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年张君秋
张派艺术
在传统的京剧唱腔曲调中,跳动着许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音乐语汇,生、旦、净、末、丑,各有不同的语汇、不同的叙事语言和叙事方法,一代一代的京戏演员就是用这些语言同观众们交流着,张君秋在重复着前辈艺术家的音乐语言同观众交流的二十多年的生活中,不断品味着这些语言里所包容的丰富多彩的滋味,体味着这些语言中跳动着的生命韵律。渐渐地,他不安分了,他不满足于重复地絮叨着前人使用过的语汇,他隐隐约约地感受到,音乐是一种异常活跃的生命,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繁衍,不断地成长。那些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名家——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谭鑫培、余叔岩、马连良……哪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话语,这些话语不仅仅是重复前人的话
语,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话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这些感受是通过他们创演的新剧目表现出来的,而在表现这些感受的过程中,音乐话语勃发了新的生命。张君秋在自己创演的《彩楼记》、《望江亭》中欣喜地发现了自己的生命,一股不可遏制的涌动着的生命之流在催促着他再创新剧目。
北京京剧团为张君秋提供了进行艺术创新的良好条件。这是一个流派并存、名家荟萃的艺术集体。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各树一帜,演出可分可合,一出《龙凤呈祥》,马连良的乔玄,谭富英的刘备,张君秋的孙尚香,裘盛戎的孙权,其余诸角色也都是各当其行、颇有叫座能力的名家,如马富禄的乔福,黄元庆的赵云,李多奎的吴国太,这样的阵容以前只有大合作戏才能出现,而今一个剧团亮出如此齐整的阵容可谓空前。还有许多个人独挑的折子戏,现在以二人并牌甚至三人并牌的面貌出现,如马连良、张君秋的《三娘教子》;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的《群英会》;谭富英、张君秋的《红鬃烈马》;马连良、裘盛戎的《打严嵩》;马连良、张君秋的《南天门》;谭富英、张君秋的《打渔杀家》;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的《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等等,这样的阵容演出的盛况不言而喻。马、谭、张、裘之下的人马也是颇具号召力的,生行有陈少霖、马盛龙、刘盛通、谭元寿、马长礼、高宝贤;旦行有李毓芳、李世济、小王玉蓉;净行有周和桐、张洪祥、马崇仁、郝庆海;小生行有刘雪涛、闵兆华;武生有黄元庆、杨盛春;老旦有李多奎、耿世华;丑行有马富禄、慈少泉、李四广、郭元祥、蒋元荣、钮荣亮……以这样的阵容不仅演出了众多精彩纷呈的传统戏,而且也
排出了众多新剧目。这里有四大头牌或三大头牌合作演出的新剧目,如《秦香莲》,由张君秋演秦香莲,裘盛戎演包拯,马连良演王延龄,谭富英演陈士美,其余角色也都是颇具叫座能力的,如李多奎的太后;马富禄的店主,谭元寿的韩琪等;《赵氏孤儿》,马连良的程婴,谭富英的赵盾,张君秋的庄姬,裘盛戎的魏绛,其余角色如谭元寿的赵武、马长礼的韩厥、马富禄的晋灵公、小王玉蓉的卜凤等均各有实力;又如《青霞丹雪》,马连良演冯丹雪,谭富英演沈青霞,张君秋演沈小霞之妻等;《状元媒》,张君秋演柴郡主,谭富英演宋王,马连良演吕蒙正,刘雪涛演八贤王,谭元寿演杨延昭等。还有两大头牌合作的新戏,如马连良、裘盛戎的《舍命全交》、《海瑞罢官》,张君秋、谭富英的《楚宫恨》等。在这些合作的剧目中,除了个别剧目没有张君秋参加外,大部分剧目都有张君秋参加,并且是以他为主演的剧目,此中《秦香莲》、《状元媒》、《楚宫恨》、《赵氏孤儿》成为张君秋艺术的代表作。此外,张君秋还独立主演了一些新剧目,如《望江亭》、《秋瑾》、《珍妃》、《诗文会》等。
