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周双清教师工作室:营造“多情”的语文课堂——浅谈我的语文教学风格

(2011-05-05 08:55:48)
标签:

教学

风格

梁柳珍

周双清

教师

工作室

教育

分类: 教学感悟

   http://s7/middle/66b3a67dga27cd98e0156&690

营造“多情”的语文课堂
——浅谈我的语文教学风格

 

广东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  周双清教师工作室学员

中山市南头镇将军小学  梁柳珍

我的教学风格主题是:营造多情的语文课堂。全文围绕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展开,共包括六个部分:

一、【探索历程】改变,从思考开始

二、 【风格解析】领悟,从实践中收获

三、 【教学实例】《山谷中的谜底》课堂教学实录

四、 【磨课手记】透视山谷中的谜底

五、 【人物扫描】在磨砺中成长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擎着的火炬,我们必须使它充分燃烧,并传递给下一代。是啊,教育其实就是在传递梦想。享受教育是我的教育之梦,这梦不以天时地利人和来造就,凭借的是一份对教育事业、对农村孩子最质朴的热爱。从教16年,我如一片雅致的绿叶,用心守护鲜花般的纯真笑脸,因为执着,所以幸福着。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怎样上?

这么多年来,对语文改革的追问、思索以及实践从未间断,这种执着使我有了孜孜的追求。雅思贝尔斯说:“教育需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只是教学技术而已。静心沉思,回首攀登时收获的一路风景,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个难忘的教学片断,心中涌动的是一份份难以言传的情愫,有因争辩而引发的激情,有因参与而激发的热情,有因感动而生发的深情……那么丰富的情感交汇在一起,使我看到了一串串虽稚嫩却坚实的足迹,行走在教改的路上,我选择了依托文本,营造多情的语文课堂来诠释语文教学的魅力。

一、 我的探索之路:改变,从思考开始

1995年的9月,我登上了讲台,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为了一名农村学校的语文老师。当年的我心高气傲,觉得自己一个获得过市级奖学金的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去任教,是屈就了。日子过得百无聊赖的,不到一个月,我甚至厌教。这时,学校派我去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课堂研讨观摩活动,课堂上师生忘我的投入,和谐美好的氛围深深地吸引着我,令我尤为震撼的是课后市教研室陈春艳老师的一番话:语文科应该是一门滋养人的学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应该是我们语文课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陈老师朴实的话语恍如一盏明灯,指引了无所适从的我,我开始思索,我的教学生涯该怎样规划?我的课堂教学该怎样改进……

心态摆正了,工作就有了乐趣。我现学现用照葫芦画瓢把那天的课复制到自己的课堂上,我惊喜地发现举手发言的学生多了,学生的眼神也灵动多了,这点点的改变给了我莫大的惊喜与鼓励,我打心底里真切地感受到学生这种质朴的愉悦,他们眼中的期待让我开始反省:我们现在的课堂,到底怎么了……

这样一想,脑子里蹦出了一个词应试,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总是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课堂上不是抄就是讲,为了考试,堂堂灌的是学科知识,完全没有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在现实功利和偏颇观念的影响下,最多情、最丰富的语文课堂渐渐失去了动人的颜色和魅力。深刻的反省,使我看到了自己为师的丑陋,我渴望着改变,可是,改变的根基在哪里呢?改变的方向如何确定呢……我又开始了新一番的思索。

书本又一次成为解我困惑的好老师。我从《教育心理学》中了解到情感有动力功能,有调节功能,积极的感情是学习的内驱力,在所有非智力因素中,只有情感能够直接影响智力因素,从而直接影响人的认知活动。从罗杰斯身上我洞悉了教学的成功不决定于教学技巧,不是建立在科学内容、课程计划上的,也不在于视听教具的生动表达、或生动有趣的读物,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关系、态度和素养上的。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了解到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反复地揣摩,培养健康的情感这一语文教学目标逐渐清晰,我为之欣喜。翻阅教材,发现书中之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有动人心弦的亲情,温馨动人的友情;有对古今中外名人雅士的崇拜、对平平众生的尊重;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事业的孜孜以求;有对名山大川的热爱、对星际宇宙的向往;有忧国忧民的赤子忠心、淡泊名利的雅士情怀;有慷慨激昂的豪情、催人泪下的凄婉……那些美好的情感不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吗?这些因思考而获得的发现让我激动不已,在一次又一次对自我的追问、对现状的审视中,我终于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教研之路,我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让丰富的情感在语文课堂中尽情流淌。

