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深圳罗湖外语学校秦玲老师的一节初中英语课
傅瑞屏
【摘要】
本文重点评析一节初中英语示范课的词汇教学和阅读活动设计。
【关键词】词汇教学;阅读理论;分段探索;认知层次
引言
2007年广东教育学院外语系承办了2007-2008年为期一年的广东省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任务,此次培训除了开设理论课程外,还设置了教学考察的内容。深圳罗湖外语学校是我们考察中的重要一站,而秦玲老师的这节课就是我们考察的初中英语课之一。秦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阅读课,主要培养学生通过略读、扫读、找读和批判阅读来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课堂节奏流畅、信息量大;其词汇教学代表了当前很多教师处理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较好地渗透了情感教育。下面在介绍阅读教学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分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分析和评述。
一、
阅读的本质和阅读的理论
1.
心理语言学的阅读观(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 of Reading) Thorndike
(1984)给阅读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个主动的过程,它跟解决问题有关系”。 Goodman和Smith(Goodman 1967,
Smith 1971)等学者提出了阅读的心理语言学阅读观(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 of
reading),把阅读看作主动的认知过程。Goodman认为,阅读是涉及到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Reading is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心理语言学阅读观认为,高效的阅读者培养了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的能力;文本中的语篇线索、学生的旧有知识和经验有助于学生预测文本的内容。高效的阅读者通过快速阅读来确认或反驳这些假设和预测。如果假设得到确认,那么阅读者获得了关于这个话题更多的信息并继续读下去;如果假设被驳倒,那么阅读者会重新假设并开始更细致的阅读。
2.
互动阅读观(Interactive Perspectives)
阅读是个主动的过程,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跟文本进行互动以便构建关于文本的意义。现代的互动阅读观强调两个互动概念:1.
两种认知技能的互动。Grabe把两种技能称为识别(identification)技能和阐释(interpretation)技能。识别技能指能快速而且自动地识别词语的能力,是较低层次技能;阐释指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能力,属于较高层次技能。在阅读课上学生一般表现出具有较好的低层次技能,而对于较高层次的跟文本和作者的互动就容易出问题。
现代阅读教学观认为,意义并不完全存在于文本中等待读者去解码,而是要靠读者通过跟文本的互动来建构。
心理语言学阅读观和互动阅读观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是: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把学生当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要鼓励学生主动跟文本进行互动,鼓励他们根据语篇的线索和背景知识对文本的信息内容进行大胆的预测、假设和求证,使他们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而不是被教师的阅读理解练习考倒的挫折感。同时要通过阅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的能力,而不是把阅读材料咀嚼后喂给学生或把文本单纯作为学生学习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语言材料。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来理解文本,在文本的基础上构建个人意义,使阅读的所得内化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部分。
二、
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描述
(一) 该课的教学设计
Pre-reading
1. lead-in
2. learning the new words
3. Competition to guess
While-reading
1. Scan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2. Listen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3. Reading, completing the form and discussing
Post-reading
1. Checking students’ result of investigation: What problems
does Shenzhen have?
2. Problem solving: discuss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in
groups of six
(二)教学过程描述
在导入阶段,该课教师从询问学生本节上课伊始的心情入手,引出当天教学的特殊情境:这是一节有外来客人观摩的一节课,教师要向来宾介绍班级情况,为呈现新的语言点做了情景铺垫。
在读前阶段教师还设置了另外两个活动:教学生词和激活背景知识的竞猜活动。词语的学习包括呈现和跟读。在呈现词语时,教师利用学生所处的环境来营造呈现新的词语的语境。语境1:教师向客人介绍班级、某个学生、某个教师的情况来呈现rate
…as;介绍班级以参加学校运动会和参与英语课堂的情况来呈现participate。语境2:授课教师向来宾介绍自己三年的美国之旅来呈现另外一些词语如:Columbus,
church, architect, architecture, striking,,
stroll等。教师往往在呈现每个生词后会带读一下该词。词汇学习阶段为后面的阅读扫除语言障碍。
教完生词后教师组织了一个竞猜活动,即教师描述一个城市的名人,要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说出该名人来自哪个城市。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三个:引入话题、激趣和激活文本中出现的城市Barcelona的背景知识。
在阅读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该段的主题句,在第二段中寻找某一具体的信息,如:医院、大学。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找读和扫读的技能,这一阶段属于read
the lines,要提取的信息可以在文本中直接找到;此后教师要求全班学生朗读第三段,目的是寻找问题“What’s the
sentence tells us that the author doubted it?”的答案。文本中出现的相关的句子是“I
decided to check it out
myself.”,答案和相关信息并不直接对应,要正确回答问题需要经过学生的推断,所以这个活动属于read between the
lines。
在读完1-3段后教师要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How long did the author plan to stay in
Barcelona? How long did the author actually stay in Barcelona?