一九五九年,北京京剧团同中国京剧院为了庆祝十年国庆,有两个大联合排演新剧目的举动,一个剧目是根据京剧传统剧目《群英会、借东风》及古典小说原著《三国演义》改编的《赤壁之战》。这出戏的编剧是马少波、任桂林、李伦、阿甲、翁偶虹,导演是阿甲、郑亦秋,主演为马连良、李少春、叶盛兰、谭富英、李和曾、裘盛戎、袁世海等;另一个剧目是根据王实甫古典戏剧原著改编的同名戏剧《西厢记》,编剧是田汉,导演是郑亦秋,主演为张君秋、叶盛兰、杜近芳、李金泉、娄振奎。编、导、演阵容强大,为中国京剧史上最为壮观的一页。
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前后五六年的时间里,是中国京剧创作、演出最繁盛的巅峰时期,上述诸多名家都有各自主演或联合主演的新剧目。张君秋在这个时期中,正值三十多岁、四十上下的最好的年华岁月中,他精力充沛,艺术积蓄雄厚,创作精力旺盛,创作环境优越,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能成就大事业条件的机会集中在张君秋的身上,是最为难得的,因而张君秋的艺术创作便更为注目。经他主演或联合主演的剧目有《彩楼记》、《望江亭》、《珍妃》、《秦香莲》、《秋瑾》、《楚宫恨》、《诗文会》、《赵氏孤儿》、《西厢记》、《状元媒》。经他整理加工上演的传统剧目有《刘兰芝》、《春秋配》、《银屏公主》、《大保国、二进宫》、《玉堂春》、《打渔杀家》、《怜香伴》、《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别宫、祭江》、《四郎探母》、《红鬃烈马》、《龙凤呈祥》等。这众多剧目成为张派艺术的显著标志,直到现在,这些剧目的演出仍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从一九三六年始,张君秋第一次粉墨登场,直到六十年代初,二十多年的时光里,张君秋所扮演的古代妇女形象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随着时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旧时代里,张君秋扮演了一些备受封建势力摧残的妇女形象,如《玉堂春》中的苏三、《春秋配》中的姜秋莲;也扮演过一些雍容华贵、端庄俊美的宫廷妇女,如《四郎探母》里的铁镜公主、《龙凤呈祥》里的孙尚香以及《大保国、二进宫》里的李艳妃等;由于历史的局限,张君秋也上演过一些一夫多妻内容的剧目,如《凤双栖》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张君秋扮演的人物也有了显著的变化。《望江亭》里的谭记儿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辛辣地嘲讽了仗势欺人的杨衙内;《诗文会》里的
车静芳以诗文择夫,闪现了古代女子才学不让须眉的光辉亮点;《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压抑下,借助聪明伶俐的使女红娘的协助,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社会的樊篱;《秦香莲》里的秦香莲在丈夫另有高攀,不惜使用了杀妻灭子的卑劣手段的情况下,忍无可忍地告倒了陈世美;即便是宫廷女子,如《状元媒》里的柴郡主也不畏皇权、父权的压力,勇敢地选择了自己钟爱的郎君。而《秋瑾》一剧则塑造了……秋瑾的光辉形象……这些人物由于张君秋率真、生动的表演,栩栩如生地树立在京剧舞台上。