伴随着课改的步伐,我在摸索中成长,在探究中收获,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和精神家园。如今,我虽已过而立,可因为守护童心,追逐梦想,依然激情而快乐,那支由我擎着的教育火炬,依然灿烂地燃烧,我相信,只要思考着,我和我的课堂就一定会有所改变,营造多情的语文课堂这个农村教育的梦想一定会带我飞得更高、更远。

二、 我的风格解析:领悟,从实践中收获

1.   导入——酿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要想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就必需讲究课堂导入的艺术,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住。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师生之间建立情感联系的第一座桥梁。它能酝酿情绪,唤起学生的注意,并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交际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主观能动性,洋溢着情感气息的导入更加具有这种效果,反之则容易把学生拖入沉闷的课堂。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我让学生静心聆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然后问学生:听着这曲子,你心中有什么感受?这哀怨缠绵的曲子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悲伤和沉重,学生纷纷说:老师,这曲子太令人难过了。”“老师,我仿佛看到了在风雪之夜一个盲人无家可归。”……我一一应和着,课堂沉浸在一片悲情中,这是我出示世人对它的评价 ——《二泉映月》起伏多变的旋律使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被世人称为断肠之感。接着,我话锋一转,但曲中就只有悲伤难过吗?阿炳怎么会演奏出这种断肠之曲呢?让我们走近盲人阿炳,一起了解他的心路历程吧。在音乐的感染下,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的情绪迅速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与文本情感融成了一片,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协调,仿如潜入夜的春风,不露痕迹地位下文的学习打下铺垫,怪不得美国教育家哈·曼也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2.    朗读——激情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发展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教学千法读为本,为了使朗读真正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文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模仿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出韵味,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比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以朗读为线索贯穿整堂课,课堂流淌着丰富的情感,课末,为了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我采用创设情境排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

师:同学们,人生自古有真情,美好的感情总会代代相诵,五百年后的宋代,当人们来到黄鹤楼,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诵读诗句。

师:八百年后的明代,当人们来到黄鹤楼,也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接着诵读诗句。

师:一千年后的清代,当人们来到黄鹤楼,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紧接着诵读诗句。

师: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纵然我们身在教室,但是想到真挚的朋友之情,仍然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再次动情地诵读诗句。

教师引读的语气一次比一次激昂,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语气读得一次比一次坚定,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一次比一次深,学生的语感得到进一步锻炼。此外,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我注重利用的优美片断范读引路,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第二自然段送行是全文的重点段,语言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把握好的话,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起很强的冲击力。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投入感情去进行范读,学生在老师读的引领下感受肖邦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浓浓的同学情,深深的师生情。学生经常在这样声情并茂的语境中倾听,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增强了语感。

3.品析——悟情

语言是情感的外衣,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引导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对语言细细品味,细细咀嚼,披文入情,正是深入作品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如《她是我的好朋友》中,阮恒的小手举起来了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了,这细微的动作正是阮恒作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表现,是一处人物的特写,要是这个部分,学生没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也就无法理解这份友情的可贵。教学时,我采用补白心里活动的方法带着孩子们一步一步走进阮恒的内心,和他一起走心理斗争。

师:医生说完,大家沉默了,此时阮恒在想什么?

生:我该不该举手呢?我到底该不该举手呢?

师:阮恒在不断地追问自己,他是多么的——

生:矛盾。

师: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在想……

生:不,我不能这么自私,我一定要救活她。

生:她是我的朋友,我不能见死不救。

师:可是,这只颤抖着举起的小手又突然放下了,此时,他在想……

生:不,我不能举手,我怕死呀!

生:要是我死了,我就见不到亲爱的爸爸妈妈了,不,我不!

师:那只放下的小手又举了起来,此时,他在想……

生:我真是个怕死鬼,不,我一定要救她!

生:对,怕死不是男子汉!

……

一次次的心理补白,就如一个个慢镜头一样,回放着阮恒自我挣扎的情景,同时也播放着学生融入文本,自我审视的过程,从而达到与文本情感相融的目的。情,在品词析句中流淌,仿佛不经意地,就融进了学生的心田,滋润了他们幼小的心灵。

4.拓展——倾情

文章表达出来的情感,有时不是如愤怒时的呐喊,悲哀时的哭泣,高兴时的欢笑那么直接,一眼就能体验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挖掘出作者真实情感信息后,教会学生对捕捉到得情感信息迅速做出自己的反应,将作者的情感转化为与自己相关相连的情感。如教学《她是我的好朋友》一课,当读到阮恒竭力控制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死亡的恐惧时,孩子们为此时的阮恒揪心,于是我说:孩子们,你们忍心看着阮恒如此痛苦吗?让我们来安慰安慰他吧!假如你是那位医生,你会怎样安慰他?当读到文章的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感的拓展练习:阮恒的鲜血一滴一滴流入小姑娘的身体,当小姑娘苏醒后,得知她休克时的感人的一幕,她会说些什么?这些运用联想、想象、评论等方式对文本进行的情感拓展,向青草更青出漫溯,促进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增强他们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实现了感情的升华。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同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让独具情感魅力的语文教学滋润着我们自己的同时,也滋润着我们的学生吧!

