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便说说(21):结合豫剧《三拂袖》等戏说到陈素真的武戏也异彩纷呈

(2012-12-31 19:22:24)
标签:

陈素真

三拂袖

武戏

练功

图片

文化

分类: 随便说说

   豫剧六大名旦中,常香玉和陈素真都能演武打戏。常香玉13岁进开封后,成名不久就曾向京剧学习了并演出了《泗州城》。戏中武功很重,绝招很多,显示出她独有的武功功底,这在许多豫剧女演员中是极少见的。只是她1940年在洛阳害了一场大病,动了两次手术,抽掉两根肋骨,才不得再演武戏了。

     本文要结合陈素真的《三拂袖》、《涤耻血》、《柳绿云》等戏,说说她的武功基础也十分了得。文中不着重介绍这些戏的故事情节,而把重点放在陈素真在这些戏里表现出来的武功根底,及她如何学到这些技能的?众所周知,在她生活的那个年代,录像设备无法与今日相比,她年轻时在舞台上的摸爬滚翻武打动作根本无法记录下来。只能靠文字记载了。


     (一)陈素真与武打戏


http://img.ph.126.net/FzoX-4Ivx6FeHl_XXIC3vQ==/1580481994248259509.jpg


     陈素真从小在杞县跟义父陈玉亭、武生刘金亭的戏班子演出,啥戏都学,陈玉亭演《辕门斩子》,陈素真就演穆桂英,刘金亭演《反五关》,陈素真就演妲己。总而言之,凡是有旦角的戏,都让陈素真登台表演。陈玉亭、刘金亭两位大主演还有休息的时候,可陈素真这个小主演却一场也拉不下,因为这两位大主演的配角都是她,所以陈素真是场场必上的。就这样,大角、小角、帅旦、正旦、小旦、婆旦、泼辣旦、丫环旦,文的武的,陈素真就一齐来。主角配角她都演,造就了她的戏路极为宽广,在豫剧中的武戏也能拿下来。

     1935年樊粹庭先生为陈素真量体裁衣,专门为她写了七部戏,其中《三拂袖》、《涤耻血》和《柳绿云》是新戏,这些戏的戏报上都标有“文武带打”的文字宣传,都是需要有开打功夫的。这三出戏都是我小时候看过的戏,我解放前夕曾有幸看到了陈素真亲自出演的《三拂袖》。解放初期,我还看过陈的师妹李志贞主演的《柳绿云》和学生王敬先主演的《涤耻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说,我对这三出戏比较熟悉,今天就拿这三出戏谈谈我的印象。

     豫剧是以展示唱功为主的戏,演员中有些武功底子,在台上能摆弄几个架势的就很不错,能摸爬滚打的武功演员很少;唱得好,武把子也好的演员更少。虽然豫剧也有非常繁重的武功戏。而且豫剧各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武戏,自己的“把路”、“套数”和“绝活,但大都是男性演员,女性主演武戏的更不多,所以豫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武旦演员。陈素真虽然达不到武旦的水平,但她是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坤角演武戏的先河。

     请先看陈素真的几幅在武戏中的剧照。从扮相上看,多属于帅旦、刀马旦或武小生造型。这里选了她在《黄金婵》、《大破天门阵》、《三拂袖》、《柳绿云》、《涤耻血》等戏中的剧照,你看刀马旦英姿飒爽,扎上靠旗气度不凡;武小生风流倜傥,也流露出几分英武之气。人们说陈素真是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几幅显示她武戏的照片,也都张扬了古典戏曲之美!

 

1、陈素真《黄金婵》饰演 黄金婵

(一九五七年 摄于北京)http://www.kfsy.cn/data/attachment/forum/201110/25/232212tn1hm2p12trf4pzk.jpg


陈素真《黄金婵》剧照

http://img.ph.126.net/W3YKkKb0GVP76DbyBsQoow==/6597263280704606436.jpg

兰州素真剧团时期陈素真《黄金蝉》剧照

http://img.ph.126.net/xvgLeVEwYFU2rh-F9EnS6w==/6597553551773011973.jpg

 


2、陈素真《大破天门阵》剧照

http://bbs.jingju.com/data/attachment/forum/month_1102/11022603423997b66b8f8f53a8.jpg


