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为什么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被称为“探花”?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古人视为人生中的头等乐事。金榜题名就是指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取中的进士,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那么,第三名为什么被称作“探花”呢?
原来,“探花”一词与唐代科举考试之后的活动有关。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子喜庆之余,会相约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叫做杏园探花宴。此时是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时,红杏遂被称为“及第花”。新科进士们要选出两名最年轻者当“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骑马遍游长安的大街名园,采摘各种早春鲜花。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果这两位探花郎没有比他人先得到牡丹、芍药等名花,就要受罚。“探花郎”的称呼原本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并没有关系,名额也不是一名,而是两名或者三名。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都是“天子门生”。到了南宋,“探花”正式成为第三名进士的专名。
知识链接:为什么科举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则叫榜眼?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元”为“头一个,第一”之意)。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头虽然也是指状元,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朝没有榜眼之说,此时的探花郎也只是个与宴游活动相关的戏称。到了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则分列其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北宋时的陈若拙没有文才却中得第二名,被时人嘲笑为“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探花,于是榜眼成了第二名的专名。因此可以说,科举考试的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最终成于南宋。
 【转载4】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苏建新等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3.
“大夫”本来是个官职名,怎么后来指医生?
医生这个说法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宋杂剧线刻画里的医生形象今天,给人看病的人被称为“大夫”,可是在古代,“大夫”并不指称医生,而是官职的名称。我们从《周礼》中可以找到“大夫”的较早记载:西周时期的官员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共同辅佐国君统治国家。“大夫”由此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俗称,后来经常用士大夫代称入仕之人。秦汉之后,名叫“大夫”的官员逐渐增多。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号称三公;除此之外,还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光禄大夫)、谏大夫等职务,这些官员以议论政事为职,虽不专任行政事务,俸禄却较为丰厚。隋唐之后,“大夫”成为高级阶官的称号,而且名称更为繁多:有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等等。
到了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发展迅速,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员不断增多,“大夫”和医生开始有了联系。当时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分为七级,每级皆有几种官职,共有二十二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等。这些大夫多为医官,所以人们也就开始称呼医生为“大夫”了。如《夷坚志》乙编卷七就有“张二大夫”的称呼。
而“医生”这个称谓则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了,《旧唐书》记载“太医署”中有医生四十人,指的是肄业习医之人。后来逐渐转为今义,专指掌握医药卫生知识和以治病救人为业的专业人士,宋代《太平广记》卷二一九所记“医生”就已接近今义了。
知识链接:太医与御医有区别吗?
太医与御医这两个称呼的来源不同,所指的范围也不同。御医中的“御”字表示对帝王的所作所为及所用之物的敬称,汉语里这样的词汇很多,如御旨、御览、御用等。顾名思义,御医也就是宫廷医生,是专门为皇帝、妃嫔、皇子等皇室成员看病的医生。因为御医是指御用医生,所以无论是供职在太医院的医官还是地方上举荐来为皇帝看病的名医,都可以被称为“御医”。
