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7,399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3】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苏建新等著)

(2022-04-30 09:30:28)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转载3】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苏建新等著)

        7. “足下”在古代是下对上或同辈之间的尊称吗?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古人尤为重视礼节,称呼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是称呼对方的敬辞。    
        足下最早用于下称上。史书中有很多臣子敬称君主的例子,《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代对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说:“您以为够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再如《史记·高祖本纪》:“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意思是说:郦食其见刘邦不予跪拜,拱手行礼,说:“您一定要讨伐无道的秦朝,就不适合傲慢而见长者。”这都是臣子尊称君主的用法。    
        随着词语发展,“足下”不仅仅用于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也可以用于同辈之间。如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开篇即用“少卿足下”作为对朋友任安的称呼。后来这种用法逐渐增多,频繁用于同辈之间。    
        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说这是源自晋文公。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怀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亦称“剐肉奉君”),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盖起于此。”《异苑》对“足下”的解释虽十分有趣,但也有人并不认同这个看法。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东汉末年蔡邕的话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也就是说,“足下”只是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        
        知识链接:膝下、手下等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语,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除了足下之外,我们还会接触到膝下、手下等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语。既然足下之称可能与晋文公足下之屐的故事有关,那么膝下、手下这些词语又与什么有关?表达什么意思呢?
        膝下:子女年幼时常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郑玄注:“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来也用膝下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表示对父母的敬爱;并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为敬辞。宇文护《报母书》:“违离膝下,三十五年。”这是说自己离别母亲已三十五年了。古人重视孝道,提倡对父母承欢膝下,所以会有老莱子娱亲膝下的传说。
        手下:指率领的部下。《三国志》中已有这种用法,后在明清小说中屡屡提及。    
        胯下:指韩信的胯下之辱。胯下的典故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说韩信年少之时,曾有一个市井无赖嘲笑韩信,说他虽然身材雄伟、好带兵刃却性格怯懦,竟侮辱性地让韩信从其胯下穿过。韩信平静地忍受了胯下之辱,最终天下成名。所以后人袭用胯下典故,借此比喻坚忍的品性。如《拍案惊奇·乌将军一饭必酬》中有“胯下曾酬一饭金”的诗句。胯下有时还指所胯坐骑。

【转载3】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苏建新等著)

        8. “打千”就是请安的意思,这是什么样的礼节?
        打千是清代男子下对上请安时所通行的礼节,施礼者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这是一种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    
        这种礼节原本是清代满族特有的礼节,被称作“打千儿”,是旧时的敬礼。满族注重礼节,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即每隔三天要给长辈请安,隔五天见了长辈要“打千”,这“打千”的礼节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时要哈腰,右手同时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的样子;女人打千时要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的大礼。    
        随着清军入关以及统治中原,这种礼节便开始渗入汉族礼仪之中,尤盛行于北方。相见时,男女皆一足跪,一足着地,垂手近踝关节。后来演变为男子屈膝口称给某人请安;女子则蹲身以为礼。
        知识链接:打千源自满族礼节,那么还有哪些请安的礼节?    
        请安是旧时的一种问候礼节,也就是问安,是卑幼对尊长起居的问候、问好。古人讲究礼仪,对父母尊长要早、晚请安,远别和回归时的请安更为隆重。    
        古人请安问好往往是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礼,即“长揖”,这是不分尊卑皆可使用的礼节。除了“长揖”之外,较为重要的请安礼节还有“拜”、“叩首”等。长跪、弯腰,垂手直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至地,并略停留,叫“稽首”或“叩首”,俗称“磕头”。    
        官场上的请安较为正式和繁琐。宋代下级参见上级,就在堂上列拜,又有“趋庭”之仪,就是碎步疾行通过庭院,以表示敬意。当然顶头上司是用不着回拜的。但同级官员相见,是要对拜行礼的。明代官员相见,仅揖拜行礼。大小衙门官员每日见长官行揖礼,见副长官行肃揖礼(直身推手)。    
        老百姓请安,则相对简单得多。一般是幼者向长者行礼,子孙弟侄甥婿等晚辈见尊长、学生见老师、奴婢见家长,一般只是行揖礼,久别不见会四拜行礼。其余亲戚久别行二拜礼,近别行揖礼。

