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与梅兰芳合作的《游龙戏凤》
最具戏剧性的是坤生孟小冬与乾旦梅兰芳合作的《游龙戏凤》,这是他们初次会面合作的戏,也成就了他们的一段奇缘。后由于种种原因,二人分道扬镳,梅孟之《游龙戏凤》就此搁浅。
《申报》载民国期间所演“游龙戏凤”信息2000余条,记录伶人、票友等相关演出情况。早期有恩晓峰、张文奎、张少泉、张文艳、陆菊芬、翁梅倩、周信芳、冯子和、王灵珠、芙蓉草,中期有张桂芬、赵君玉、王芸芳,晚期中华戏校的毕业生,如“四块玉”中的李玉茹、李玉芝、白玉薇,在前辈周信芳、杨宝森、谭富英等人的带领下演出《戏凤》,“四小名旦”中的毛世来、李世芳、张君秋相继出演,民国三十六年12月至三十七年4月(1947-1948),马连良携张君秋联袂演出,申报载“最合理想名贵杰作《游龙戏凤》”。
马连良、张君秋《游龙戏凤》
(三)马连良、张君秋之《游龙戏凤》
新中国成立后次年,马连良和张君秋拍摄了京剧《游龙戏凤》电影,成为了《戏凤》最早的舞台音像资料。
马连良与张君秋的京剧《游龙戏凤》,拍摄于1950年。中×人×共×国成立后,国泰民安,在大好形势下,作为为数不多的戏曲电影,《戏凤》能被列入其中,尤显珍贵难得。这是演员的魅力,马连良是前四大须生之一,张君秋亦是四小名旦中的佼佼者。
马、张之《游龙戏凤》以梅余版本为基础,结合各自流派风格,显得大方有致。张君秋工青衣,唱腔尤其动人,身段略逊,亦不妨碍整个人物基调。马连良高张君秋一辈,彼时已名声赫赫,表演潇洒飘逸,十分合正德之形。电影中不见正德与凤姐之卧房一场,正德追下即为结束。马、张之做派现为《游龙戏凤》常演几大派别之一。
从1962年起,至1975年结束,传统戏曲经历了一段政治敏感期,“文ge”期间除上演样板戏外,一切传统戏曲被禁演。直到江×授意,由文化部筹划为中×海录制一批传统戏曲,算作内部资料,
其中就有《梅龙镇》。
张学津、刘长瑜《游龙戏凤》
(四)李世济、刘长瑜、张学津之《梅龙镇》
《梅龙镇》何以出现在录制名单上?
时任央广戏曲组副组长孙以森说起当时的情况:“当时选定下来有些懵,主要这戏在文ge前中×台已经不播了(文ge前此戏已禁演),那时说来是调情戏,意义并不大。”事实上,毛××曾收录言菊朋唱片二张,其中一张是言菊朋和坤伶新艳秋的《戏凤》(百代唱片,1935年)。这戏就被定了下来。于是,1975年开始录音,由李世济配唱凤姐,张学津配唱正德;1976年由张学津、刘长瑜扮演正德和凤姐,完成录像。
此版本是继马张版后,第二个《游龙戏凤》的影像资料。可贵的是这次录像在传统戏曲还未解禁的情况下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批音像资料亦可说是恢复传统戏曲的前奏曲了。在当时严肃的政治氛围下,《戏凤》其戏谑轻松的格调亦可算是奇葩一支。
全国各地地方戏也纷演此剧,梆子、秦腔、汉剧毋庸置疑,还有湖北越调、湘剧、潮剧、粤剧等。皖南花鼓戏、汉剧在50年代出版剧目汇编,属内部资料。《湘剧剧目探微》中记录有1997年文忆萱整理本,由湖南省湘剧院排演。《潮剧剧目汇考》收录本子提纲二种:《正德君游江南》(30
年代本),《正德君游江南》(80年代本)。后者为连台本戏,分4集。编者云:
前者中“正德宿店”一折,1949年经过谢吟整理成折子戏《游龙戏凤》,由老三正顺香班演出。此本系3O年代演出本。
30年代初,老宝如班、老玉梨春、中一枝香等班演出。
潮剧此二本参照了清何梦梅《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和清洪琮《前明正德白牡丹传》。
秦腔演此剧称为《卖酒》。笔者找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杨金凤与刘亘天1985年合作演出录像,本子乍看和京剧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皇帝献宝时,凤姐不领情,把皇帝当作无耻流氓,一把笤帚把他哄了出去。李凤姐的贞节得以传扬,倒是削弱了男女之间互递情意的那份意味,果真如此,前面一切铺垫似是多余。然名旦杨金凤的表演细致入微,与老生刘亘天配合十分默契,使观者完全置身于演员的表演气场中。
昆曲虽有武宗微服出宫的相关剧目,讲的是正德和妓女刘倩倩的故事。自是另一回事情。唯清
人唐英所作之《梅龙镇》与《戏凤》是一事,惜不见相关演出资料,实为可惜。现昆曲舞台上,《玉搔头》亦失传。
以上所列只是《游龙戏凤》舞台演出的冰山一角,不过笔者认为,从民国初梅、余改革、解放后马、张音像以及文ge传统戏曲前奏曲的奏响,这些关键点都使得《戏凤》在后世戏曲人的心中留下了重要印象,如今不仅为剧团资深演员常演剧目,也成为了各戏曲院校保留教学剧目。现仍以京剧演出为最多,分不同流派。旦角以梅派居多,梅兰芳所创角已深入人心;荀(慧生)派、张(君秋)
派亦为此戏之大派,尤以荀派传人童芷苓为代表,将凤姐塑造得惟妙惟肖。老生多以谭(鑫培)派、余(叔岩)派、言(菊朋)派、马(连良)派、杨(宝森)派为主。杨宝森在1956年,与赵慧秋《游龙戏凤》的舞台实况录音后被制作成京剧音配像。他们的录音对后人影响十分大,亦被看作是珍贵的戏曲教学资料。
《游龙戏凤》各家演来有各家风范,戏词和唱腔个别地方略有差异,然万变不离其宗。学员们学习演出或参赛另有一番景象,受到时间或其它因素的限制,不得不对剧本进行取舍,最常见的是按马、张版,演到正德追下结束,这算是有依有据。有些对本子进行大刀阔斧裁剪,一味求快,不讲其情其理。纵观戏曲教学领域,如此情况屡见不鲜。这应也是戏曲演出剧目急剧下降的原因之一,所幸《戏凤》只二人,目前我们还能在舞台上看见完整的演出。
《游龙戏凤》来源于民间,茁壮于民间,经数辈伶人演艺之积累,此剧成为了戏曲经典折子保留剧目。剧作者虽不闻其名,他若晓得《戏凤》流传至今,应甚感欣慰罢。
参考文献: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