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4】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2022-04-23 09:09:07)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转载4】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印度观音的形象

        8.、观音菩萨是女身还是男身? 
        观音菩萨,又被称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观世音,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声音”的意思。因为唐代要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观世音菩萨也就成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被称为佛教的四大菩萨。她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名气也最大。 
        在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形象是:“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不难看出,这里的观音菩萨是一位女性。现在大家看到的观音菩萨的形象大多也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女性。可是,观音菩萨的早期形象却是一位男性。
        据《悲华经》的记载,观音菩萨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华严经》则直接说他是“勇猛丈夫观自在”。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观音菩萨确实是一位男性。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也是一位男性。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中,观音菩萨也都是男性形象,有的嘴唇上还长着两撇小胡子。现藏英G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唐代绢本《引路菩萨图》中的观音就是男身,嘴上也蓄着胡子。 

【转载4】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带胡子的观音

        看来,观音菩萨是由男身转变为女身的。 
        观音真身是怎么变化的?  
        观音菩萨由男性变身为女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人认为,这和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有关。三十二应,就是观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形象。据《楞严经》卷六记载,观音的三十二应是佛身应、独觉应、缘觉应、声闻应、梵王应、帝释应、自在天应、大自在天应、天大将军应、四天王应、四天王太子应、长者应、居士应、宰官应、波罗门应、比丘应、比丘尼应、优婆塞应、优婆夷应、女主应、童男应、童女应、天应、龙应、药叉应、乾闼婆应、阿修罗应、紧那罗应、摩呼罗伽应、人应、非人应。《法华经》也有观音三十二应的记载,与此相差不多。在这三十二种形象中,女性观音的形象屡次出现,如比丘尼应、优婆塞应、优婆夷应、女主应、女童应、乾闼婆应等。受这些女性形象的影响,观音菩萨也渐渐成了女身。 
        中国化后慈祥女性式的观音另一方面,观音变为女性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神信仰有关。在中国早期神话中,有众多的女神形象。这种对女性的原始信仰深深地印在民族早期的记忆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性。东北辽宁牛梁河寺庙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五六千年、堪称中国最早祭祀的女神塑像,就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
        还有人认为这和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形象有关。观音菩萨以慈悲为怀,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这些都和女性的特点相近。还有人认为西方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影响了中国人,而视观音为“东方的玛利亚”。 
        无论何种原因,观音性别的转变大致是在唐代完成的。观音由最初的“威猛丈夫”逐渐成为了一位慈善祥和、面带母性微笑的女菩萨。 

【转载4】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中国壁画中的罗刹女形象

        9.铁扇公主为什么又叫“罗刹女”?
        《西游记》中的铁扇公主,又称作“罗刹女”。那么,什么是“罗刹”呢? 
        所谓罗刹,在佛教中是指食人肉的恶鬼。又作罗刹娑、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译就是可畏、护者、速疾鬼。罗刹本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最早见于印度现存最古老的诗集《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的名称,在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变成了恶人的代名词,最后演变为恶鬼的总名。罗刹又有男女之别,男罗刹的形象是黑身、朱发、绿眼,一副恶鬼形象。女罗刹称为罗刹斯,又作罗叉私,长得如绝美妇人,富有魅力,专门食人血肉。《慧琳意义》卷二十五中记载:“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罗刹可以在空中疾飞,或者在地面迅速行走,是暴恶可畏之鬼。另有一种说法说罗刹是地狱中的狱卒,负责惩罚罪人。他的形状多种多样,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然而在佛典中,罗刹誓愿守护佛法及正法行人,成为佛教的守护神。
        玄奘所作的《大唐西域记》中,罗刹女也是吃人女妖的形象:“昔此宝洲大铁城中,五百罗刹女之所居也,恒伺商人至宝洲者,便变为美女,持香花,奏音乐,出迎慰问,诱入铁城,乐燕欢会已,而置铁牢中,渐取食之。”在《法华经》中,又有十位罗刹女,分别是蓝婆、毗蓝婆、曲齿、华齿、黑齿、多发、无厌足、持璎珞、睾帝、夺一切众生精气。她们“与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共同表示要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除其衰患。 

