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看了《天津日报》一则新闻:《“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获盛赞》,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新创立栏目“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
7日开播,全国电视观众通过电视,欣赏到当代艺术家精美的艺术呈现,并为“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这一继“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后的又一项文化工程叫好。文中援引了几位专家学者的评论,自然都是赞不绝口了。
在中国,只要是官方或某些大人物弄出来的东西,历来不乏帮闲文人歌功颂德的,这且不说。但是,官方的举动和民间百姓的看法并不都合拍,所以,要说全国电视观众都为“像音像”叫好,我看未必。至少我就不喜欢,网上也已颇有微词。
“像音像”甫一问世,我琢磨了半天也弄不懂这是个什么玩意儿。后来网上搜索了一下,原来所谓“像音像”,就是“当今的中青年优秀演员先录像,再配音,最后再配像(合成)”。我靠!这不就是作假吗?
那么,搞“像音像”的初衷是什么呢?据说,这样演员不用紧张,使演员保留的音像为他的最佳表演状态,不因现场演出中的某些瑕疵而留下遗憾。
想法不错,但比较幼稚,甚至荒唐。
艺术不可能不留下遗憾。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就曾经说过: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你看,在摄影棚拍的并经过后期制作的电影尚且如此,何况在舞台上、在观众面前演出的京剧乎?即便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留下的音像,恐怕也有瑕疵,也不可能绝对完美,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经典而传世。同样地,当今的优秀演员如果在实际演出中有些许瑕疵,完全可以理解。再说,演员在录制“像音像”的时候就能没有一点瑕疵,不留一点遗憾吗?实际上,演员能在演出中尽最大努力体现出自己的艺术水平,观众就认可。对有追求的演员来说,瑕疵只会激励他更加努力地去攀登艺术高峰。艺无止境,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是也。
任何事都难以做到绝对完美,有缺憾的美也是美。“天然去雕饰”才是真正的、真实的美。有专家居然说“像音像”“令后人精准地看到优秀的戏曲艺术真正的模样”。此话大谬!“像音像”的问题就在于不真实,“戏曲艺术真正的模样”在舞台上!
我希望看到的是,演员在演出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舞台经验,不断提高对舞台表演的驾驭能力,在舞台上尽可能地把最佳状态呈现给观众,而不是台下拼凑什么“像音像”去愚弄后人。艺术要的是“原汁原味”,不需要“转基因”。
话说回来,演员们哪里有能力搞这样的大“工程”,无非是决策者在搞了“音配像”之后,意犹未尽,突发奇想罢了。只是,这样一件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事,真的是“功德无量”吗?或许,让青年演员学习借鉴还有些作用(但是,学戏主要靠面授,即口传心授),如果是作为“舞台演出”音像播出,恐怕很多观众会嗤之以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