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2022-04-21 10:19:41)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转载2】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3.猪八戒为什么叫做“八戒”?
        关于“八戒”名号的来由,在《西游记》第十九回中还有这样的交代:“悟能道:师父,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今日见了师父,我开了斋罢。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那呆子欢欢喜喜道:谨遵师命。因此又叫做猪八戒。” 
        所谓“五荤三厌”,属于宗教戒条,是信徒不准食用的八种食物。五荤,又称作五辛,并不是指荤肉,而是指佛教徒不能食用的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蒜、葱、韭菜、兴蕖(形似萝卜,味道与蒜相似)。三厌则是道教的说法。厌,是不忍食之意。道教把雁、狗、乌龟作为不能吃的三种动物。《涌幢小品》说:“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这五荤三厌的说法实际是混合了佛、道两教的戒条。
        此外,佛教戒条中又有自己的“八戒”。佛家八戒全称“八斋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不食非时食(正午过后不食)。猪悟能虽然称作“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戒得不情愿。尤其是不能好色的戒条,猪八戒可谓是一犯再犯。
        除了《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历史上还真有和“猪八戒”这个名称有关系的高僧。元代人释岸所作的《释氏稽古略》卷三记载,唐德宗时,有一位清凉国师澄观,唐德宗曾尊称他为“八戒师”。宋代人方勺所作的《泊宅编》卷三载,唐代“婺州有僧嗜猪头,俗号猪头和尚”。据说这猪头和尚还是定光佛的化身。
        猪八戒为什么总是扛着“九齿钉耙”? 
        在《西游记》里,猪八戒总是扛着一把九齿钉耙。这是他的看家兵器,重达五千零四十八斤。对此猪八戒曾经夸耀说:“此是锻炼神冰铁,磨琢成工光皎洁。老君自己动铃锤,荧惑亲身添炭屑。五方五帝用心机,六丁六甲费周折。造成九齿玉垂牙,铸就双环金坠叶。身妆六曜排五星,体按四时依八节。短长上下定乾坤,左右阴阳分日月。六爻神将按天条,八卦星辰依斗列。名为上宝逊金钯,进与玉皇镇丹阙。因我修成大罗仙,为吾养就长生客。敕封元帅号天蓬,钦赐钉钯为御节。”看来这九齿钉耙也是一件罕见的神器了。然而,如此神兵利器却不在十八般兵器之列。为什么《西游记》的作者要让猪八戒用这么一件奇怪的兵器呢? 
        我们从西游故事本身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九齿钉耙虽然也是件稀罕宝贝,但却经常遭到对手的嘲笑。《西游记》中猪八戒手持钉耙一出场,孙悟空就嘲笑他说:“你这耙可是于高老庄做园工筑地种菜的?”猪八戒在流沙河与沙僧交手时,沙僧也说:“看你那把锈铁耙,只好锄田与种菜。”平顶山战银角大王,也被嘲笑说:“你会使这耙,一定是在人家园圃中筑地时,把这耙偷将来的。”通天河斗金鱼精,金鱼精说:“你会使耙,想是雇在那里种田,把他拐将来也。”“锄田与种菜”,说明了钉耙原本的作用。猪八戒的兵器原本是一件农具。那么,作者为什么让猪八戒拿一件农具作兵器呢?有的学者认为,在猪八戒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农民的特色。猪八戒也曾夸耀过自己是个干农活的行家。他在高老庄时就曾对丈人说:“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在四圣试禅心时,猪八戒向女主人夸耀说:“我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若言千顷地,不用使牛耕。只消一顿钯,布种及时生。没雨能求雨,无风会唤风。房舍若嫌矮,起上二三层。地下不扫扫一扫,阴沟不通通一通。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除了这些,猪八戒身上也有很多小生产者的缺点。他贪吃,好色,贪财,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生怕死,这些都是他农民出身的习气使然。可以说,猪八戒就是一个加入取经队伍的农民。这样一个人物,给他一件九齿钉耙作兵器,是再合适不过了。  

【转载2】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4.沙和尚为什么佩戴九颗骷髅项链?