接着教师要学生默读4-7段然后填空。这道填空练习是对本课所学生词的运用,挖空的地方要填入的是conversation,
participate, example, church, Columbus, Picasso,
relax和meet等词语,这道填空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归纳这几段的主要信息,即公民的素质、巴塞罗纳的建筑特色、那里的各处名胜等。教师和学生一起边讨论边完成这个表格的信息。
教师引发学生对Barcelona的评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Barcelona做出各种各样的评价:It’s a nice
place./It’s a nice invention./It’s the most beautiful city./I will
be very satisfied if I can live there./I love the arts there./It is
a city with long history./I think it’s a pleasure for people to
live there./It’s a nice place with a lot of museum.
在读后阶段,教师首先检查了上节课的家庭作业:对深圳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调查;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以6人小组的形式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教师检查了学生讨论的结果。
三、
教学特色
1.
利用真实情境、举例、解释、图片、师生互动等方式来呈现生词
词汇的呈现有几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定义、实物、图片、身体语言、举例、翻译、同义词等。本课教师对新词语的呈现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采取举例为主,辅以解释的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词语出现的语境丰富、便于学生对词语意义的感知。例如:
[片段1]
T: Yes. I think Class One rates as the top of
our school. Do you think so?... Rate as means considered to be. And
Lin Shengtai rates as the fastest runner in Class One. And Yang
Yilin rates as the best singer in our class. And Miss Wang rates as
the kindest teacher in our class.
[片段2] T:Class One was the last in our school sports meet….
Ss: No. We were the first one.
T: Oh, sorry, I made a mistake. You were the,
oh, you were the champion. I know. I know that. You were the first
one because every one of you was very active, right? And every one
of you participated in the sports meet. Do you think so? So read
after me: participate, participate…So will you participate in my
class actively?
在片段1中,教师呈现了rate…as的形式和意义。通过列举跟学生有关的例子和解释意义(considered to
be),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目的语输入氛围去感知该语言点的意义。教师在呈现participate时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既举例也解释它的意义(be
active)。这种教词汇的方式比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即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和归纳推理来领悟和学习语言。
本课第二种呈现新词语的方式是借助图片。授课教师借助图片来教关于人物和建筑物的词语,如Columbus , church
等,通过图片呈现单词可以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该词汇意义的识记和保持。
教师创设两个较大的语境来呈现这些新的词语。一个是关于学生学习生活的语境,用来呈现rate
as,participate等;另一个是关于教师的美国之旅的语境,用来呈现Columbus,Church,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striking,
stroll等。教师以语境为连结手段把原本毫无关系或关系松散的词语连结起来,使它们形成一个语篇有机体,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和提取这些词语。
最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呈现词语时都注意跟学生的互动。很多教师在呈现词语时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但在本课例中,秦老师设计了一种巧妙的互动模式,即教师在用生词描述班级的学生或教师情况时学生要做出反应,如果学生认为教师说得对,就说“Yes!”;如果说得不对,就说“No!”(详见片段
2)。这样一来,当教师在呈现这些词语时,学生不但要通过听觉来接收或感知新的语言点,而且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反馈。教师的呈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输入,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输入要转化成学生的输出需要经过注意、理解、使用等环节,而以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呈现词汇,更加能引起学生对词汇的注意和和加深其对词汇的理解,因此有利于学生对这些词汇的习得。
2.
教师善于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把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所代表的知识与读者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对阅读的内容不熟悉不了解,即使语言水平再高,阅读也是无法完成的(程晓堂,F9,
Anderson, 2004)。对背景知识的激活有利于阅读理解。Carrell &
Einsterhold
(1983)指出,阅读期间不能激活适当的图式(背景知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理解失败(1983:560,转引自Anderson,
2004:12)。
程晓堂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提出了三个建议:1.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把从文本中获得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2.要善于通过阅读前的提问、预测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并逐渐形成自主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3.如果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不太熟悉,那么教师就有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或者引导学生去搜索一些必要地背景知识(程晓堂,F10,
Anderson, 2004)。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篇关于Barcelona的文章。在读前阶段,教师在呈现了生词后安排了一个竞猜游戏,这个竞猜活动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主要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关于Barcelona的背景知识。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关于Barcelona的概念图,如Picasso,
Church of the Holy family,football team, Olympic Sports Meet,
population, the second largest city in Spain, a city with the
highest quality of life等,为学生展开阅读提供了便利,缩短了阅读材料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3.