三、       我的教学案例:揭秘,在品味语言中进行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隐情入句,回顾谜面
1.听写句子: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2.师:同学们,这就是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谜底。这谜面的关键处在哪?

生:西坡长满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3.师:是的,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通过仔细观察最终发现了谜底。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跟着这两位旅行者一起到魁北克去揭开、去领悟这山谷中的谜底

[设计意图:听是一种基本的语文素养,课始听写的句子既训练了听记能力,又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以谜面为切入口,导入新课,重燃探究的激情。]

(二)再现情景,透视谜底

1.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谜底,再读一读。

2.抽生汇报,出示谜底句,让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从谜底中可以发现,造成这一奇观有什么原因?

1:从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中我知道了东坡和西坡下的雪大小不一样。

师:是的,东坡雪大,西坡雪小。但仅仅是这个外因吗?

2: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

师:你能具体说说是哪些树?

2:西坡上的桢等杂树。

师:雪松有怎样的本领呢?咱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看。

3.示雪松抗争风雪的特写情景句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和同伴讨论:你会用文中的哪个字来概括雪松的本领?

1:我会用来概括,因为雪太大了,雪松就弯下身子,待雪块花落,就马上弹回来,所以总是完好无损。

2:我觉得应该用比较好,因为学生首先要,然后才会

3:我认为应该用,因为雪松的弯是为了更好地弹,它是寻找时机就会弹回去了。

师:你说的这个时机是什么?

3:待到压力减轻的时候。

:你的理解真准确,它是在伺机反弹。要是不反弹会怎么样?

4:必须要反弹,不然就会被压断枝桠。

师:在一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1:我看到了在大雪纷飞中,雪松身上积了厚厚的雪,它弯下去,又弹回来。

2:我看到了弯下去的雪松待压力减轻,就马上反弹回来,挺立在风雪之中。

3:我看到了大雪一直在下,雪松总是在弯下去再弹回来。

师:真了不起,雪松面对狂风暴雪,它先弯后弹,谋求生存的智慧。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感悟风雪之大,雪松反弹的速度吧。

学生朗读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辨析,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品味雪松精神,是为了,那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3.    创设情境,引导感悟,品味再读:

师:(课件展示大雪纷飞的情景)看,大雪漫天飞舞,不一会……

生: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师:(课件聚焦在一棵积着厚雪的雪松上),雪松啊,身上那么厚的雪不怕把你压断吗?

生:不怕的。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我就开始向下弯曲,积雪便从身上滑落,待压力减轻,我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

师:多聪明的雪松啊!(示雪松挺立图)这一弯一弹让雪松……

生: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师:(示四个反复句)雪越下越大,就这样……

生:齐读句子。

师:大雪继续飞舞着,没过一会,树上又有了厚厚的积雪了,就这样……

抽生紧接着诵读四个反复句。

师:没等雪松喘上一口气,积雪又压下来了,雪松他……

生诵读四个反复句。

师:雪松啊,你总是在弯、弹,难道不觉得累吗?

生:不累,要是不弯不弹,我就会被积雪压断了。

生:是很累的,可为了生存,我必须这样做。

师:是啊,弯是为了弹,弹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你说,这是一株怎样的雪松?

生:……

5.角色辩论,再掀高潮。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在称赞西坡上的雪松,东坡上的杂树听了可不服气了,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东坡杂树动画配音:哼,雪松有什么了不起的,面对风雪只会低头退缩,是懦夫。哪像我们,宁死不屈,抗争到底,那才是真英雄。

师:是啊,杂树这么坚强应该值得学习。

生:一小部分点头认同。

生:(迫不及待地)不,这是鲁莽。

师:大家别急,有理不在言高,以理服人才让人心悦诚服。大家各自找找理由,可以就这自然现象而言,也可以联系生活来谈。

生:……

(三)情牵生活,透视哲理

1.两位旅行者目睹了雪松抵抗风雪的过程,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找出来,再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生:有时屈服不是……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就像雪松一样,要是不暂时弯身,它肯定也会被风雪压倒。

师:老师同意你的看法。

生:我认同第二位旅行者的发现,我觉得其实人也是一样,像越王勾践,他的卧薪尝胆也是一种暂时的屈服,最终他也找到了反弹的机会。

师:你真了不起,从树想到了人,请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悟吧。

生朗读相关段落。

生:……

2.践行辨析:星期天,在做作业时遇到难题,你会怎么办?