        在大家的印象里,沙和尚是一位朴实忠厚、不辞劳苦的人。然而,沙和在《西游记》中的第一次亮相,却是一个十足的恶魔:“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长不长,短不短,赤脚筋躯。眼光闪烁,好似灶底双灯;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钵。獠牙撑剑刃,红发乱蓬松。一声叱咤如雷吼,两脚奔波似滚风。”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他胸前的骷髅项链。关于这个项链的来历,沙和曾对观音菩萨解释道:“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顽耍。” 
        在《西游记》成书之前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沙和的原型深沙神,也曾对三藏法师说:“项下是和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元代《西游记》杂剧中,沙和也道:“有一僧人,发愿要去西天取经,你怎么能够过得我这沙河去?那厮九世为僧,被我吃他九遭,九个骷髅在我的脖项上。”
        这做项链的骷髅,竟然是唐僧的前世!并且被沙和吃过九次!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游记》中经常提到唐僧是金蝉子的十世转世了。有的学者认为,将骷髅头挂在脖子上是沙和炫耀战功的一种方式。这种炫耀战功的方式其实源于古代原始部落的习俗。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普遍存在猎首,并以人的头骨作为装饰的习俗。在非洲原始部族中,人们往往吃掉战俘,留下头骨作为炫耀战功的标志。除此之外,猎头习俗和头颅崇拜又有密切的联系。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中有很多关于将猎取的头颅作为神灵崇拜的记载。《山海经》中的“刑天”,就是一位被砍掉头颅的怪物。直到汉末蔡琰的《悲愤诗》中,还有“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诗句,这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以人头炫耀战功的真实记录。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认为,沙和的骷髅项链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明王、护法神等神佛造像大都有骷髅装饰品,有的头戴骷髅冠,有的身戴骷髅璎珞。例如,怖畏金刚身佩50颗人头,遍体挂人骨珠串。据说佩戴人骨、骷髅一方面象征世事无常,另一方面则象征战胜恶魔和死亡。而沙和项上的骷髅,不是普通的骷髅,它本是得道高僧的头骨。正是这个原因,唐僧师徒才能依靠这骷髅项链和观音菩萨的宝葫芦,顺利渡过了连鹅毛都浮不起的流沙河。这串骷髅项链在完成任务之后,也解化作九股阴风,寂然不见了。 
        流沙河是一条河吗?关于流沙河,《西游记》中说是“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河的宽度也“足有八百里”。更为可怕的是,流沙河是“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里是说,“流沙”即“弱水”。 
       书·禹贡》中曾记载:“导弱水至于合黎(大致在今甘肃境内),余波入于流沙。”这就导致人们产生了弱水是流沙河支流的误解。在《山海经》中,还记载了弱水中有一种长着“龙首”的食人怪物。这正和沙和在摩顶受戒之前吃人的习性相合。《西游记》中也说流沙河是“东连沙碛,西抵诸番,南达乌戈,北通鞑靼”。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并没有一条真正大河流过。那么,《西游记》中的流沙河真的是作者编造出来的吗?
        实地考察可知,我国的西北地区虽然没有大河,但却是沙漠连连、戈壁纵横。在茫茫的沙海中,最为危险的莫过于流沙。流沙是沙子和水的混合物,是会移动的沙子。流沙很容易因外力塌陷,会将它上面的东西吸入并吞没。一旦人们身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同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受困者顷刻间被沙子吞噬。据研究者说,将脚从流沙中拔出来需要抬起一辆汽车的力量。如果生拉硬扯,那么人的身体就可能被强大的力量扯断。流沙的危险,并不亚于“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的流沙河。一个人掉入河中,如果会游泳还有可能逃生,但若是陷入流沙,可真的是九死一生了。
        在记载玄奘取经真实故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曾经写道:“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所谓“莫贺延碛”,大致在今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部,是从敦煌北上到吐鲁番的必经之地。玄奘在这里,因为饥渴而产生了幻觉,竟看到“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更糟糕的是,他在这里迷失了道路,还失手打翻了水袋。“千里之资,一朝斯罄四顾茫然,人马俱绝。”可见,流沙河并不是一条河,与弱水也根本搭不上界。

【转载2】有关四大名著的101个趣味问题[节选](刘永连等著)

        5.唐僧为什么又叫“三藏法师”?
        在《西游记》里,唐僧经常被人称呼为“唐三藏”,而其人物原型玄奘也有“三藏法师”的称号。那么,“三藏”是什么意思?这种称号是怎么来的?玄奘又是怎么得来“三藏法师”的称号的呢? 