太医这个称呼则是古代医官名。早在周代,宫廷中就设有掌管医药的官员,当时称为医师。到秦汉时,医官被称为太医令丞,这个官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隋文帝时期,在太常寺下设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太医署,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医学院——唐代太医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代太医署是皇家直属的医学行政、教学机构,分为医学部和药学部,其中的医学部又分为医、针、按摩和咒禁四科。进入太医署的学生要先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再进行分科学习,各学科有相应的学习年限,如体疗科(相当于内科)的学制为七年、疮肿科(相当于外科)、少小科(相当于儿科)的学制为五年,耳目口齿科(相当于五官科)的学制为四年,角法科(相当于外治法)学制为三年等。除了入学考试以外,太医院的学生还要经历月考、季考和年度考核。考试成绩优良的,会得到奖励和晋升,有机会成为御医;如果考试成绩不合格,则会被淘汰退学。
唐代太医署的模式为后代所继承,宋代有医官院,金、明、清称太医院,所承担的职责基本与太医署相同。虽然太医院是最权威的医学机构,但太医们的品阶并不高,如清代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称御医,十三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与县令同级)。第二等称吏目,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级别是“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三十人,无品,严格来讲是不能独立看病的。不管品阶高低,太医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医术高明的医生,因此,宋元以后,太医这个称呼就常用来作为对一般医生的敬称了。
“蒙古大夫”是民间对于医生的一种称谓,此种称呼的来历与清朝上驷院有关。
上驷院是内务府管辖的三院之一(即上驷院、武备院和奉宸苑),是专门管理御用马匹的机构。清初名叫御马监,顺治十八年(1616年)改为阿敦衙门(阿敦:满语牧群之意),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名为上驷院。由于蒙医正骨技术发达,清廷选拔了许多蒙医正骨医生进入上驷院,称为“蒙古医士”。民间称呼的蒙古大夫最早指的就是清朝上驷院的骨科大夫,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兽医。《清史稿》载:“选上三旗每旗士卒之明骨法者,每旗十人,隶上驷院,名蒙古医士,凡禁庭执事人员有跌损者,命医治,限日报痊,逾期则惩治之”。从中我们可以知晓:这些蒙古大夫不一定就是蒙古人,之所以要加上蒙古,是因为传统上蒙古人比较擅长此道,所以借用了“蒙古”这个名声。蒙古大夫不仅仅是兽医,由于他们手法高超,所以内廷执事人员意外受伤,也找他们医治。到了嘉庆六年(1802年)皇帝下旨把太医院的正骨科划归上驷院,由蒙古医生兼任,从此蒙古医生就既医马也医人,声名大振。
蒙古大夫的正骨技术相当卓越,其正骨技术很早就传入内地。1728年,在北京学习的俄国留学生就专门学习蒙医正骨。乾隆年间,有位叫做伊桑阿的正骨医生,做手术时使用了冰镇麻醉法,还培养了不少徒弟。18世纪,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整理了蒙医正骨、治伤外科的传统经验。如“治疗刀伤”、“治疗创伤”、“治疗脱臼”等,专章载入他的医学著作《四部甘露》。蒙古大夫技艺高超,手法纯熟,颇见奇效。据载,乾隆年间,侍郎齐召南不幸从马上坠落,头部受伤、脑浆溢出,生命垂危。一位蒙古大夫用牛脬(膀胱)遮盖他的头部,创口竟然很快痊愈。
14.
古代为什么称媒人为“冰人”、“伐柯人”?
婚姻从古至今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古人对结婚的礼仪是十分讲究的。中国自古就有无媒不成婚之说。《诗经·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意思就是说:不是我故意拖延,而是你没有找到好媒人。《战国策·齐策》中也说:“处女无媒,老且不嫁。”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媒人的重要性。“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基础条件。所谓媒,指谋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也有说法称男的婚姻介绍人为媒,女的婚姻介绍人为妁。因此,人们自然而然的称呼说合婚姻的人为媒人。
那么媒人怎么又被成为“冰人”、“伐柯人”呢?
称媒人为“冰人”或“大冰”,源自《晋书·艺术传·索》:“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于是后世就称媒人为冰人,给人说媒也就被称为“作冰”。
媒人被称为伐柯人则是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的诗句:“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说“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娶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后世因此将媒人称作伐柯人,将提亲称作“伐柯”,将作媒称作“执柯”。
知识链接:官媒与私媒
媒人有官媒和私媒之分。所谓私媒,就是民间的婚姻介绍人,而官媒则是代表政府行男女婚姻之事的机构,实即官方的婚姻介绍所。
官方的媒人,古代称作媒官、媒氏、媒互人等,最早出现在西周。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即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看来,媒氏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掌握全国男女的姓名和出生时间,督促适龄男女结婚。
《管子·入国篇》中这样描述春秋战国时代的官媒:“凡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此之谓合独。”可见当时的官媒,除了为年轻人安排嫁娶外,还要帮助鳏夫寡妇重新组织家庭,并整合他们的财产。
自秦至清,官媒的权力仍然很大。如《晋书·武帝纪》载:女子凡年满十七岁,其父母尚未给她选择婆家的,一律交官媒,由“媒官”配给丈夫。再如清朝时曾将大批罪犯流放到西北边疆去,为解决这些人的婚姻问题,特地“立媒官两人司其事,非官媒所指配,不得私相嫁娶”。看来官媒的权力确实不小。
私媒则是我们熟悉的媒婆形象,她们一般是中老年妇女,为男女双方穿针引线,有时还从事贩卖妇女的生意。私媒做成的婚姻也还是要到官媒处登记,接受官媒的监督,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