 这一张没有标明是陈素真在哪出戏里的剧照,似乎与上面一张一样,应该是 《大破天门阵》剧照(为1983年剧照)

http://img.ph.126.net/B8YEkMV667x3GpXMeSRw2A==/922956448634275377.jpg


3、陈素真在《三拂袖》中饰演蒋琴心,女扮男装剧照,1941年摄于西安

http://img.ph.126.net/rwdiubTc7G-hy5DPhg064g==/1397241784392218395.jpg

 陈素真《三拂袖〉蒋琴心剧照(女扮男装)

http://sms.netor.com/m/photos/pic/200701/m70381d2007019172914.jpg

4、陈素真《柳绿云》剧照(女扮男装)

http://img.ph.126.net/JL2YR2u1mjtL0_1uXNHkYA==/6597163225145449743.jpg

 

5、陈素真《林冲夜奔》剧照(反串林冲)

 

http://img.ph.126.net/SCpLa-2JeN46kf_nZGZR6g==/1580481994248259539.jpg


6、陈素真《凤仪亭》剧照   1942年摄于西安,反串吕布
http://img.ph.126.net/6Xcj7HwFOLowbg-0K5YB0w==/6597903196470627087.jpg

还能再选一些,就这样吧!

(二)陈素真北京学艺

     在豫剧中,武打功夫没有个考究,或者说没个标准。你掌握得好,舞台上可以赢得掌声,掌握不好,拿捏个姿势也能应付过去。但陈素真坚持的“艺不惊人死不休”戏曲追求,使她下决心要把真正的功夫学到手。

     在樊粹庭先生的策划下,她有机会到北京学艺,虽然时间不长,但使她受益匪浅。下面从网络上找到一些资料,略加整理,看一看她在北京学习武戏的大致经过。

     1937年5月陈素真母女随樊粹庭来到了北京,通过京剧孙剑泉和沈曼华两位老师,请来了两位先生,一位是范富喜先生教她武戏,一位是赵绮侠先生教她文戏。头一天二位先生是在沈曼华家的院子里开始教陈素真戏,他们问陈素真,李先生(他们在北京遇到的第一位李文溪先生——笔者注)教她的是什么,陈素真说是“趟马”。他们就让陈素真把学的“趟马”走一遍看看。……赵先生一定要陈素真走一遍看看,并把马鞭子递给了陈素真。刚刚受到李先生夸赞的陈素真不免有些骄傲,心想:又是不相信我,我一走你们就相信了。陈素真接过马鞭子,很自信地走了一遍,收了架势后,很得意地站在一旁。范富喜、赵绮侠两位看完陈素真走的“趟马”,相视一笑,又互相谦让谦让。赵绮侠先生从陈素真手上要过马鞭,说:“我走一遍给你看看。”他走了一遍。陈素真一看赵先生走的“趟马”,她的脸象是被人抽了两个耳光似地火辣辣地发烧。这时陈素真才知道自己的见识太浅薄了,幸亏还没有说出学的那个“枪下场”来。李文溪老师教给陈素真的“趟马”,已经比豫剧的“打鞭花”不知要高多少倍了,再一看赵老师的“趟马”,那真是没办法比。

     陈素真自学戏演戏以来,第一次遇到高手,任她怎么样地努力,也学不了赵老师那样的身手和圆场。陈素真学了三四天还多,一个“趟马”只不过才学会个路子,那种精巧的技术,不但使陈素真入迷,而且还使她感到有点望尘莫及。好胜心极强、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陈素真晚上躺在床上,前思后想找到的原因,因为豫剧的基本功太差了,以豫剧的功底,学京剧的武技,简直是赶鸭子上架,比登天还难啊!

    赵绮侠先生想教给陈素真舞剑,陈素真不学,她要求学舞翎。后来陈素真深悔失去了学剑的机会。赵先生是在沈曼华家教的陈素真,可惜陈素真跟他学的时间不长。范先生是在孙家东偏院教陈素真,陈素真跟范先生学了大快枪、小快枪、两个枪下场、勾刀对刀、刀下场。

     陈素真正在学双刀,在她练耍双刀花的时候,突然听见“咚——”的一声震响,卢沟桥炮声响起来了,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了,樊粹庭不得不同陈素真母女急促地回到河南。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陈素真在北京开拓了戏路,学会了京剧武戏的基本程式动作要领。从此陈素真练功不缀,真到1980年她62岁时,应开封市文化局邀请由天津回到第二故乡开封,向开封市戏曲学校全体师生授艺期间,还手执马鞭,坚持练功。请看我转载的博文《著名豫剧演员陈素真回汴传艺》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c032d901019a71.html

     如果打不开,请看下面三幅陈素真练功、教功的图片。由台下的一招一式,对照上面的剧照,你可想见她在台上的风采!

http://img.ph.126.net/snHAYPgDnRhjkfZ8LwVUxw==/6597587636633449837.jpg


http://img.ph.126.net/NixCQrpgzmeVLNQnhO218g==/6597587636633449838.jpg

http://img.ph.126.net/o5UP6Jx8HM40An7cSh0xag==/6597587636633449839.jpg


这里用了陈鹏先生珍藏的三幅图片,在此表示感谢!


