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2023-06-24 22:31:38)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北京人吃糖葫芦起源于清代,大概是满人入关带来的吃法,遂成一时之俗。
        九月底即有卖糖葫芦的,真正的销售旺季在深冬。糖葫芦以山楂为主,并有红白海棠、黑枣、桔子瓣、山药豆、山药、柿饼等,物美价廉。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葡萄,山药豆、海棠果、山里红等物,蘸以冰糖,甜脆而凉。冬夜食之,颇能去煤炭之气。”
        北京卖糖葫芦的随处可见,城区不同,吆喝声各具特色。相声名段《卖布头》中就有学卖糖葫芦吆喝的段落。
        除普通糖葫芦外,庙会上还有卖大糖葫芦的,长一米多,上插着小旗,蘸着青红丝,看起来美观可口,又很喜庆,卖家吆喝着:“大糖葫芦,果子多哟糖又厚,带福还家啊!”。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苏造肉原是清宫廷中的一道菜肴,选用红白相间的五花肉,切成方子,做法与红焖肉略同,不同之处是多用酒,香料重,软烂汤多。后来传入民间,加入用面粉烙成的火烧同煮,便成为大众化的风味小吃了。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苏造肉”的咏诗一首:“苏造肥鲜饱志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衫。”并注曰:“苏造肉者,以长条肥肉,酱汁炖之极烂,其味极厚,并将火烧同煮锅中,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
        出售“苏造肉”的小贩清晨在东华门外设摊,专为进入升平署的官员做早点。民国之后,什刹海一带的饭馆和东安市场的景泉居出售“苏造肉”最有名气。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卖卤煮火烧的从肉市趸来猪下水等收拾干净,用过煮烂,放上葱姜大料等提味,快熟的时候放上炸豆腐、火烧。出售时卖主用筷子从锅中夹出猪大肠等,每样少许切成小片,再将火烧切成六瓣,放在碗内,舀上汤,浇上佐料。做得好的卤煮火烧:汤肥而不腻,猪小肠等烂而不糟,火烧也煮得透。
        卤煮火烧味美价廉,深受食客喜爱。卖卤煮火烧的,挑担、摆摊的都有。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爆肚是北京的名小吃,小摊上卖的多是“水爆肚”,从事这个行业的有回民也有汉民。吆喝声为“爆肚儿,开锅!”叫卖爆肚者备各种肚叶,如肚板、肚仁、肚领、百叶、食芯等,担开水锅,临时现爆,故曰“开锅”。
        卖爆肚的时候,因顾客选择部位的不同,价格也会有所不同。爆肚的时候,在小铁锅内放一点水,掌握好火候,看羊肚在开锅里“挺身”,立刻用笊篱捞出,因水爆肚的部位不同,全凭火候掌握老嫩。且不可将各部位混合爆,否则该嫩的老了,该老的嫩了,无法食用。
        吃爆肚时需要加上酱油、醋、葱花、香菜、芝麻酱、辣椒油等调配好的佐料。
        过去东安市场的“爆肚王”、门框胡同的“爆肚杨”、天桥的“爆肚石”,以及东四牌楼靠近“恒和庆”大酒缸的“爆肚芮”,都是享有盛名的。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秋凉以后,羊肉肥美,回民商贩设摊卖铛爆肉。老北京“前门外门框胡同,东四牌楼和东安市场等处,都有两三家铛爆肉的。”
        爆肉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羊肉或牛肉切成薄片,大葱切段,香菜切末,和肉一起爆。以香油、酱油、蒜片等为调料,肉肥葱嫩,香味老远就可以闻得。同时卖铛爆肉的,为了招徕顾客,用卖肉的铁铲当当地敲着铛,因此叫“卖铛肉”,而且爱把羊后腿或羊前腿挂起来,羊肉旁边有一摞大葱。
        清代兰陵忧患生在《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曾提到:“小品绝佳炮羊肉,名家大半近花巢。日斜可惜门犹闭,专备游人作夜消。”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老北京的平民小饭馆俗称“切面铺”,供应打卤面、炸酱面、烂肉面、炒饼、烩饼等面食,论斤售卖。切面铺中高级者兼营炒菜,称为“二荤铺”。二荤所指,有作猪肉、羊肉解,也有肉与下水(内脏)的说法。总之炒菜皆为简单廉价之选,主要有炒肉片、软溜肉片、焦溜肉片、炒肉丝、炒佛手疙瘩、摊黄菜(炒鸡蛋)、肉丝炒菠菜、肉丝炒芹菜等。顾客自备材料,店家也代为加工,称“炒来菜”。二荤铺滋味出众者如煤市街百景楼的软炸腰花、烩肝肠,西长安街龙海轩的软炸肝尖、扒肘条。内城旗人耻于光顾一般切面铺,而小康旗人领饷后多自二荤铺端菜。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旧时京城午后便有“肥卤鸡”的叫卖声。卤鸡即以整鸡入盐水,加花椒、桂皮、八角、茴香子、丁香花蕾及少许酱油煮制而成。小贩臂挎圆笼,走街串巷,经常往来茶馆、酒肆、浴池、妓院、大烟馆等处。圆笼为多层食盒,每层可放卤鸡三四只,笼盖顶部镶有玻璃,展示货色。
        卖卤鸡的人多备有抽签竹筒,交钱抽签,中者白拿一只或半只鸡,不中则钱归小贩。久而久之,卖卤鸡成为一种变相赌博,不乏倾囊相投者。规矩人家多不买卤鸡,以避涉赌之嫌。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回族谚语有“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酱牛肉是传统的清真美食,老北京月盛斋、复顺斋的酱牛肉最为著名。马家的月盛斋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复顺斋则是清康熙年间创办的刘家老铺。他们皆有制作密技,用料讲究,都以有百年以上的老汤相标榜。京城人以品尝这些老字号的美食为乐事。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老北京管卖猪头肉的叫卖熏鱼的,因卖猪头肉的也卖熏鱼儿。
