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从网上搜集到早年豫剧名角李佩兰演唱的《三回头》唱段,让我想起来五六十年前这出戏,也想起来名角李佩兰。早在1952年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在武汉举行,河南省代表演出团82人参加。演出豫剧
《柜中缘》、《三回头》、《洛阳桥》、《投衙》、《别府骂相》、《三拂袖》;曲剧有《白蛇传》、《贫郎恨》。其中开封和平戏院名角李志贞主演的《三回头》曾获优秀节目奖,她本人获奖状。
《三回头》这出小戏,是那个年代豫剧经常的演出剧目,可以作证明的除了最近网友夜深沉上传的李佩兰演唱的《三回头》唱段外,还有下面这张唱片(仔细看《三回头》三个字尚可看的清楚,是谁演唱就看不清楚了),和河北豫剧团演出《三回头》的节目单(注意剧中许升的扮演者乃是女小生李春芳,她是李志贞的胞妹)。
豫剧《三回头》唱片
http://pic6.997788.com/pic_search/00/12/23/21/se12232100.jpg
河北豫剧团演出 《三回头》 、《唐知县審诰命》.节目单
http://shopimg.kongfz.com/20110723/2385565/20220QYfEEv_b.jpg
说起这出戏,我们不能忘记樊粹庭先生,是他早年得知陕西易俗社从管理制度到剧本创作都名列全国前茅时,便亲赴西安观看演出,把《三回头》、《柜中缘》等几十个秦腔折子戏移植成豫剧演出,轰动了整个开封。《柜中缘》还继续活在舞台,而《三回头》却消失了。
豫剧中以“三”打头的戏很多,例如《三上轿》、《三上关》、《三拂袖》等戏,望文生义,且都有三次上轿、三次上关、三次拂袖之意。《三回头》是不是有三次回头的意思?你猜对啦!有这个意思,但不像《三上轿》那么明显,能够分出“一上轿”、“二上轿”和“三上轿”来。我没有找到豫剧的移植本,却找到了秦腔《三回头》的剧本,附在后边,你阅读后自然就知道哪三次回头了。
这出小戏讲述了村妇吕蓉儿因劝其夫许升改邪归正,引起一场婚姻离合的故事。这出小戏是应时之作,完全配合解放初期改造“二流子”的宣传。所谓“二流子”就是吃喝嫖赌之徒,戏中的许升虽是小知识分子,但他是吃喝嫖赌俱全的“二流子”。最后有了悔改之意,夫妻和好如初。人物不多,用时也短,但寓意深刻,到现在也有教育意义,是出不可多得的小戏。我建议省内名角不妨也复排一下,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时候在开封看戏,可不只是陈素真、王秀兰、桑振君、阎立品、宋桂玲、关灵凤等大牌名旦的戏,开封是豫剧的中心,能领大戏、当主演的”好唱家“多的用不完,有的到外省发展,有的到县城去挣得一碗饭吃。李佩兰就是这种情况。先对她做个简介:
李佩兰,开封人,1930年出生,12岁拜豫剧教育家赵清和先生为师。演出代表作《五凤岭》《反西唐》《善宝庄》《桃花庵》《阴阳河》,问师豫剧皇后陈素真学了《小放牛》《三回头》,先后演出《义烈风》《女贞花》《克敌荣归》《三上轿》等戏,抗战结束与祥符调著名武生徐文德合作《凤仪亭》《翠屏山》《善宝庄》等戏,50年代初在王金玉先生指导下排演了《白蛇传》《游西湖》《宝莲灯》《孟姜女》。
1951年,与祥符调名须生李洪建组建杞县豫剧团,合作40余年。50年代又演出《草人媒》《百花公主》《碧玉簪》《钱塘县》等剧目。
这位开封学戏,扎根杞县的豫剧名角,早年经常到开封演出,我不能不知道她。当年戏迷议论她时,说她唱得好,但在舞台上有些”浪“,这”浪“毫无贬义之意,像民歌中“大姑娘美,大姑娘浪”那句唱词那样,这个“浪”字是对她的赞扬!翻看她的常演剧目,这可能与她擅演《小放牛》《凤仪亭》《翠屏山》《善宝庄》(即《曹庄杀妻》)等戏有关。因为在这些戏中,她所扮演的角色,有天真活泼的少女,有风流万种的貂蝉,有放荡不羁的潘巧云,也有恶媳妇焦氏,都需要舞台表演放荡一些,才能表现出人物张扬的性格。当然在《三回头》中她扮演的角色忠贞贤惠,与“浪”字无关。
李佩兰《三回头》“吕家女”祥符调
匹配唱词(参考):
吕家女在房中泪流梭,
悔不该将奴身许配给许郎。
论容貌奴相公并无丑样,
只可惜他不读书虚度时光。
自那年二公婆同把命丧,
他与那无赖子们一处同行。
(一句听不太清楚),
又吃酒又赌博赌注家箱。
自清晨出了门独自思想,
眼看着日过午不回家乡。
等他回我还要把好言劝上,
规劝他还过好(几字不清)。
将身儿打坐在庭堂以上,
奴相公他回来我独劝他一场。
秦腔传统折子戏
《三回头》
说
明
《三回头》是戏曲作家孙仁玉先生遗作之一。剧本通过吕蓉儿因劝其夫许升改邪归正,引起一场婚姻离合的民间故事,细致的塑造了一个忠贞智慧的乡村少妇,一个经劝回头的浪子,和一个先固执而后随和的老人等三个具有个性特色的人物形象。
全剧主题思想积极朴实,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更由于它的结构短小精悍,形式唱做兼备,生活气息浓厚,因此久为群众所喜爱,是秦腔折子戏中比较优秀的传统剧目之一。
此剧根据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保存本选编,在选编过程中,除了对低级庸俗的用词和不健康的词句作了删补,并对剧中个别唱段的韵辙,也借便作了一些顺通外,其它基本保持原作面貌,谨此说明。
(田
夫 选编)
人
物
吕蓉儿
小
旦
乡村少妇。
许
升
小
生
蓉儿之夫。
吕鸿儒
老
生
蓉儿之父。
吕宝童
幼
生
蓉儿之弟。
〔吕鸿儒引宝童上。
吕鸿儒 (唱慢板)
实可怜我女儿太得薄命,
配了个坏女婿名叫许升。
又吸烟又赌钱不务其正,
叫老夫思想起坐卧不宁。
(白)老夫吕鸿儒,江南人氏。小女蓉儿,嫁与许升为妻,家计倒也宽裕。自从他二老去世,这个奴才每日吸烟赌钱,不务正业,我女苦口相劝,他只执迷不悟,以老夫心中思想,不如叫女儿和他离婚,免得后来没有下场。是我观见今日天气晴和,不免带上小儿宝童,到他家中去看一回了。
(唱二六板)
恨许升小奴才行为浪荡,
我女儿常为他两泪汪汪。
败门风又恐怕家财尽丧,
倒不如离了婚另寻下场。 (下)
(吕蓉儿恓惶擦泪上)
吕蓉儿 (唱慢板)
吕家女在小房泪流两行,
悔当初将奴身许与许郎。
(转二六板)
论容貌他原来十分俊样,
论才学他也有满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