(三)陈素真演出的《三拂袖》赏析

      上面提到的几出戏,已在我的博文中有所介绍。篇幅所限,这里取其一出《三拂袖》,与网友们共欣赏!为什么取这一出?因为它是我九岁时就看过的戏,也可以说是我的戏曲启蒙戏。

     在我国戏曲里,不乏表现像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荀灌娘等巾帼英雄的戏曲,樊先生的《三拂袖》是同一题材,但他把戏中主角蒋琴心定位为比上述人物多了一个层次,就是文化素质高,把人物塑造成能文能武的女中豪杰。当然,也像花木兰等人物一样,赋予了抵御外寇,为国效力的情操,突出了这出戏的主题。同时,在对角色的内心感情的刻画上更加细腻入微,比如说,第一次因蒋琴心心上人郑定远娶妻于氏,她又不能夺人所爱而拂袖而去。后来也因误会拂袖而去,最后蒋琴心与郑定远夫妇之间的误会解除了,但主人公依然选择了留帖拂袖飘然而去,出家为尼,以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说,这出戏从总体还是吻合了当今人的欣赏心理,拿到今天来看仍不失是一出好戏。

     樊粹庭所编戏之戏名往往是寓意深刻,像《霄壤恨》、《女贞花》和这里的《三拂袖》等比比皆是。先释《三拂袖》戏名:古代人穿的衣服都是宽袍大袖,“拂袖”就是把袖子一甩的意思,表示不高兴的走了,或者说悻然而去。到底戏中是哪三次“拂袖”?让我对不熟悉这出戏的网友做一介绍。 

 

 

东方依云制作的《三拂袖》图片太精美了!

     一拂袖:侍郎蒋纪光被害后,其妻女离家逃难,途中蒋妻病倒,幸遇郑员外救回家中抚养。蒋女琴心和郑子定远在习文练武中产生情愫。不料郑为子另取于氏,而定远不能忘情于琴心。琴心于母死后乃留帖拂袖而去。

     二拂袖:土匪陈雷等作乱,郑员外夫妻俱死,定远夫妇被琴心救去。不意于氏生妒,琴心二次留帖拂袖而去。

     第三次拂袖是:琴心以郑定远之名,女扮男装,赴京应试,得中文武状元。西羌造反,琴心挂帅出征,平了翻贼,抱了家仇。而郑定远夫妇在寻找琴心途中又遇害,于氏为琴心救去,定远脱难后亦赴营投军。三人见面后误会尽消,琴心乃三次留帖拂袖飘然而去,出家为尼,以求解脱。

http://img.ph.126.net/3f142pho-mKIBm6kRVbglw==/179018085188811570.jpg

 陈小霞的专场中演《三拂袖》片段,也让人一饱眼福

     1948年秋,二哥带我到开封人民会场看了陈素真的拿手好戏《三拂袖》,陈素真在戏中扮演蒋琴馨(我小时候记得最后一个字是“温馨”的“馨”,后来简化成“心”了)。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女主人公第一次拂袖出走,寄人篱下,在后花园中做完针线后,又操剑练功的那场戏。陈素真扮相俊丽,身段优美,做工规范,虽嗓音已有些失润,但凭借她的用声技巧,大段唱词仍处理的游刃有余。采用她惯用的慢板起腔,时而唱得高亢明亮如黄鹂啼柳,时而又低沉委婉似春溪淌水,还不时穿插进去穿针引线的精彩表演,博得了阵阵喝彩。针线完毕,又舞起双剑练起功来,在舞台灯光照射下,飞舞的双剑在空中划出道道清晰可见的银光,雷鸣般的掌声又此起彼伏,我也使劲地拍起了手掌。

    这出戏剧情起伏跌宕,一波三折。随着主人公三次拂袖出走,根据剧情的发展,陈素真几乎要场场更换戏装,先后转换小姐、仆女、小生、武将等多个行当,这出戏充分展示了陈素真文武兼备、生旦不挡的表演才华,从唱念做打等多个方面,全方位表现了她的的艺术风采。

