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设计师别墅公寓贝律铭优秀建筑 |
分类: 天南海北 |
上海的番禺路上,有一座以邬达克自建住宅,且以其名字命名的纪念馆——邬达克纪念馆,这里也是邬达克的故居,是每一位热爱上海老建筑的人的朝圣之地。
拉斯洛·邬达克,189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的一个建筑世家。191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工业大学,1916年也就是他23岁时就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可谓才华横溢。
一战爆发,他成为奥匈帝国俄罗斯前线的一名士兵。不久腿部受被俘,后从战俘营逃脱。
1918年他由哈尔滨一路辗转来到上海,那年他25岁。
他进入一家米国设计所,一干就是7年。期间设计了医院、俱乐部、学校、银行、教堂、电影院、剧院等类型的建筑。这段时期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复古主义的色彩,重细节的装饰、复兴的哥特式塔尖,有着浓厚的欧洲情节。
经过7年的积累,1925年,也就是他32岁时,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经济实力,他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这期间,他设计了诸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诸多老上海建筑。
邬达克逐渐成为上海最有名望最活跃的建筑师,而这座花园别墅,也就是如今的邬达克纪念馆就是在这期间设计完成的。
邬达克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番禺路129号,与上生•新所仅一条马路之隔。
让我们先看一下它的当初的平面布置图吧。
右上角的L形为原有建筑,当年的住宅南面有大片花园,周边是一片广阔的空地,现在花园处已经改造成为一个学校的操场,附近也早已成了热闹的马路。
从1931年入驻,六年后搬离,之后租给德国人,然后有卖给一个中国富商,富商在原来房屋的最里面给老母亲加盖了一间佛堂,虽然尽量保持风格一致,但差异还是很大的。
整幢建筑散发着浓浓的英国乡村味道。
我们先从南立面开始。
陡峭的石板瓦双坡屋顶占立面高度近一半,两端是高耸的砖砌烟囱,南立面设对称的山墙造型。
南立面设凹进去的连廊连接东西两面的建筑。
底层采用红色清水砖墙,二层以上则是白墙,深色木构架露明,门窗套为粗砺石质。
建筑底层有哥特式三连列窗。
圆拱形大门。
二层是折线型凸窗。
这北立面。
从本白的墙面、褐色的石瓦、黑褐色的外露木构架到红褐色砖墙,显得色彩协调,层次丰富。
沉寂的邮箱。
曾经的车库大门。
院子里残破的木板上,一只阳光下慵懒的猫星人,旁若无人的睡着大觉。
南面西角这个阳光房是纪念馆的入口。
房间的正中央安放着一尊邬达克的铜塑半身像。
里面的起居室就是展厅。
楼上和其它房间都不开放。
壁炉是建筑原物,上面是邬达克的画像和其设计的著名建筑。
展厅的大横梁也是原物。
远处的木门是后仿制的。据说邬达克1947年离开上海时拆掉其中的一扇门带走,可见他对这座房子该有多么的不舍啊!
这幅画像出自邬达克的孙媳妇的手。
上面这幅水彩画是邬达克的手笔。那个年代,每一位建筑师都有过硬的素描和绘画功底,据专业人士评价其水准堪称专业。
墙上是这座建筑的一些老照片。
展柜中是邬达克的生平和史实资料。
原来书柜中珍藏着邬达克用过的卷尺、比例尺、墨盒等,后来被家人取走,真是很遗憾!
这位异国的建筑师曾经深深的影响了一位中国少年,促使他最终也走上了设计师的道路,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华裔设计师贝律铭。
贝先生这样说“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这是一名建筑师对另一名建筑师的最高评价。
从邬达克故居出来,有些意犹未尽,我们又步行去看不远处的武康路公寓。
武康大楼,旧称诺曼底公寓。
狭长的地带,巧思的设计,变不利为有利,这就是一个好的建筑师的才能所在。
楼梯、理石地面镶嵌的几何图案,都被很好的保留下来。
其一侧的外檐廊也是设计的亮点。
公寓对面是一个拍摄整个建筑外形的好地点,商家很是精明,在这开了一家咖啡馆。
坐在店内,临窗可看到公寓全貌。
咖啡店装修现代时尚。
一杯咖啡。
一杯牛奶,还有两小块面包,可以度过一个惬意的下午时光。
邬达克与上海有着近30年的情缘。
做为一名老上海的外籍设计师,他在此留下了约50个参建项目,单体建筑则超过100幢,其中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都说上海成就了邬达克,准确的说,应该是彼此成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