分步阅读,降低学生预期付出的努力以提高学生阅读动机
目前,大部分的教师在教课文或阅读时遵循的是整体教学法。所谓课文整体教学法就是把课文当做一个意义上和结构上的整体来进行教学(treating
the text both as a unity of meaning and
structure)。因此,很多教师在处理阅读课时都遵循先快速阅读找出文章大意,然后扫读找出某一(些)具体信息,第三细读全文理解文章细节的模式。但这种阅读模式不太适合用来教篇幅较长、较难的文章。Irwin提出,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分步阅读,以便降低学生预期付出的努力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动机(Irwin,1991,转引自Anderson,
2004:102)。秦老师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分步阅读、分布探索的教学策略。例如教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Para1,即在第1段中找出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包括哪些方面,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在课文中可以直接找到的答案;对Para2的阅读是找出细节的阅读,即要学生找出生活质量高的具体指标:hospital,
numbe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等,找读的形式是教师问,学生找到信息后回答。在此期间教师引入深圳人口和大学生数跟其进行对比。对于第3自然段,教师处理成全班朗读该段相关部分来寻找问题“Did
the writer of this passage believe
that?”的答案。教师在学生的阅读之余插入一个要求学生用听的方式获取信息的听力活动。
可以说,前面这三次分段阅读活动都有共同的特点,即教师以问题为线索来组织这些阅读活动。教师以问题引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使到课堂节奏更紧凑、明快,衔接更加流利自然。如果阅读的任务不是回答问题的话,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衔接。
同样,教师先提出问题 “What surprised her, about the city, about the citizens,
about the attractions?” ,
并把问题具体化成表格中信息,然后要求学生阅读4-7段并填写表格中缺省的信息内容。
分步读取文本信息,阅读中有师生互动、有学生跟文本的互动。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活动能够保持在活跃状态,因为教师没有要求学生从头读到尾,而是在两次阅读中间安排一个听取某一具体信息的小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处理
“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视觉信息”的过程,适当的变化会减少学生的阅读疲劳,给课堂增加活力并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4. 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阅读策略
在这节课中比较明显的阅读策略是设问、预测、求证等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阅读理解过程进行监控的策略)。例如: [片段3] T:
Right. And so look at Para 2. Indicators that rate Barcelona as a
city with the best quality of life in the world. But did the author
believe that? Did the author, the writer of the passage, did she
believe that? We don’t know. Yeah. Then read Para 3 aloud. So, tell
me, what’s the sentence tells us that the author doubted it?
Ss: I decided to check it myself.
T: Um, what does “check it out” mean?
S: To find out whether it is true
T: Oh, to find out whether it is true. Right. Yes, I decided to
check it out on my trip. And then did he finally find out the truth
of the event? Did he believe the quality of life is high? Does
Barcelona have a high quality of life? Was he going back? So, which
word tell us about…?
Ss: Surprised.
T: Surprised.
在片段3中,学生阅读第2段后得到的信息是“巴塞罗纳的各项指数表明该市的生活质量全球第一”。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句:But did the
author believe that?然后要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第3段,在第3段中求证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找出语境线索:I
decided to check it myself.来证明作者持怀疑的态度。接着教师又再次设问:And then did he
finally find out the truth of the event?,并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词。
通过设问、预测和求证来对阅读理解过程进行监控,读者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中,他们会觉得阅读其实并不是一个烦闷的、被动的、静态的过程。
5.
教师善于抓住时机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在学生对Barcelona进行评价后进行归纳总结。她提及有记者报道Barcelona是世界50强城市后说:
[片段4]
It ‘s very good, it’s very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But I
still prefer to live in my own city: Shenzhen. It’s my second
hometown. Shenzhen is not among the top 50s, but according to China
Daily, it is the city with the highest quality of life in China
that comes before Shanghai, before Beijing, before Guanghzhou. So
we’re proud of that, right?
外语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学习外国语言及其所携带的先进文化,开拓国际视野,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外语,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和爱国爱家的美好情操。那么,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阅读及讨论学生明白了Barcelona的优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深圳也是一个优秀的城市。可以说,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节课的层次。
四、该课的不足之处
竞猜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关于Barcelona的背景知识,教师在让学生猜测了几个名人所在的城市后才引进话题中的Barcelona,可以说这个环节不够直接,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在笔者看来,引入可以更直接一点,竞猜可以仅仅围绕Barcelona的信息即可。另外,课堂结构需要优化。整节课为45分钟,阅读前的导入和教学生词加起来用了16分钟,占了这节课的1/3的时间,所以显得这个环节太拖沓,使阅读中和阅读后的环节太紧张,例如阅读后的讨论解决深圳存在问题的对策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但由于时间短,讨论并不充分,从而降低这个活动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在学生阅读4-7段前,最好给个时间限制。
结束语
这节课有一定的真实性。首先,呈现词语的语境是真实的;其次词语的练习形式也是真实的,因为很多观摩课的教师不教词汇,而本节课的授课教师对词语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她在常规课中的处理方法。她把词语的呈现和词语的练习结合在一起,边呈现边练习,如学生跟教师朗读生词。教师非常重视利用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资源,使教学具有现实性和生成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跟文本的互动,注意挖掘文本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教材对学生来说具有个人意义。
参考文献
Anderson
N. J. 2004. 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Issues and Strategi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Grabe W. &
Stoller F. L. 2005.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Read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ilberstein Sandra,
2002. 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eaching Read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5-17
Wang
Xianlong. 2009. Teaching Reading.().
8080/elite/07/wangxianlong/…2009-6-29
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1
-------本文已发表于《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年第1期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培训处刘海文、李玉梅综合编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