     陈素真从1935年演这出戏,1948年我看这出戏,显然在她北京学艺归来之后。我从网上搜索到《陈素真传》中对她在这出戏里武场戏的描述,现在摘录于下:

      有一次,陈素真演《三拂袖》,一上场那套精彩绝伦的趟马步就让观众为之倾倒,只见舞台灯光从上射下,陈素真执一根马鞭,迈着急如风,轻似柳的台步走“圆场”、“涮腰”、“翻身”、“卧鱼”,干净、利落、帅气地走完了这一套“趟马”。这是一套完整、繁难、复杂、优美的组舞,身段精彩的程式。在这套“趟马”中,手、眼、身、步、马鞭,都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牵此动彼,互相应和,动作密合无间。动作与动作之间,有“连”,有“断”,有“合”,有“分”。所谓“断”,是指每个动作都能分解成一个独立单位,经分解的每个动作,都是一个美妙的造型。所谓“连”,是指这些舞蹈动作都是为了同一目的,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断、有分、有连、有合,达到了节奏鲜明、层次清晰的演出效果。其间,陈玉虎扮演坐山雕,陈素真与他打勾刀时,陈玉虎将陈素真的刀挑飞了,陈素真急忙跳起来,一伸手,将飞起的刀正好接着。这一下反倒得了个正彩。观众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但陈素真也有失手的时候。演群戏《二龙山》的时候,陈素真耍枪下场,末后撂枪,居然枪掉了,这本是一个失误,但台下的观众不但没有叫倒好,反而异常平静的接着看戏,下场来,陈素真为观众对她的理解掉下了眼泪。 

     最后也写到她的失误,居然枪掉了。这对于一个武功演员也在所难免,“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观众依然以平静的心态接着看戏,这给陈素真些许安慰。

   三拂袖》后来由剧作家张景恒于1961年整理出压缩本。在保持原剧特色下,经过删、减、并、改把原来的四十四场改为十场戏,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并由郑州市豫剧团首演,在西安狮吼儿童剧院结业的华翰磊主演,导演是崔希学。华翰磊在剧中唱、做、文、武并重,前旦角、后生角演艺精湛。

     1962年陈素真回到阔别五年的郑州演戏,盛况空前。20天的戏票不到三天抢购一空。加座、加站票仍

能满足要求。最后三场只得到大石桥的露天剧场演出。最后一场《三拂袖》,观众达万人,剧场周围

房顶、树杈都站满了人。赵铮老师其时就在剧场旁的小楼里,亲眼目睹了陈素真演出的轰动场面。

     演出结束,观众不走。陈素真加唱几段仍不离席,只得又唱一段《三上轿》,观众这才依依不舍离

开。但仍有许多热心观众守在化妆室前,等陈素真卸妆完毕,刚出门口,便一拥而上,将她高高举过头

顶,一直举到乘坐的汽车前,周围一片响声。河南曲艺名家赵铮老师说,这次演出,可以说是观众在事

实上给被打为“右派”的陈素真平了反。

    陈素真感动万千,写了一首打油诗记录当时的情景:

自从“右派”离河南,五载今始还。
剧院日夜满为患,群众亲切,热情似烈焰。
为谢群众移广场,倾售票万张。
观众虽多秩序良,演时悄然,无声静荡荡。
演至高峰齐呼好,掌声知多少?
剧终谢幕完不了,三五不行,又续《三上轿》。
豫剧大王连声叫,四面无行道。
掌声喊声似波涛,被抬过顶,车厢众手招。
群众对我热情高,自愧无以报!
悲喜交集珠泪抛,岂料岂料,冷暖有今朝。

     此剧后来在河南销声匿迹,倒是山东省聊城市豫剧团的二度梅花奖得主,豫剧十大名旦之一的章兰却排演了这出戏,成为她的常演剧目,网上很容易搜到她演出的视频。

     前几年,陈素真的义女赵吟秋女士也想排演此剧,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中止下来。下面发两张她的《三拂袖》剧照及一段演唱视频,作为本文的结束。

http://img.ph.126.net/y0xLX6DSUvyUS5OGA5jkcw==/6598246244098309317.jpg

http://img.ph.126.net/0hI-_88DvmQXWjkE8xtm-g==/6598246244098309318.jpg

                   纪念陈素真大师诞辰90周年, 60岁的赵老师演出陈派名剧《 三拂袖》


赵吟秋豫剧《三拂袖》选段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M5a7bWJgxE/

 

http://pubimage.360doc.com/tudou.jpg

 

 

 

                                                                                        (2012年12月31日唐小宝初稿于洛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