【转载4】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北京法海寺壁画中的鬼子母形象(明代正统四年建造) 

        值得注意的是“鬼子母”的说法。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三藏法师也曾到过鬼子母国。鬼子母又名欢喜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专吃人间小孩,又称为“母夜叉”。后来鬼子母为佛教吸收,成为儿童的保护神。在元代的《西游记》杂剧中,鬼子母有一个孩子叫爱奴儿,他曾使妖法拿住唐僧。观音与行者到世尊佛那里,才得知他是鬼子母之子。世尊派四揭帝将爱奴儿装入钵盂,鬼子母则被哪吒拿住,皈依佛法。这里的鬼子母、爱奴儿和铁扇公主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也有学者认为,爱奴儿就是《西游记》中红孩儿的原型,鬼子母在《西游记》中则成了铁扇公主。在北京法海寺壁画中的鬼子母像中,鬼子母是一位贵妇人的形象,右手持有宝扇,左手轻抚毕哩孕迦的头顶。毕哩孕迦又名冰伽罗,就是鬼子母的爱子。他红绸束发,佩带耳环、项圈,身着红袍,腰系玉带,双手合十,脚穿白底布鞋。鬼子母手持宝扇的形象和毕哩孕迦带项圈、着红袍的形象,就和 《西游记》中铁扇公主和红孩儿的形象比较接近了。
        民间故事中的女性神魔为什么大多与儿童有关系? 
        神魔世界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不但有男性神魔,也有大量女性神魔的存在。正如男性神盘古开天辟地,同时有女娲创造人类。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母系氏族社会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之前,女性神魔的出世亦即人们对女性神魔的崇拜比男性神魔要早,而且后世的女性神魔自成体系,与男性神魔分享半边天地。

【转载4】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泰山庙宇中的送子娘娘形象 

        辽宁牛梁河神庙遗迹证明,早在距今五六千年之前中国就流行着的女神祭祀,这应该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神灵崇拜。先秦时期,中国流行着高唐女神、西王母等女神传说。后来佛、道两教产生,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女性神魔世界。佛法广大者有观音菩萨等女性尊者,道行深厚者更有天后、圣母以及九天玄女系列。最高天庭中西王母成为玉皇大帝的后妃,可谓天上人间的国母形象。人间各地则有碧霞元君、湘水女神、华山圣母等女性神魔,负责管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后来人们的活动空间伸展到海上,就有妈祖女神护佑出海渔民和商人的身家性命。而在民间活跃至今的普通精怪神魔,包括仙子、狐精、山妖、林怪,则更多是善良或者妖媚的女性。 
        正如人间母亲与儿童有着密切关系一样,女性神魔大多与儿童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三大类:根据其职能,正面女性神魔主要负责的,一是掌管人间生育,负责人类繁衍。例如,佛家的送子观音,道家的送子娘娘。与此同时,一些神灵的夫人或后妃也有保人生育的神通,如东岳大帝的夫人泰山老奶奶、南海神的后妃金花夫人。还有些女性神灵是兼职性的送子娘娘,如妈祖也掌管海上渔民的生育和繁衍。二是护佑儿童安全。像来自佛教的鬼子母就属此类。不过这种女性神魔非常之多,甚至包括各地都有的城隍和土地奶奶。其实,只要属于正面女神者一般都有这项职能和神通。第三类女性神魔则是专门危害儿童的精怪,正如以吃儿童为本业的“母夜叉”。到现在北方某些地方还流传着一种号称“老嫫”的女魔,据说是“红眼绿鼻子,四个毛蹄子,走路咵咵响,专吃小孩子”。民间妇女哄骗闹夜的孩子睡觉时,经常唱这首儿歌来吓唬小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