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变教为学”从哪儿做起》学习笔记

(2018-05-10 13:49:21)
标签:

变教为学

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

分类: 变教为学

“变教为学”从哪儿做起

于都县第六小学  华有称

http://s8/mw690/001SxWLozy7klRMBZgX87&690

课程改革时至今日,如何能够把育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依然是困扰一线教师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郜舒竹教授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在北京以及全国部分地区进行了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2014年以来,我县通过引进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变教为学”课堂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试验,派出大批教师到北京、江苏、深圳等地点对点“影子”跟班学习,举行京·苏·赣三地“长征源” 杯同课异构竞赛,开展名师教学风采展示和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等活动,使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得到稳步推进。这其中,小学数学“变教为学”课堂模式已经成为大部分骨干教师的课堂常态,课堂上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巩固我县小学数学“变教为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改革实效,今年3月份,县教研室下发《关于推进小学数学“变教为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县各学校开展好小学数学“变教为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下面结合本人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对变教为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变教为学”从哪儿做起》,将从什么是变教为学变教为学难在哪里、如何备课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什么是变教为学

1、纵所周知,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构成的。如果教师的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可以称之为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并且贯穿始终,学生的活动是伴随着教师的活动而出现的,处于被动和被约束的状态,缺少自发性、自主性和自由性。

2、所谓变教为学就是把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变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也就是把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改变为学生自主或合作开展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贯穿始终。

3、“变教为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过程追求: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机会,从而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

4变教为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是以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呈现的,其学习内容应当突出本质、渗透文化、实现关联

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数学学科本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基本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二是对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三是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与运用;四是对数学美的体验与鉴赏;五是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

渗透文化不仅是指在向学生介绍类似教材中你知道吗这样的数学史料,还要努力挖掘数学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渗透。比如:奇数和偶数、加法的结果为什么叫作而不是等等。

5变教为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可以概括为导学、诊学、助学。其中:

1)“导学”指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学,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什么和做什么;二是愿学,就是设法让每一位学生具有开展学习活动的动机;三是会学,也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是自主的,也可能是合作的,不同的学生可能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

2)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后,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诊学助学。所谓诊学就是诊断学生的学习,助学指的是依据诊学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

诊学的手段主要是观察,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记录下来,并思考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则需要实施个别的帮助。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课中备课的过程,通过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与观察,为应当讲什么和“对谁讲”获取信息,使得的活动更有针对性。对教师来说,变教为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实现这种转变,就需要分析可能出现的困难。

二、变教为学难在哪里

1、教师潜意识中不讲不放心的心理。

在教学中,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讲怎么能会呢,可以说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把学生教会、教好。为了学生的,教师会努力地讲好。当遇到讲了还不会时,就不遗余力地反复讲。如果遇到讲了多少遍也不会的情况时,就只能对学生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的抱怨和指责了。事实上,任何一位教师在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学生或者没在听,或者不爱听,或者听不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讲就是无效的,也就是白讲。因此,我们应当寻求教师少说话,学生多活动的教学方法。

2、教师对教学效率的认识方面。

在“教师少说话,学生多活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通过活动所产生的多样化结果或想法需要时间进行展示和分享。这就使得原本一节课能够“讲完”的内容可能无法完成,给人的感觉是在确定教学时间内的教学内容减少了,也就是教学效率降低了。如果把教学内容仅理解为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效率降低的现象的确不可避免。如果把教学内容理解得宽泛一些,不仅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还包括学生所经历的学习活动以及通过活动可能取得的收获和发展,那么就不能认为这样的教学降低了效率。相反,学生通过活动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在活动中提升了能力、积累了经验、感悟了思想等等,这些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因此可以认为是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教师担心学生做不出、做不对、做不好,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会给教师一种挫败感,使得教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其实这样的担心不是必要的。

如果把做不出视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那么遇到困难不退缩的精神、辨别困难找方法的智慧以及克服困难获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一生的发展都重要的。

同样,如果把做不对做不好视为错误和失败,那么让学生经历承受与失败的挫折以及对错误和失败的反思过程,使得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有益的。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出现做不出的情况是由于学生学习活动的不明白或者误解。所以教师在学习活动表述时,应当明确、具体,让学生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

三、备课应当想什么

1、“变教为学”课堂教学的备课,要把主要思考的内容定位于学生应当学什么怎样学,也就是要确定学生应当学习的学习内容和设计学生应当经历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的确定要准确、精练,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可靠、有效。

2、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学习内容具有隐性的特征,需要通过考察其本质性、文化性和关联性才有可能挖掘出来,也就是说变教为学的学习内容要突出本质、渗透文化和实现关联。

3、备课时,要思考的基本问题是学生和怎样学的问题,思考的基础是对数学知识本身属性的认识,不同属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有区别的。

4、数学课程中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依据人的需求与主观意愿所发明或创造出来的。比如分数就是人发明出来用于描述量的语言。再如,用于计算的竖式等。这种知识具有人造的特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主观性知识。主观性知识所蕴含的学习内容以及需要经历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知识发生过程中所体现的必要性、发展过程中形式的多样性和形成过程中表达方式的统一性,还包括与其他知识联系的广泛性及应用的有效性。

2)对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规律的描述与判断,比如平面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加法交换律等运算定律等知识。此类知识的特点是具有确定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称之为客观性知识。客观性知识和主观性知识的生成方式不同,自然导致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也不同。它蕴含的学习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现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方式;二是发现结果的表述方式;三是对发现结果的评估与确信;四是对发现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应用与拓展。

“变教为学”教学研究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准确把握这样的学习内容并将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以上内容摘自《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