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菊花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武侠影片《女侠李飞飞》
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戏剧界涌现出一批既唱京戏又拍电影的两栖名伶,如:粉菊花、袁美云、徐琴芳、童月娟、金素琴、毛剑佩、言慧珠、王熙春、童芷苓、顾兰君等。就舞台艺术与社会影响而论,有6位坤伶出类拔萃,堪称佼佼者。
一、武功教主粉菊花
粉菊花(1900—1994)是南派京剧第一代的著名坤伶,是著名文武老生孙柏龄的师妹。原姓孙,粉菊花是艺名,出身梆子,主攻京剧武旦,功夫十分了得。她的“出手”、“鼎功”、“跷功”,堪称三绝,由此博得“江南第一武旦”的美誉。又因色艺双全,粉菊花当年在南派京剧舞台上摘取
“海上十大坤伶”之首的桂冠。
1912年,天仙合记茶园开张之际,粉菊花曾与露兰春、林黛玉、小桃红等著名坤伶同台献艺。1913年,《申报》刊登大幅演出广告,“粉菊花”三个大字见诸醒目位置,并有详细报导。《申报》一位专栏作者对时年仅13岁的粉菊花有如下描述:“粉菊花在台下观之,不过中人姿首,似无足取。及化妆出台,顿然明眸善睐,旖旎婀娜,大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艳丽。跷工非常干净稳练,跌扑尤其活泼可观,故演梆子甩打戏,最为出色当行。现在坤伶中之求工武旦兼花旦之人材,寥若晨星,不过粉菊花一人而已。”这段话反映了粉菊花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粉菊花能接受创新改革,积极参加京剧改良新戏《强国镜》的演出。1918年9月,大世界演出京剧的新大剧场改名为“乾坤大剧场”,聘请小杨月楼、小俞菊笙、郑法祥、粉菊花、鲜灵芝、马金凤等名伶,首批参加开台演出。剧场天天座无虚席,深受欢迎。
上世纪30年代中期起,粉菊花与周信芳、赵如泉、林树森、金少山、唐韵笙等梨园名家同台演出。武旦按梨园行规,大都是演出开锣戏。粉菊花常演的剧目有《泗州城》、《红梅阁》、《阴阳河》、《盗仙草》、《辛安驿》、《蟠桃会》、《溪皇庄》、《翠屏山》、《巴骆和》、《盗魂铃》等。尤其是她《阴阳河》的跷功,令人拍案称绝,外国人赞美为“东方芭蕾”之艺术经典。那时,粉菊花和周信芳的合作时期较长,常在皇后、更新舞台、天蟾舞台等戏院轮流循环演出。天蟾舞台的大门上方竖立的巨幅名伶霓虹灯广告牌上,粉菊花的艺名紧靠着梅兰芳大师的右边,显示了她的声望和地位不菲。
1925年,粉菊花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武侠影片《女侠李飞飞》,成为我国影坛第一位功夫片的女影星。她接着主演了电影《牛郎织女鹊桥会》、《莲女公主》、《七擒孟获》等片,上世纪50年代,粉菊花在×港拍了《小凤仙》、《孽海情天》、《天堂美女》、《雪里红》、《大战泗州城》等影片,还参与了电影制作、武打设计、技艺指导等具体工作。
抗Z胜利后,粉菊花移居港,开办了“春秋戏剧学校”,培养了大批武功明星。拜在她门下求艺的学生达百人之多,包括林正英、陈宝珠、萧芳芳、罗家英、尊龙等。这位武林中的“大姐大”,对港电影作出了极大贡献,被恭尊为“武功教主”。
上世纪60年代后,粉菊花集中精力办学授徒,渐渐离开电影。她的徒子徒孙均崭露头角,异军突起,如于占元的胖徒洪金宝成立的洪家班遐迩闻名。以前在粉家班的林正英、钱月笙、钟发、孟海等骨干,皆收编于洪金宝麾下。
粉菊花晚年,接受儿子孙震明的请求,回广州定居。孙震明乃广州京剧团文武老生。粉菊花子孙满堂,晚年幸福美满。弟子们常从港专程登门探望,以示敬重爱戴。这位名声远扬的武功教
主,1994年仙逝于广州,享年94岁。
徐琴芳
二、侠骨芳心徐琴芳
徐琴芳(1907—1985),江苏武进县人,从小受家庭熏陶,酷爱文艺戏剧。1924年,她随父亲徐涵生到上海,同年考入上海中华电影学校,与著名影后胡蝶成为同窗。在我国的第一批有声影片时期,徐琴芳主演了《虞美人》、《歌场春色》、《妇道》、《健美之路》等电影。1930年,友联影片公司拍摄的《荒江女侠》轰动全国,徐琴芳把女主角方玉琴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为最负盛名的武侠女明星之一,红遍大江南北。
徐琴芳热爱祖国,正气凛然。“五卅惨案”发生一小时,徐琴芳、陈铿然夫妇就携摄影师赴往南京路现场,拍下了武装警捕正在冲洗血迹的一组镜头。她将袖珍摄影机隐藏于裙内,躲过巡捕搜查,终于拍成了珍贵的历史纪录片《五卅沪潮》。抗M援C时,徐琴芳热情参加上海文艺界发起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活动,与周信芳、盖叫天、李玉茹、言慧珠、白玉艳同台献艺。
抗Z时期,她和家人流亡到广西桂林,为了维持生计,徐琴芳登台演唱京剧,擅长谭派老生,扮相俊秀洒脱,双眸炯炯有神,唱腔韵味醇厚、悦耳清新,颇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徐琴芳加入了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与著名京剧演员华香琳、高盛麟组团联袂演出,又与程砚秋大师合作过《四郎探母》,在江浙沪及云南等地很有声望。1954年,徐琴芳加盟上海大众京剧团,笔者曾在虹口国光大戏院观赏过她的《捉放曹》,深得谭派三昧,是位优秀的菊坛坤生。
