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董卿:腹有诗书气自华(文/珍珠天堂)

(2022-04-18 09:09:13)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转载】董卿:腹有诗书气自华(文/珍珠天堂)

        董卿,央视当家花旦、著名主持人。
        站在央视的舞台上,董卿光彩照人。她那优雅从容、大气谦和、知性亲切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喜爱她,也有很多人好奇,是什么成就了董卿? 
        让我们重新回到董卿小时候,看看她的父母是怎样教育培养她的,也许你会明白,指望孩“一夜成名”是多么地不靠谱。天生丽质、有某方面的特长,并非通向成功的路径。董卿的成长之路,给家长的启示是:如何才能为孩子做好让机会和幸运眷顾垂青的准备。 

        美的教育 
        也许,有不少人认为,董卿的美不在天生丽质,更多的来自于她的端庄、大气、智慧、得体等综合素质。而这份美,完全是她的父母后天教会她的。
        董卿虽然是父母的独生女,但她从来都没尝到过“掌上明珠”的滋味。这对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父母,疼爱女儿的方法有点特别,尤其是严厉的父亲,颇有点传说中“虎爸”的味道,居然连女儿照镜子的次数都受到限制。每次见到天生爱美的女儿在照镜子时,父亲会亳不留情地说:“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点书。”此外,爸爸还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董卿稍微能识字了,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还要求她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 
        除了文学素养,身体锻炼也是父亲每天让小董卿必做的功课。有时天没亮,爸爸就把还在梦乡中的董卿从床上拎起来,让她到家门口淮北中学的操场上跑千米。董卿说:“那时候学生出早操,我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觉特傻,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你,像阿甘一样。” 
        董卿的母亲虽然大学读的是物理系,却格外热爱外国文学,董卿儿时的假期书单总是密密麻麻地由母亲写着《简爱》《呼啸山庄》《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外国经典名著。她读得特别快,母亲常常怀疑她是否真的读过,就会抽查,要她讲述书中的某个段落,董卿每每应答如流。
        “长大了才发现,读这些大部头的名著,全靠童子功。”她很感谢父母,养成了她坚持阅读的习惯。而今,只要不是为节目连轴转的日子,她都会拨出两个小时来深度阅读。 
        正是因为这从小打下的底子,让董卿成为一个有自己的想法、不死背台词且善于即兴发挥的主持人,她常常能发掘出制片、编导没有想到的那部分。玉树地震赈灾晚会上,她的讲述一次次让人潸然泪下,又饱含着力量。节目播出后,有媒体领导向央视要董卿的主持词,编导说:“那些都是她自己准备的,我们这儿没有。” 
        2004年12月31日,董卿主持一期直播的迎新年特别节目。离零点还有三分钟,最后一个节目 却提前结束了。这180秒怎么办? 她心跳如战鼓,却云淡风轻地即兴演说起来,直到把时间拖入倒计时16秒。一下台,导演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像迎接英雄。 
        吃苦教育 
        在父亲的观念中,要教育好孩子,学习、锻炼和劳动是必须的。在董卿个子还没有洗碗池高的时候,爸爸就要求她站在小板凳上洗碗,还让她学做擦地等家务劳动。 
        上了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让董卿“勤工俭学”。“我那时候各种零工都干过,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董卿说,那时候,学新闻的父亲在《嘉兴日报》任副总编,一放假就给他的朋友打电话:“我女儿放假了,去你那儿打工,不要钱。”人家不好意思收免费工,说那就一天给一块钱吧,打工两个月董卿拿到了60块钱。 
        董卿一直记得一段最为辛酸的经历:“我当时只有15岁,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10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最有难度的就是换床单,“那种席梦思床垫,特沉,我两个手抬都抬不动,还要手抬着床垫,一手迅速地把床单塞进去,然后再把四周叠成平整的90度角,一上午只干了两个房间,别人都去吃饭了,我还在那儿傻乎乎地干着……” 
        爸爸到宾馆去看她,一见到爸爸,董卿觉得特别委屈,哇的一下就哭了起来,说:“太累了,我不干了……”爸爸只是很难得地摸了摸女儿的头,还是让她坚持干下去。 
        父亲就是这样,对这个独生女儿宠不惯。长大后,董卿越来越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我爸爸是上海崇明人,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他的父亲去世时,他才10岁光景,而我奶奶已经50多岁了,生活无依无靠。我爸爸就抓鱼捕虾去卖,换米换菜回家,和我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她并不懂爸爸夜夜在煤油灯下读书读的是些什么。”父亲太希望将这种自律、顽强、敢于梦想和拼搏的品质传承给女儿,而如今看来,这些特质都明明白白地呈现于董卿身上。 
        跟董卿共事过的人都领教过她那“拼命三郎”的劲头,为每期节目熬夜,煞费苦心地做功课。董卿并非一到央视就成为名主持人的,她曾经耐住了寂寞,也承受住了失落的考验,在精益求精中静静地等待。2004年7月,董卿去主持“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连20多天、30场比赛,每晚直播近3小时。她每天下午1点开始预采访选手,4点彩排,到晚上10点直播结束,换掉主持礼服又进会议中心,回到家往往已是凌晨2点,而这个时候,为第二天录制的幕后准备才刚刚开始,总得熬到凌晨三四点,她才能入睡……有点苦不堪言,体力严重透支,可她乐在其中。
        这就是父亲早早替她磨掉了娇气的结果。 
        爱的教育 
        与从乡村走出来的父亲不同的是,董卿的母亲是位大家闺秀,聪慧善良,总是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虽然出身门第不同,但他们夫妻一样恩爱有加,在董卿的记忆中,每天吃完晚饭,父母都会牵着手出去散步。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安徽的一个小县城里是很稀奇的事情。董卿记得,父母每晚上床后都会聊很久,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董卿一直能感受到一份浓浓的家庭之爱。 
        董卿每天必看的报纸是《人民日报》,这是父亲为她订阅十五年的报纸。她理解身为老报人的父亲的用意:“做电视人,尤其是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要有政治头脑,对大事和时事应有准确的把握。”
        这些年春晚,董卿都担纲重任,也在越来越多的重大晚会上频频露面,毫无争议地成为央视当家花旦。这一切“风光”,没有让她飘飘然,她依然喜欢独守清静。 
        是的,平台已经为她搭建,而仅有平台是不够的,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而董卿的父母早早就帮女儿准备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