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苏建新等著)

(2022-04-29 09:02:13)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转载1】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苏建新等著)
道家学派鼻祖——老子

        1. 为什么常常称创始人为“鼻祖”?
        这跟鼻子有关系吗?要解释“鼻祖”的来历,首先还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时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写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样,那时候,“自”的读音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自,读若鼻。” 
        应该说,“自”的本义就是鼻子,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称代词。“自”的这个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结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义“鼻子”了。因此人们另外造了一个形声字:在“自”之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形成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为“自”的引申义有“从”的意思,再引申为“开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继承了创始、开始的意思。《汉制考·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意思是把第一个出生的儿子称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创始人就被称为“鼻祖”。 
        知识链接:为什么人们说到自己时,总喜欢指着鼻子呢?
        很多人说到“我”的时候,喜欢指着自己鼻子,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习惯,因为西方人表示自己的时候往往会指向自己的胸膛。有学者认为,用鼻子指自己是古人万事以我为中心的理念的具体反映。这种理念说具体些就是一切从自己做起,一切从自己开始。在古人看来,鼻子是面部最中央的器官,非常重要,所以只有鼻子才可以代替自己。 
        “自”在甲骨文中写作“”,意思就是人的鼻子。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自”的形态很像鼻子。它的上面一竖表示人高高的鼻梁,最下面的凹陷表示鼻孔,中间画了一横表示鼻纹,连两旁的鼻翼都描绘出来了。 
        “自”虽然后来不再表示鼻子的意思,但它作为鼻子最早的字形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前面说到的“鼻”就是由“自”加上声符演化而成的字,与此相似的还有“臭”字。从“臭”的字形就可以看出它本来是指狗的鼻子。狗的鼻子很灵敏,因此臭有“嗅、闻”的意思,再发展就有了“气味”的意思。“臭”在古代是什么气味都可以指的,甚至有时特别指香气,如《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说的就是香气如兰花的意思。到了后世,“臭”才固定指秽恶之气,与香气相对。 

        2. 为什么骂人时一般说“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
        古代的“脸”与“面”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吗?
        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之情,常会骂“不要脸”,意思是说这人不顾颜面,不知羞耻。
        但却不会骂“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面”属于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之中;相对而言,“脸”是口语,时常出现在口头对话之中。比如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会说洗脸、擦脸,却很少说洗面、擦面。俗语说某人脸比城墙还厚,如果说成面比城墙还厚,便失去了口语生动活泼的效果。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在书面中采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比如不要脸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成不顾颜面;洗脸亦可说成净面等等。另外,“不要脸”在发音上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其实,脸最早并不完全是口头用语。明代之前的“脸”和“面”都是书面用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岑参有诗:“岸花仍自羞红脸”,李清照词云:“香脸半开娇旖旎”,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都将脸、面用进了文学词句。后世才逐渐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脸和面现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却是有差异的。脸是晚出的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颊,常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以施粉的部位。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指的就是这个部位。除此之外,“脸”在古代还有“睑“”的意思,也就是眼皮。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这里的“脸”就指眼皮。而面的范围要比脸大,包括整个头的前部,脸只是面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演进,脸的语义逐渐扩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知识链接:俗语常说的“面子”是指表面吗?
        “面子”的确有表面的意思,在有的方言中就将被褥面称为面子,另外还有衣服面子、鞋面子等说法,意思相似,都是指物体的表面。面子既然有了表面的意思,逐渐发展出事情表面的意思也就不奇怪了,如《孽海花》中写道:“西后虽然退居颐和园,面子上不干涉朝政”,这里的面子,就是事情表面的意思。 
        与此同时,面子的词义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它还发展出了体面、颜面的意思。面本来就指头的前部,上面长着五官。人长得美丑,主要就看这张脸了,因此尊严、体面跟“面”挂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上古时代五刑之一的墨刑,就是在罪犯的额头刺上黑字,为的就是让罪犯“没面子”,是一种耻辱刑。 
        自古就有好面子的人,石崇与王恺斗富就是一个争面子的典型故事。石崇与王恺是晋武帝时人。石崇是靠着在荆州当地方官时,指使属下抢劫商人而发家致富的。他后来一路高升,还位列九卿之一。王恺的姐姐则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母亲,他也就是晋武帝的亲舅舅。作为皇亲,王恺自然看不上平民出身的石崇,而石崇也不服凭借贵族身份而高人一等的王恺,因此二人暗中较劲儿,非要压倒对方。王恺家用麦糖水刷锅,石崇家就用石蜡当柴火煮饭;王恺用紫纱做成40里的屏障,石崇就用锦锻做成50里的屏障;比来比去,总是石崇略占上风。王恺很不服气,于是搬来武帝做后盾。为了帮助王恺获胜,晋武帝赠给他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十分得意地拿到石崇家向石崇炫耀,谁知石崇顺手拿出铁如意,几下就将珊瑚树击成碎片。王恺以为石崇是妒嫉,所致要抓他去见武帝。没想到石崇却轻松地说:“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现在赔给你就是啦。”他命仆从取出自家的珊瑚树,别说二尺多高的了,就连三四尺高的也有六七株之多。王恺看得目瞪口呆,自知不是对手,这场面子比拼也就此告一段落。