上海早期有许多著名电影明星都是京剧票友,如:宣景琳、阮玲玉、胡蝶、徐琴芳、袁美云、顾兰君、赵丹、李丽华、舒适、石挥、程之等等。然而,同行一致公认,登台次数最多的是徐琴芳,她具专业水准,资格最老,直到晚年还参加街道组织的京剧文艺活动。徐琴芳1985年在上海谢世,享年78岁。
童月娟
三、菊坛影后童月娟
童月娟(1914—2003)原名万秀英,浙江杭州人,16岁师从童俊卿(女叫天)学习京戏,艺名童月娟。1930年,父亲万寄麓携女儿赴江西南昌演出,首次登台一炮打响,后与著名京剧老生王虎辰在浙江宁波等地巡回演出。1935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摄制王虎辰、童月娟主演的有声黑白影片《霸王别姬》。1938年,由吴永刚编导,黄绍芬摄影,袁美云、顾兰君、陈燕燕、童月娟主演的电影《四潘金莲》上演。童月娟忙于舞台与摄影棚之间,既唱京剧,又拍电影,成为响当当的红伶大明星。
1935年,童月娟与张善琨结婚后,逐渐离开舞台,转而从事电影拍片工作,主演了《红羊豪侠传》,还协助张善琨制作了许多电影。抗Z胜利后,童月娟夫妇前往港继续发展。2002年,童月娟因突发心脏病在上海去世,一代影后终年89岁。
王熙春
四、王者风范王熙春
王熙春(1919—2006)是著名的秦淮歌女,在南京长大,乳名婉贞。父亲王景隆为南京天韵楼茶厅琴师,母亲王凤翔是著名花旦。王熙春自幼跟母亲学唱,天赋条件极佳,很早献艺于秦淮歌坛,当地人送“九花娘”雅号。
秦淮茶厅的歌女均系清唱,客人选唱一段京剧,由几个著名的歌女联唱,当时陈怡云、小彩舞(骆玉笙)、丁美玉、王玉蓉、李慧芳、华佩秋、王熙春、刘香女等均是佼佼者。其中以王熙春与王玉蓉尤为突出,
梨园素有“南北二王”之佳誉。
1936年,王熙春拜黄桂秋为老师,学习黄派经典代表作《春秋配》。1947年,百代唱片公司特邀王熙春主讲黄派唱腔艺术特色。后经田汉、高百岁的推荐,王熙春进入周信芳的移风社,演出《香妃恨》、《董小宛》、《春秋配》、《文素臣》等新编历史京剧,风靡上海,成为著名菊坛青衣红伶。
上海如合众、新华、国联、中联等电影制片公司慕名而来,王熙春片约不断。从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10年间王熙春约拍过20多部影片,且都是主角,从未当过配角,这在我国电影史上也是罕见的。
“文ge”前夕,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京剧戏曲艺术片《尤三姐》,王熙春与童芷苓分饰尤二姐与尤三姐,为双主角,这是王熙春的最后一部影片。“文ge”结束后,王熙春从安徽合肥
京剧团退休,在上海安享晚年,2006年在沪逝世,享年87岁。
言慧珠
五、绝代风华言慧珠
言慧珠(1919—1966),蒙族旗人,祖籍北京,1935年初次登台上演《扈家庄》即一举成名。1943年,言慧珠拜梅兰芳为师,善演《太真外传》、《天女散花》、《霸王别姬》、《凤还巢》、《西施》、《洛神》、《木兰从军》以及昆剧《游园惊梦》、《墙头马上》等等。
言慧珠一生共拍过4部电影故事片与3部戏曲片。1943年,言慧珠和舒适主演电影《逃婚》。1948和1949年,言慧珠和乔奇主演《同心结》与《影迷传》。1950年,言慧珠和林默予联合主演电影《红楼二尤》。戏曲影片方面,最早一部是1940年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的《三娘教子》,由言菊朋、言慧珠、言少朋一家主演,可算是“言家班”的招牌戏。另两部是196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由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主演的《游园惊梦》;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由俞振飞、言慧珠、华传浩主演昆剧《墙头马上》。
纵观言慧珠的艺术人生,绝代风华,却又崎岖坎坷,1966年自尽于上海家中,年仅47岁。
童芷苓
六、坤伶皇座童芷苓
童芷苓(1922—1995)生于天津,祖父童泗泉和父亲童汉侠都热爱皮黄。童芷苓从小喜欢京戏,是天生的演员料子。童芷苓与言慧珠、李玉茹并称上海滩三大名坤伶,童芷苓和言慧珠还都是涉足电影与话剧的三栖明星,其中,童芷苓活跃于舞台的时期最长,影响也最大。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在《赵一曼》、《武则天》、《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金玉奴》、《尤三姐》等剧中多有改革创新。
1947年,上海文华影片公司拍摄的由张伐、童芷苓、石挥、周旋主演的《夜店》红极一时。1948年,北京中电公司的《粉墨筝琶》由童芷苓与魏鹤龄联合主演。1949年,童芷苓和乔奇合作主演电影《女大亨》。1963年,童芷苓出演京剧彩色戏曲片《尤三姐》,1979年出演上影厂拍摄的《傲蕾·一兰》。这些影片中所展现出的艺术才华,使童芷苓无愧于坤伶皇座之雅誉。1995年7月,童芷苓在纽约病殁,时年73岁。
当年上海滩的电影大腕和梨园名伶,个个才华横溢,光闪艳丽。如今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不过,在文化艺术的历史记载中,她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这耀眼闪烁的亮点,无疑永远是上海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