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试养--老年保健
(2011-02-23 19:43:00)
标签:
健康 |
人体于60岁以后进人老年期。
一、生理和心理特点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老年人“精耗血衰,血气凝泣”、“形体伤惫……百骸疏漏,风邪易乘”。《灵枢·天年》早有“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尤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的说法。人到老年,机体会出现生理功能和形态学方面的退行性变化。其生理特点表现为脏腑气血精神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机体调控阴阳协调稳定性降低。再加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改变,常产生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状态,若遇不良环境和刺激因素,易于诱发多种疾病,较难恢复。
二、养生指导
1.知足谦和,老而不怠
《寿世保元·延年良箴》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又说:“谦和辞让,敬人持己,可以延年”。《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求老年人明理智,存敬戒,生活知足无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老年人应回避各种不良环境、精神因素的刺激,宋代陈直《寿亲养老新书·卷一》提出:“几丧葬凶祸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惊,悲哀忧愁不可令人预报”。老年人应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情趣冶情悦志,如澄心静坐、益友清谈、临池观鱼、被林听鸟等,使生活自得其乐,有利康寿。
2.审慎调食
《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节》指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故当审慎调摄饮食,以求祛病延年。”反之“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则损体减寿。老年人的饮食调摄,应该营养丰富,适合老年生理特点。
(1)食宜多样
(2)食宜清淡
3.食宜温热熟软
老年人阳气日衰,而脾又喜暖恶冷,故宜食用温热之品护持脾肾,勿食或少食生冷,以免损伤脾胃,但亦不宜温热过甚,以“热不炙唇,冷不振齿”为宜。老人脾胃虚弱,加上牙齿松动脱落,咀嚼困难,故宜食用软食,忌食粘硬不易消化之品。《医学入门》中提倡老人食粥,曰“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少”。粥不仅容易消化,且益胃生津,对老年人的脏腑尤为适宜。
4.食宜少缓
老年人宜谨记“食饮有节”,不宜过饱。《寿亲养老新书》强调:“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主张老人少量多餐,既保证营养供给,又不伤肠胃。进食不可过急过快,宜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还可避免“吞、呛、噎、咳”的发生。
三、谨慎起居
老年人气血不足,卫气常虚,易致外感,当谨慎调摄生活起居。《寿亲养老新书》指出:“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脚。”老年人的生活,既不要安排得十分紧张,又不要毫无规律,要科学合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这是老年养生之大要。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以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湿度适宜、生活方便为好。首先要保证良好的睡眠,但不可嗜卧,嗜卧则损神气,也影响人体气血营卫的健运。宜早卧早起,以右侧屈卧为佳。注意避风防冻,但忌蒙头而睡。
老年人应慎衣着、适寒暖,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而随时增减衣衫,要注意胸、背、腿、腰及双脚的保暖。
老年人的肾气逐渐衰退,房室之事应随增龄而递减,年高体弱者要断欲独卧,避忌房事。体质刚强有性要求者,不要强忍,但应适可而止。
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减退,较易疲劳,尤当注意劳逸适度。要尽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但切勿过度疲倦,以免“劳伤”致病。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量力而行,勿令气之喘,量力谈笑,才得欢通,不可过度”(《寿亲养老新书》)。《保生要录》指出:“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频行不已,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这些论述都说明了劳逸适度对老年保健的重要性。
老年人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面宜常洗,发宜常梳,早晚漱口。临睡前,宜用热水洗泡双足。要定时排便,经常保持大小便通畅。及时排除导致二便障碍的因素,防止因二便失常而诱发疾病。
老年人运动锻炼要遵循因人制宜、适时适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参加锻炼前,要请医生进行全面检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及有无重要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运动项目,掌握好活动强度、速度和时间。一般来讲,老年人之运动量宜小不宜大、动作宜缓慢而有节律,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五禽戏、气功、武术、八段锦、慢跑、散步、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老年体操等。锻炼时要量力而行,力戒争胜好强。避免情绪过于紧张或激动。运动次数每天一般宜1~2次,时间以早晨日出后为好,晚上可安排在饭后一个半小时以后。忌在恶劣气候环境中锻炼,以免带来不良后果。例如盛夏季节,不要在烈日下锻炼,以防中暑或发生脑血管意外。冬季冰天雪地,天冷路滑,户外锻炼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跌倒。大风、大雨天气不宜外出。还须注意不在饥饿时锻炼。
一般而言,老年人保健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宜多进补少用泻;药宜平和,药量宜小;注重脾肾,兼顾五脏;辨体质论补泻,调整阴阳;掌握时令季节变化规律用药,定期观察,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汤剂;药食并举,因势利导。如此方能收到补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