中国戏曲艺术的画卷,不仅仅是由历代艺术家塑造出来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描制的;伴随着这众多艺术形象产生出来的是艺术家们在创造这些艺术形象时所散发出来的艺术之光,这种艺术之光是由千姿百态的唱、念、做、打、舞等艺术光环汇聚在一起的,它可摹,可描,可随,可传,它高雅精致,令世人所瞩目,它又随乡入俗,为世人所品味。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财富,张派艺术在这一为世人瞩目的艺术宝库中添加了新的财富,而其中最为光辉夺目的则是张君秋的演唱艺术。
张君秋的演唱,充分发挥了嗓音“娇、媚、脆、水”的优异天赋,同时悉心揣摩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各派旦角演唱艺术的风采而加以融化。他的发音,强调全身的松弛,保持共鸣位置的准确和行腔运气的畅通,音域宽广,且十分善于控制、调整行腔部位,巧妙地蓄气、缓气、偷气,因而他的演唱音色绚丽,感情丰富,舒展自如,形成了华丽柔美、刚健清的独特风格。张君秋的演唱,表现出一种令人称羡的音乐创造天赋。在他着手一出戏的唱腔创作时,则表现出一种勇于冲破旧有樊篱的艺术家的革新精神,抓住了使唱腔富有生命力的内在依据——剧中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在情感。从这点出发,去调拨、驾驭那些以旧有格律束缚住的京剧音乐语汇,让它们冲出成法的桎梏,驰骋在艺术的新天地中,它们开始了空前活跃的运动,它们的生命潜力得到了新的开掘,衍生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子子孙孙”,以更富有时代感的节奏,重新有规则地组成了新的“家庭”。在这些新的“家庭”中,有的还增添了新的“成员”——富有时代色彩的新的音乐语汇,使得京剧旦角的演唱艺术,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在《望江亭》谭记儿演唱的〔四平调〕里,“为避狂徒”的甩腔源于京剧生行的〔嘎调〕。然而,坐在剧场里的观众在倾听这段唱腔演唱时,没有任何一位去逐字逐句寻根溯源,他们在这里,深切地感受到谭记儿在愁困感叹之中,迸射出一股对邪恶势力的愤懑情绪;
《诗文会》中,车静芳同谢瑛吟唱,唱的是〔四平调〕,张君秋把〔四平调〕的近族〔吹腔〕旋律融入其中,人们在欣赏这个表现车、谢二人暗自思考的流畅行腔中,由于〔吹腔〕的融入,感受到人物各自的思想波动;
《状元媒》柴郡主演唱的〔二黄原板〕,表现了这个宫中淑女忆念自己同杨延昭邂逅相遇后的眷恋之情,当唱到“但愿得,八主贤王从中周旋,早成美眷;扫狼烟,叫那胡儿不敢进犯,保叔王锦绣江山”一句时,人们感受到二黄唱腔的旋律色彩发生了变化,似乎可以联想到一幅美满姻缘结成的喜庆画面,这幅画面却是由自然注入的反二黄曲调中连续跃进的音符组成的;
《西厢记》崔莺莺唱的〔南梆子〕“听红娘一声‘请’梦儿惊觉”一句,感情贴切,自然流畅,立意新颖,形象地表露出崔莺莺以为美满姻缘即将促成的喜悦心情,人们只是一时难以说出它的奇妙所在。如果张君秋告诉你,这句唱是从《算粮》一剧魏虎(净)洋洋得意时唱的一段〔梆子腔〕的旋律化出来的,你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以为一段带有调侃色调的花脸腔怎么能加到一位美丽端庄的闺中淑女身上呢?然而,如果你再听听魏虎唱的那段〔梆子腔〕,你就会吃惊地发现,原来这句不太被人重视的唱腔曲调,出自张君秋的创新之手,竟有如此奇妙的鱼龙变化;
《诗文会》车静芳唱的〔南梆子〕唱腔,其中“忽然间听兄长醉中言论”一句,“忽然间”三字的行腔,我们似曾相识,细加品味能够发现,原来它源于歌剧《刘三姐》的民歌旋律;
《秋瑾》一剧使用了“京派”旦角从未使用过的〔高拨子〕唱腔曲调;
《秦香莲》一剧的〔琵琶词〕,将昆曲、民间小调及〔反二黄〕旋律熔为一 炉……张君秋飞针巧线,将京剧唱腔中不同声腔、板式的曲调同其他音乐语汇自然熨帖地编织成生动的艺术画面,为新时代的观众提供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转载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