        卖熏鱼的,背着椭圆形的木柜,木柜上反搭案板。系着围裙,穿着干净利落。柜内放着猪的脸子、耳朵、脑、口条、心肝、肚肺、大肠等,多是煮熟后又熏制的。还有熏鱼(黄花鱼、藤萝鱼、黄钻鱼)、熏小鸡、熏鸡肠、熏鸡子、熏排骨(又名雁翅)等。并且带有“片火烧”(高白面干烙),可夹肉食用,撒咸菜丁,别有一番滋味。
        他们走街串巷,吆喝着:“熏鱼儿、炸面筋嘞哟!”,遇有买主便以木柜盖板的背面为案板,用刀将肉切成薄片出售。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当年卖羊头肉的头上裹着白布或毛巾,胳膊上挎着一个鸭蛋形的木提盒,有的身后背一个扁木箱。这些小商贩吆喝的是羊头肉,实际以卖羊蹄、羊腱子等羊杂碎为主。他们大多数人都有固定的活动范围,老主顾们一听到他们的吆喝声“羊——头肉”,就会开了街(院)门,把他们让到院里或屋里,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切多少。羊头肉讲究“刀工”,刀工好的都可以将肉切得像纸一样薄。切好后,洒上研磨得极细的花椒盐,这细盐装在竹筒或牛角制的小筒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门外廊房有一位姓马的师傅,以卖羊头肉出名,人称“羊头马”。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
        北京的传统小吃灌肠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用淀粉加红曲水灌入猪肥肠;一种是用淀粉加红曲捏成棒槌形长条。
        卖灌肠的挑子,一头的大圆笼上有铛,下面是火炉;一头的大圆笼内放灌肠、碟子、竹签、蒜汁等。小贩把灌肠切成薄片,在铛上用油煎,一边煎一边用铲子挤压,依主顾的口味,可嫩可焦。而其吆喝声则为:“焦啊,灌肠!”
        老北京的灌肠铺以后门桥头路东清光绪年间开业的“福兴居”最为著名,人称“灌肠普”。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清末民初北京饮食行业有庄、馆之分。饭庄占地宽绰,建筑气派,装潢雅致,附设戏楼,顾客多为讲究排场的官宦人家。饭馆环境各异,突出菜色滋味,是中下层人士品尝味道的去处。最著名的八家饭庄合称“八大堂”。饭馆则有“八大楼”,皆为山东人经营的鲁菜馆,民国时后起者有“八大春”。小饭馆颇具特色的号称“八大居”,饭庄有冷庄子、热庄子之分。冷庄子平日不卖散座,灶上不起火,无固定厨师。达官显贵遇有婚嫁、寿典、满月、拜师、吊丧等大事,在冷庄子预定酒席。热庄子承揽酒宴,也招待散座,并备办外送菜肴。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卖水果的分为摆摊售卖与走街串巷售卖的。小贩把趸来的水果挑选一番,将颜色鲜亮、又好又大的摆在最上头,用来吸引顾客。
        旧时售卖的水果种类颇多,有苹果、鸭梨、京白梨、葡萄、蜜桃、枣等等,吆喝多为所卖水果的名字:“大苹果”、“大蜜桃”、“甜葡萄”等。随着时令的不同,售卖的水果也不同。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樱桃是一种时令果品,五月初端午节前上市,一般与桑葚同卖。旧时有以樱桃、桑葚为端午节祭祀供品的习俗,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其供佛祀先者,仍以粽子及樱桃、桑椹为正供。”届时官员们还会以粽子、樱桃、桑葚等物互相馈赠。故五月初,叫卖声不断“供佛的来——桑葚儿来大樱桃”。卖时,不论斤称,而是用大杨树叶托着。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七月下旬枣实垂红,葡萄缀紫,这时市面上的水果小贩往往挑担将葡萄和枣同卖,吆喝着:“约甜葡萄来,郎家园的脆枣儿咧!”其声苍凉,《燕京岁时记》描述为“音韵凄凉,抑郁多愁者不禁有岁时之感”。
        翁偶虹《北京话旧》有记载:“七月的葡萄、脆枣,如四月的樱桃、桑葚儿,货卖当时。当年葡萄有白马牙、玫瑰香、祖领孙、老虎眼等品种,叫卖者以‘甜’概之,枣有嘎嘎枣、鹰不落、樱桃红等品种,叫卖者以‘脆’概之。”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山楂又叫山里红。卖山楂串的小贩从果子市趸来山楂,用线穿成串挂在胳膊上,到庙会等一些热闹场合卖,其吆喝声为:“还有一挂大山里红啊!”老北京有谚语“买山楂串的说睡话,就这一挂了。”他们往往把一挂最大最好的山楂串拿在手里让买主看, 等双方讲好价钱挑选时,眨眼之间,便将那一挂好的山楂串与胳膊上的其他山楂串混在一起。买主挑了半天,只好随便买一挂走人。逛庙会的主妇,多喜欢给孩子买一挂山楂串,斜背在小孩身上,小孩甭提多高兴了。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过去每到夏季,都有小贩卖卖莲蓬与菱角。莲蓬论个卖,也有论把卖的,每把十个。菱角用特制的剪菱角的剪子,剪去两角,然后用鲜荷叶包好。
        老北京什刹海的荷花市场,每年夏季开办市场时,均有小贩卖卖莲蓬和菱角,或摆摊或串卖于各个茶座。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8)
        白果即银杏果,卖白果的将其炒熟或制成蜜饯下街售卖。但白果有小毒,实不宜多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