”几场却变得浑厚苍劲的原因所在。音节抑扬顿挫的马派念白,注重用鼻音收腔和“嗯啊式”对话的特色语言,来刻画人物的语言形象。鼻音重是马派念白的艺术特色之一。戏曲评论家吴小如先生说:“在吐字行腔和收音归韵之间运用鼻腔的共鸣,从谭余已经开始,但都不及马运用得多,用得经常化”。在《赵氏孤儿》一剧中,马先生鼻音运用的地方随处可见,仅“说破”一段念白,就出现了多次。程婴在叙述过去那段悲惨故事的过程中,回忆屠岸贾当年与赵家结仇的那段情节时念道:“在君王面前搬弄是非”的“弄”字用了鼻音。嗔怪晋灵公听信谗言迫害忠良的“君王昏庸降了一道旨意”的“庸”字,再次归韵于鼻腔。本段第三次使用是在叙述赵武背负杀贼报冤重大使命,而降生人间的时候念:“在宫中生下一个婴儿”的“中”字上,在程婴念到“孤儿藏在穿黄衣的人儿家中”的“中”字时,强调诓骗屠岸贾,告知其假孤所藏地点的情节,又使用了鼻音。我们可以看到,短短的一段念白,马先生多次使用了鼻音,而且其使用之处皆是叙述情节的重点和关键所在。这说明鼻音在马派念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先生擅于在念白关键段落的关键字上,苦下工夫,巧妙运用自己鼻腔共鸣好的优势,没有“把肉埋在饭里”,既恰如其分的发挥了个人的艺术特色,独到地使戏曲表演的歌舞性和戏剧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马连良先生的一生,勤勉励业,冲破层层桎梏,在不利条件下,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对于创新,马先生在曾说道:“创造谈何容易,须把古人精华融为己有,然后另辟新机,才是真创造。”[]在他六十高龄之际仍能创作出《赵氏孤儿》这样的经典名剧供我们后人学习继承,马连良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令人敬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