        “藏”,按梵文的原意是指盛放物品的筐箧,含无所不包、包罗万象之意。佛教借以用来概括全部佛经,近乎“全书”。正因为这样,“藏”成了佛教经典的总称。
        按内容区别,“藏”可以分为三类:一、素怛缆藏,意译为经藏,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说教。二、毗杀耶藏,意译为律藏,指佛门戒律。三、阿毗达摩藏,意译为论藏,指释迦牟尼弟子对于佛教学说的论述和注解。因“藏”分经、律、论三藏,所以惯称“三藏”。 
        与此同时,人们对不同程度通晓佛经的僧人也有不同的评价和定位。一般能够通晓一藏佛经,就堪称法师或高僧了。据说能够通晓三藏经典者,即使在号称世界佛学中心的中天竺也没有几位,因而“三藏法师”其实是佛教界对学问僧的最高评价和最尊称呼。 
        唐僧取经图甘肃瓜州县榆林石窟壁画,其作画年代比神话小说《西游记》成书早三百年。 
        玄奘法师天资聪慧,对佛学悟性很高,西游之前已经很有名气。到了中天竺后,他在那烂陀寺留学五年,师从戒贤法师学习大、小乘教义。戒贤法师在该寺学问最大,地位最尊,堪称世界佛教领袖。他看到玄奘大才可造,于是破例设讲,专门对玄奘传授佛学,并扶持他频繁参与天竺佛界的重大活动,帮助他广泛搜集佛教经典和圣物。后来他又游历各地,遍访名刹高僧,学问日精。最具代表性的是,羯若鞠羯国戒日王请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有五天竺18个国王、大小乘佛教3000个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间名震五大天竺,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戒贤法师则极力挽留玄奘留在那烂陀寺。玄奘法师的佛学水平由此可见一斑。历经16个春秋,玄奘取得了“三藏”真经,返抵长安。以后又经19年呕心沥血译出佛经75部,凡1335卷,计1300万言。著有《会宗论》、《破恶见论》,以及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的长达12卷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正是基于这种世界顶级水平的佛学功底,玄奘才获得了“三藏法 师”的至尊称号。 
        出家人“四大皆空”,但为什么佛教僧侣也有等级之分呢? 
        佛教界本来是“四大皆空”的思想净土,但是僧侣既然属于社会群体之一种,就摆脱不了凡间的俗套。为了便于管理,僧人也是有等级之分的。
        出于控制佛教并以其作为统治工具的需要,中国古代王朝非常重视对佛教的管理,先后设立僧籍制度、度牒制度和僧官制度。前两者是将僧人统一编入户籍账簿,并规定必须经过政府批准受戒,发给度牒证书;而后者就是将所有僧人区分等级,形成管理体系。
        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就有“僧主”这一佛职来管理全国僧侣。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僧侣的管理体制得以完善,自成体系。宋、齐、梁、陈等南方王朝一般在中央设立僧主(或称天下僧主、国内僧主)、僧正,负责管理全国僧众;北魏至北齐、北周等北方王朝则设立僧统或沙门统等来管理全国僧众。在地方上,设立都邑僧正、十城僧主及僧统等来管理各地僧众。
        隋唐时期佛教有了重大发展,僧侣的管理也复杂起来。隋文帝设置中央僧官机构昭玄寺,以沙门大统、沙门统(或称昭玄统、国统、都统)、都维那(或称昭玄都、沙门都)等三级僧官供职其中,负责全国寺庙和僧侣的管理,职位相当于三省六部官员。同时将外国僧侣区分出来,设立外国僧主、二十五众主和五众主等来专门管理。其中外国僧主是最高行政长官,众主们则是负责教化僧侣的学官。同时在地方也设立各级寺监和僧官,同时还有“十大德”等僧官统摄各地僧侣。到唐代,干脆把僧侣管理完全纳入世俗行政的管理体制。就各寺庙而言,设立三纲之职作为基层僧官,或以主座(住持)、寺监等僧官管理具体实务。按照佛学资历,还把众僧侣们区分成方丈、经师、僧徒等层次。 
        宋元明清各代,又重设专门的僧侣管理机构,并规定僧官各有品阶,享受俸禄,并且规定衣服穿着、仪仗规模和考课升迁制度,俨然是另一种世俗官僚制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