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乱不挡”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春霞
很多人可能都注意到,人们称赞梨园子弟多才多艺时经常说“昆乱不挡”。那么何谓“昆乱不挡”呢?
“昆乱不挡”中的“昆乱”是指昆曲和乱弹。过去梨园界有句老话,叫作“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即指昆腔、弋阳腔、柳腔和梆子腔。昆腔源于江苏昆山县,故名昆腔。据说最早元代就产生了。到了明代魏良辅以昆腔为主,揉合弋阳腔等,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昆曲。昆曲一度非常流行,从明清以来为士大夫阶层所喜爱。后来随着传播的地域越来越广,也分成南昆、北昆等多种表演形式。而“乱弹”则指包括京剧在内的各种地方戏曲,其来源多以柳腔、梆子腔为主。这些地方剧种重表演,象京剧就有“唱念做打”等一整套的程式化表演体系,而且舞台上经常是锣鼓喧天,这在听惯昆曲的人看来,未免有些乱,有些闹。所以被人称为“乱弹”。
不用说,“弹”一词是有些贬义的,有些像某些方言中所说的“胡闹台”。除此之外,“乱弹”还有文雅一些的说法——“花部”。其实也只是说来好听,实际上还是讽刺这些地方戏曲太花哨,太粗俗。本来嘛,“乱弹”一向流行于中下阶层之间,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所喜闻乐见。相比昆曲的别称——“雅部”来说,其褒贬立见的。
但是什么事都架不住好看、热闹,“乱弹”的流行势不可挡。所谓“人之于味,有同嗜焉”,这就需要伶人们不光会唱昆曲,还得擅长“乱弹”,两样都能拿得起来。这就是所谓“昆乱不挡”。旧时梨园界广告常称某某人“文武、昆乱不挡”,是指其人文戏、武戏、昆曲、乱弹都难不住,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曲子缚不住”,这样的人自然就是多面手了。
在过去,观众就是伶人的“衣食父母”,所以得小心侍候。“昆乱不挡”也是伶人谋生的一种手段,以收左右逢源之利。“昆乱不挡”也有时间性,昆曲流行时,可称赞某人能“好世俗之乐”;而到了京剧等乱弹流行时,又可称赞某人通清雅之音。总之,两面都能讨好。过去梨园界很讲究这些,像一些老派的京剧唱白都要分尖团,这就是昆曲的遗留。像梅兰芳大师,在唱京剧《白蛇传》“断桥”一折时还全用昆曲,这在今天虽不至于成“广陵绝响”,但是现在的梨园界能够“昆乱不挡”的人实在为数不多。
现在这个词已经不仅局限于梨园界,凡称某人多才多艺都可用“昆乱不挡”了。这种词语变迁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就拿“下海”来说,本来也是梨园行话,称票友正式作优伶为“下海”。今天已经成为经商的同义语了。从一个行业术语成为全民的常用词汇后,人们经常就忘了它本来的出处和来源。人们虽然对其引申义常有使用,但对其本义却并不清楚。我们这里对于“昆乱不挡”略作阐释,或许强作解人,难免见笑于大方之家。在此郑重声明,若有出丑露怯之处,敬请高明不吝指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