        9. 为什么古代大臣称皇帝为“陛下”呢?
        用陛下称呼君主的现象,在战国已经出现。那时也可称君主为“足下”,如《战国策·秦策三》载范睢写给秦昭王的信中,有“望见足下而入之”之句,南宋初年鲍彪注曰:“不斥王,故指其足下之人,犹陛下也。”后来,足下之称用于同辈,对君主只称陛下。    
        称君主为陛下的原因,东汉末年蔡邕在《独断》卷上解释得很清楚: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为“朕”,臣民呼之为“陛下”。“陛”是登堂入室的台阶。天子坐朝,有近卫之臣持兵器列于台阶两侧。群臣与天子交谈,不敢直接对天子说,就呼唤站在台阶上的人请他转告,这叫“因卑达尊”。这样的词,还有“足下”、“左右”、“执事”、“从车”等。    
        “足下”、“左右”之类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沿用到五四以后。鲁迅写信就常常称人“××足下”、“××左右”,如在1931年写给许寿裳的信中就称他为“季黻吾兄左右”。季黻是许寿裳的字,意思是:我不敢直接对老兄您说话,只能让您左右的侍从之人代为传达。至于许寿裳身边有没有侍从,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知识链接:殿下、阁下、节下、麾下,各指称什么人?
        殿下:殿下的本义是宫殿阶陛之下。汉代“殿”的地位比“宫”略低,故称王侯为殿下。如《三国志·魏书·杜袭传》中杜袭对魏王曹操说:“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这是“殿下”一语的最早出处。唐代以后,殿下一般多用于称呼皇太子,也用以称呼皇太后和皇后。今天,在称呼君主国的王储、亲王、皇太后、皇后、公主时等仍称殿下。    
        阁下:阁下最初只用于对中央宰执之臣和地方郡守一类高官的敬称,后来就用滥了,各级官吏,甚至是普通人都可以用此称呼。“阁下”一称至今仍用于外交场合。    
        节下:节下主要用于魏晋时期。“节”是军中权力的象征,大将常有“持节”、“假节”之衔,故而对高级武将尊称为节下,如《晋书·殷仲堪传》中有“愿节下弘之以道德”语。后世对使节及地方疆吏也称“节下”。    
        麾下:麾下也是对将帅的尊称。麾下的本义是在将帅的指挥旗之下,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因此,麾下也成为对将帅的一种尊称,如《三国志·吴书·张纮传》:“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后世也用麾下指部下。

        10. 为什么唐代之前的皇帝用谥号称,唐宋的皇帝却用庙号称,而清朝则是用年号称呢?
        历代皇帝虽然都有姓名,但是臣子百姓却不能随意称呼,否则便会因大不敬的罪名被处以刑罚。出于避讳,后人便用不同的称谓来指代皇帝。用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等指称皇帝是最常见的方法。谥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后继者根据其生前品行所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庙号则是帝王死后在太庙中专立一室,以供后人祭祀所取的名号。年号是一种纪年的方式,新的皇帝继位,通常立一个新的年号,标志改朝换代,借以区分上一个皇帝。尊号是帝王在位时臣子尊崇的称呼。
        古代皇帝不同的称呼与时代等多种因素有关。先秦君主多称谥号,如周文王、秦穆公、齐桓公;秦朝取消了谥号,汉代重新恢复,所以汉代皇帝也多称谥号,如文景之治中的“文”、“景”就是指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而“孝”习惯被省略掉,简称为汉文帝、汉景帝。这种称呼方式一直延用到隋代。
        唐代之后,皇帝的谥号日渐繁复,文字加长,如李世民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称呼起来显得繁琐赘述,所以干脆采用庙号,称为唐太宗。其实庙号早在汉初已经出现,但是作为专有名称,“庙号”迟至晋代方见于典籍,唐代之后才频繁使用。从唐至宋元大都用庙号称呼帝王。
        明清之后,皇帝的称号又发生了变化,往往采用年号来指代帝王。年号也产生于汉代。明清之前一个皇帝往往有好几个年号,如汉宣帝就有七个年号。而到了明清,无论皇帝在位的时间长短,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一人例外),清代皇帝的年号更是规范。例如康熙皇帝就是玄烨,宣统皇帝就是溥仪,不会让人产生误解。
        知识链接:西方的君主有没有谥号、庙号、年号呢?后人又是如何称呼他们的?
        说来有趣,西方君主在称呼的档次上恐怕远不及中国皇帝,他们并没有像中国皇帝那样繁琐的称号,称呼相对简单得多。西方君主也没有那么多的避讳,后人可以直呼其姓名,一般是在名字之后加上大帝等词语,如查理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大帝等。有时为了加以区别,干脆就在姓氏后加上数字,表示第几世,如普鲁士的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等,更有简单的干脆把“世”也省略了,直接叫路易十五、路易十六。
        除了正式的称号,西方君主还有一些有趣的绰号。这些绰号往往根据国王的某种特点加以夸张。这些绰号有的根据君主生理形体上的特征,有的依据其性格为人,还有的还涉及道德方面,不一而足。西方君主的绰号风趣幽默,是君主形象的侧面反映。早期的西方君王都有绰号,如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开创者就叫“矮子丕平”,可能与他身材矮小有关。再如英国国王威廉一世绰号“征服者”,威廉二世绰号“红毛王”,亨利一世绰号“儒雅者”,理查一世绰号“狮心王”。爱德华一世的绰号有“长腿”“全世界的伟大长矛”、“威尔士的征服者”、“苏格兰铁锤”、“英国的查士丁尼”等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因为有一脸鲜红色的胡子,绰号为“红胡子”。另外如“青齿王”哈扎尔德,“羔羊王”埃里克,这些称呼皆特点鲜明,一闻其号如见其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