生:努力想,寻找解题方法。

师:这个办法不错,但有时并不是努力想就能解决的,那咋办?

生:我想雪松的做法值得借鉴,可以先放一放,脑子清醒了,再想。

师:对,适当地

生:也可以请教别人,再从别人的解析中思考。

师:寻求外界的帮助,不错。

生:……

3.课外阅读小阅读:可贵的珍珠

师:其实,大自然真的很神奇,不仅植物能给我们带来启示,看,珍珠的启示又是怎样的。

4.指导朗读旅行者感悟的句子,引起共鸣。

5.小练笔:假如你是第三个旅行者,此时,你的感受是               

                                                             

四、课堂总结,感悟智慧

1.雪松的让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即席板书学习所得)

1:一种生存的智慧。

师:智慧,感悟得好,请你板书在的下面。

2: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存策略。

……

2.朗读有关以退为进抗争困难的名句,加深感受。

五、课外作业

1.请阅读课外书《自然之谜》,并认真思考其中的一种现象,联系生活想想给你的启示。

 

四、我的磨课手记:透视山谷中的谜底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个环节构成。语言的输入需要理解和记忆,原材料经过学生个体的消化,再有目的、有选择地输出作运用和表达。这一学习过程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特点体现。虽然我们一直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引导输入、诱导输出,但往往会遭遇读与写断裂,听与说分层的尴尬。本学期,在精心打磨《山谷中的谜底》一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现作输理,与同行们分享。

《山谷中的谜底》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课文以朴实的语言,介绍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一个奇异的自然景象,借此告诉我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寻找致胜机会。课文蕴涵着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这对于身处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学生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抗压教育。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输入)课文质朴的语言,内化感悟再表达(输出)运用呢?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 透视教材,与编者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教师进行文本的解读,不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引领者。文本解读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更应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和多元化。因此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初读课文前,我又对苏教版的编排作了一番钻研,目前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体现了课标提出的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目标。的设计思路,也落实了三个学段不同的阅读学习要求。六年级是小学的末段,在阅读的要求上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理解。与本课同单元的还有《天游峰的扫路人》和《最大的麦穗》,不难看出,编者的目的是向学生传递一种从生活中学习的信息,并从不同的阅读材料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如此一梳理,课文的主旨便有了定位。初读课文,我了解了形成西坡长满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的具体原因。对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这一启示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是否要将工夫就用在引导学生了解谜底和理解启示上呢?在进行备课时,带着以上的疑问,我又再次品读课文,读着读着,我仿佛看见了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雪松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这场面如此美好,让我看到了雪松的智慧,我恍然大悟,本节课的难点——启示固然要突破,但语文的品词析句更不可忽视,启示应在感悟的基础上生成,于是在构思学案时,我紧紧围绕课题山谷中的谜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与作者的思想碰撞,和作者产生共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以便我在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在课前我特意邀请了几位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读课文谈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不同理解,使我更关注课堂上的生成。三种层次不同角度的透视教材,以教师为纽带,拉近了教材和学生的距离,使引导输出环节的准备更充分更理性。

二、透视景象,与雪松对话

文中介绍的自然景象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叙述与渲染,甚至没有流露作者的半点感情。但是平实中却深藏敬意,课文以蒙太奇的方式特写了雪松的一次先弯后谭的情景,再连用四个反复和一个省略号来强调。这种不屈的精神,这种坚持的品质多么可贵。《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本应属对话的一方,而绝不只是应答角色。因此,在教学时,我没有设计繁琐的提问,在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谜底后,我把焦点聚在景象上,让学生细读景象句,找出让你有所触动的语句细细品味,谈感受。学生在自我品味中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他们或以积了厚厚的一层雪来展现雪松面对的压力;或以弹性一词来展现雪松的特殊本领;或以弯曲、滑落、反弹等动词来展现雪松的抗压策略;或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来展现雪松的坚强……学生的感受是珍贵的,在整个品味的过程中,读、议、说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使课堂有了许多精彩的生成。在此基础上,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雪松屡弯屡弹的不屈精神,我设计了创设情境与雪松对话,反复诵读的方法,使诵读体会掀起了一个高潮。

师:(课件展示大雪纷飞的情景)看,大雪漫天飞舞,不一会……

生: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师:(课件聚焦在一棵积着厚雪的雪松上),雪松啊,身上那么厚的雪不怕把你压断吗?