【转载1】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苏建新等著)
清 铜鎏金苦行印释迦牟尼坐像

        3. 和尚剃光头与印度的气候有关吗?
        天气炎热的时候,有人就喜欢剃个光头,图个清爽凉快。古代剃光头可不是这么随意的事情,甚至要冒不敬的罪名。古人把头发看得很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意损伤,必须保护好,否则就是对父母的不敬。那么古代和尚要剃光头,是不是因为他们怕热而不敬父母呢?
        中国佛教源于印度,而印度佛教刚刚兴起之时,要求教徒剃光头。有人便认为僧侣剃头修行与印度地处赤道附近,天气异常炎热有关。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道理,印度和尚剃头并非因为怕热,而是与佛教教义有关。佛教认为,头发代表着世人心中的烦恼和欲望,虚荣和感情,我们常说的“三千烦恼丝”也是这样的意思。把头发剃掉,就是把烦恼去掉,去掉一切的私心杂念,具有脱离凡尘的意思。所以,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五人说法时,就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去除烦恼之根,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 
        佛教剃头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为了区别于其他的教派,佛教徒就以剃光头作为标记,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 
        后来,剃头便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进行剃度,除去三千烦恼丝,落得个无牵无挂,无忧无虑。 
        知识链接:古代的和尚为何在光头上烙有戒疤?
        我们常常在电视上看到有的和尚在头上有几个圆点。这些圆点叫做戒疤,可不是想有就有的,小和尚在受戒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老和尚认为他合格了,才会给他点上戒疤加以认可。戒疤又称香疤,指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点戒疤可能是源自舍身供养佛祖的思想,也可能是为了断除烦恼。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不等,或三、或六、或九、或十二,视僧侣所能忍受的程度而定。在家修行的居士,也可以在手腕上烧戒疤,而出家的僧人多烧戒疤于头顶。 
        佛教初入中国时,并无严格的传戒仪式。当时僧侣出家,只要剃发披上袈裟就行了。随着佛教的逐步发展,受戒规矩也日益繁多。据考证,燃香习惯始于元代,僧人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给僧众授戒时燃香于顶,约定为终身之誓,此事逐渐演变成惯例。后世中国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然而这并不是佛教原有的规矩,只是中国特有的习俗。 
        烧香疤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僧人受戒当天,老和尚用艾草作成黑色小粒艾绒,放在要受戒的僧徒头皮上,迅速点燃十二粒艾绒,或以燃香灼烧其头顶。其他和尚则用手紧按着受戒者的头顶,使其固定不动,以免其忍受不了疼痛而来回晃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