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朝南戏中的蔡伯喈
大约在北宋末南宋初年(12世纪前期),在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产生了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南戏(也叫戏文),因为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南戏在形成之初也叫“永嘉杂剧”、“温州杂剧”。
明人曾对南戏的形成作过简单的考察。徐渭(1521—1593)在《南词叙录》中认为:“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
据近代研究者的整理,宋元南戏存目二百三十多种,其中有传本的十九种,这些戏文大都出自下层文人和艺人组成的书会才人之手。南戏的故事内容大多是平民化的,很少英雄豪气,常见的主题是对于“负心书生”的批判。
从《南词叙录》中我们可知当时舞台上的翘楚当推相同题材的《赵贞女》和《王魁负桂英》。《赵贞女》写蔡伯喈应试及第之后不事高堂,背亲弃妇,还将上京寻夫的赵真女用马踹死,做下不耻之事,但最终为天地所不容。人们用十个字加以概括:“雷劈蔡伯喈,马踏赵五娘”。
蔡伯喈确有其人,他就是我围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蔡邕。那么,真实的蔡伯喈真是这样的吗?
二、真实的蔡伯喈
东汉蔡邕,字伯喈,陈留人,蔡文姬之父。蔡邕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汉献帝时曾官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蔡邕天性极为孝顺,他的母亲生病三年期间,蔡邕除非寒暑换季,不曾解过衣带,没有睡过—个好觉。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墓旁筑庐守孝,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桓帝时,朝中由徐璜等宦官专权,徐璜知道蔡邕善于鼓琴,遂奏请天子强征蔡邕入京,他不得已,在行至偃师时称疾而去。蔡邕还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史学家范文澜称“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蔡邕同时也是曹操挚友和老师,正所谓“名满京城”。也正因为曹操感念少年时代蔡邕对他的教导,并仰慕蔡文姬的文采,故用黄金千两和白壁一双,将远嫁的蔡文姬从南匈奴赎了回来,这就是著名的“文姬归汉”。
昭宁元年(公元189年),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取得“招贤纳士”的美名,刻意笼络蔡邕,逼其出来为官。起初蔡邕称疾不就,董卓大怒,威胁他满门抄斩,于是蔡邕赶忙坐牛车前往洛阳报到。董卓很重用他,将他连升三级,拜为左中郎将,后来还封他为高阳乡候。公元192年,董卓为王允所杀。据《后汉书》记载,有一次蔡邕与王允在一起,无意中流露出同情董卓的言论,“言而叹之,有动于色”,结果被王允下狱治罪。他在被害前曾经求过王允:“黥首刖足,继成汉史”,许多人也都惋惜蔡邕的才学,劝王允赦免他,但都未成功,最终屈死于狱中,享年61岁。由此可知,舞台上的蔡邕与现实中的大文学家是截然不同的。况且科举制兴起于隋朝,在汉朝不存在上京赶考之事。其实,剧作家只是借用历史人物在民众中的影响,以吸引观众的兴趣,在具体的情节上,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加以虚构与丰富的。
三、《琵琶记》中蔡伯喈的新形象
尽管大家了解舞台上下的蔡伯喈有着天壤之别,但在元朝末年,仍然有人要为这个在舞台上背负了二百年骂名的主人公翻案,这就是“南戏之祖”《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尽管《琵琶记》延续了《赵贞女》的故事情节。但高明的高明之处就是要用这个故事写出—个不同以往的蔡伯喈。
高明,字则诚,浙江人。晚年一直住在宁波,终日“以词曲自娱”。大约在1356年完成了四十二出的《琵琶记》。它是南戏发展的顶峰,是明清两代传奇的开启点,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座
里程碑。
话说汉代陈留书生蔡伯啃二十三岁时娶妻赵五娘,新婚燕尔,适逢朝廷开科取士,蔡伯喈是个孝子,以父母年高不便远出而不想去应试,但其父蔡公不允,他只好告别家人上京应试,连中三元。中状元后,他并不愿做官,请求回家养亲,但皇帝不许。当朝牛丞相强行招其为婿,蔡伯喈以家中父母年事已高,自己需要回家照顾以尽孝道为由辞婚,遭牛丞相的拒绝,无奈只得入赘相府滞留京城。入赘相府后,他仍心系故乡,托路人捎信家中,书信却不慎丢失。
蔡伯喈离家后,其妻赵五娘恪守妇道,侍奉公婆,不料当地连年旱灾,原本生活比较安定的蔡家沦落到了饥寒交迫的境地,五娘她把仅有的粮食留给公婆,自己背着公婆吃糠充饥,还受到婆婆的怀疑,真相大白后,婆婆非常感动,坚持大家一起吃糠,结果不料婆婆当场被粮噎死,蔡公受到打击也相继而去。
赵五娘在料理完公婆的后事后,又亲手描绘了公婆的遗容,身背着琵琶以弹唱乞食,进京寻夫。五娘历尽万般辛苦终至京城,夫妻得以团圆。当蔡伯啃得知家中种种变故,即刻上书要求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孝。牛丞相得知后,允蔡伯喈携同五娘与牛小姐同归故里,守孝三年。皇帝也下诏,于是孝子贤妻共获旌表。全剧在蔡伯喈的无限悔恨中结束。
此剧中的蔡伯喈与《赵贞女》中的蔡伯喈已有本质上的区别了。从过去的“谴责负心书生”变成了“颂扬贤孝”。虽然保留了蔡伯喈入赘的“婚变”内容,却改掉了原来的书生负心情节,从而变成了“婚变”而不“负心”的新作品。蔡伯喈的一切所作所为皆出于无奈,即从过去的“三不孝”:
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变成了“三不从”:
当初他不肯远离父母去京城应试,但他父亲蔡公不从,蔡公希望他能够考试及第,光宗耀祖;中了状元之后要辞官而皇帝不从;他要辞婚而牛丞相又不从,是“三不从”一步一步把他逼上了背亲弃妇的道路,“只为君亲三不从,致令骨肉两西东”,旧瓶很成功地装了新酒。高明改写的这部作品,起码达到了一个目的:成功地为戏剧中的蔡伯喈平反。
《琵琶记》的戏剧结构是分两条线交叉进行。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求取功名后的富贵生活,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乡的灾荒中苦心维持的艰难,在舞台上形成了哀与乐、悲与喜、贫与贵的鲜明反差,感人至深。《琵琶记》元末产生后就被广为流传,明清出现了许多《琵琶记》的版本,目前有全本留存的就有三十二种。在明代便有许多人认为“杂剧以王实甫之《西厢记》,戏文(南戏)以高则诚之《琵琶记》为绝唱”。
《琵琶记》对后世明代传奇影响巨大,成为各个剧种的保留剧目。清代出现了地方戏繁盛的局面。而《琵琶记》仍然是各种地方戏剧常演常新的传统剧目。
从近代地方戏中《琵琶记》的演出与流传来看,有折子戏与全本两种形式。在昆曲中,《琵琶
记》是最常演的剧目之一。其它全本演出的还有湘剧高腔、梨园戏、秦腔、京剧等剧种,其中流传最广的且有文本流传的是湘剧高腔《琵琶记》与京剧《赵五娘》。在湖北的汉剧中则有《描容》、《五娘吃糠》两出戏。
几百年来蔡伯喈在戏曲舞台上的际遇,若九泉有知,他不知是应该高兴还是生气,这也映证了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所言: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历史,自有后人评说。
(参考文献: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