生:不怕的。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我就开始向下弯曲,积雪便从身上滑落,待压力减轻,我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

师:多聪明的雪松啊!(示雪松挺立图)这一弯一弹让雪松……

生: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师:(示四个反复句)雪越下越大,就这样……

生:齐读句子。

师:大雪继续飞舞着,没过一会,树上又有了厚厚的积雪了,就这样……

抽生紧接着诵读四个反复句。

师:没等雪松喘上一口气,积雪又压下来了,雪松他……

生诵读四个反复句。

师:雪松啊,你总是在弯、弹,难道不觉得累吗?

生:不累,要是不弯不弹,我就会被积雪压断了。

生:是很累的,可为了生存,我必须这样做。

师:是啊,弯是为了弹,弹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你说,这是一株怎样的雪松?

生:……

放大焦点,透视现象,在具体的情境中有层次的反复诵读,引导读出它的傲霜斗雪,读出它的灵活变通,走进文本与雪松对话,这样的设计有效沟通学生与教材,让读更有滋味,让说更有真情,让感悟更真切。

三、透视哲理,与杂树对话

走进文本是有效落实学生个性化文本解读的重要途径。以文本为媒介,学生与文中人物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使自己的思想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此时,才是落实人文教育的最佳契机。课文东坡杂树和西坡雪松作对比,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抗压方法。东坡杂树不屈不挠,顶风冒雪;西坡雪松弯弹有度,智慧对抗,到底哪一种值得学习呢?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所在,单纯的说教绝不能引起共鸣,产生认同感。于是,我采用辩论的方法,引起思维碰撞。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在称赞西坡上的雪松,东坡上的杂树听了可不服气了,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东坡杂树动画配音:哼,雪松有什么了不起的,面对风雪只会低头退缩,是懦夫。哪像我们,宁死不屈,抗争到底,那才是真英雄。

师:是啊,杂树这么坚强应该值得学习。

生:一小部分点头认同。

生:(迫不及待地)不,这是鲁莽。

师:大家别急,有理不在言高,以理服人才让人心悦诚服。大家各自找找理由,可以就这自然现象而言,也可以联系生活来谈。

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内化感悟的过程,也是语言输出的过程。在寻找依据、组织语言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感悟到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这一深奥的生活哲理,使感悟自然流露,水到渠成。

四、 透视生活,与自我对话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从书本上习得,服务于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何时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何时适当的让步?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在让学生列举了具有雪松精神的历史人物后,我出示了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把所学回归生活。星期天,在家做作业时遇到了难题,你会怎么办?这情景学生都遇到过,是完全退却,丢下不管,还是磕破头颅拼命想,抑或是暂且放下缓后再想?通过设身处地的讨论,学生知道了消极面对固然不可取,但硬迫自己也不是好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然后积极寻找解决策略,而这就是雪松精神!让书本上这些从生活中总结得来的深刻的道理通过讨论从新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并通过讨论形成更深刻更形象的认识,从而让学生从比较高的角度指导自己的生活。此时已近课末,我让学生以第三个旅行者的身份来写下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读写结合,也体现了课堂听、说、读、写训练的完整性和递进性,又进一步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山谷中的谜底》磨课经历带给我许多思考,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包含着很多要素,例如要当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构建平等的交流信息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想学的愿望……但是万变不离其中,只有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脑中有线索,挖好输入的道儿,铺好输出的道儿,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

 

五、人物扫描:在磨砺中成长

    本人1995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潜心研究,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曾参加中山市阅读、口语交际及作文教学比赛,均获得一等奖,论文《横向联系、再现情景,进行作文训练》获得全国论文评比二等奖,《读、说、演、背》、《透视山谷中的谜底》等多篇论文获得市一等奖,并公开发表在《中山教育研究》上,多次被评为中山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2006年起担任镇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坚持专业引领,带领全镇语文教师开展课堂研究,收效显著,所属中心组连续三届市小语被评为先进中心教研组,由于工作突出,2011年被评为中山市骨干教师。

 

≌≌≌≌≌≌≌≌≌≌≌≌≌≌≌≌≌≌≌≌≌≌≌≌≌≌≌≌≌≌≌≌≌≌≌≌≌≌≌

来源:周双清教师工作室

主编:王增海     责任编辑:刘海文    图文编辑:李嘉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