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齐华老师《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赏析

(2017-09-27 21:37:50)
标签:

千课万人

发展课堂

分类: 名师课堂
回 归
——张齐华老师《小数初步认识》教学赏析
学生理性思考,课堂回归平静,彰显学科气质,这是对张齐华老师教学《小数初步认识》的总体印象。课堂上,张老师擅长的“逗哏”“撩拨”少了,指向数学思考的点拨多了;精妙新颖的情境、课件没了,替而代之的仅是一张朴素的练习纸,清晰留下孩子们学习推进的痕迹;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少了,多的是孩子们专注的倾听、安静的思考、理性的质疑和从容地表达。此时,我想到把“回归”作为今天教学赏析的“关键词”。

一、回归学生立场,彰显个性化思考与创新之潜能

学生立场,以生为本,这样口号式的理念早已耳熟能详,但践行起来又是极其不易。在张老师课堂中,恰能清晰地看见理念落地的些许举措。

1.根植已有经验,放手学生自主学习

坚守学生立场,并不是要让教师离场,而是要基于儿童的数学学习,弄清楚孩子们已经到了哪里?可以到达哪里?在前进的路上会遭遇哪些困难等等。张齐华老师在设计《小数初步认识》时,非常清楚学生的已有经验,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生活中的超市、小店铺,几乎所有商品价格都是以小数形式呈现。另一方面源自先前的学习经验,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编排了《认识人民币》,在“你知道吗”的板块中介绍了生活中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的方法。因此,张老师在课一开始,开门见山就问哪里见过小数,让学生尝试读写小数,通过学生之间互相纠正,掌握了正确的小数读法。

2.重视个性化表征,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小数初步认识》常见的是“告知式”教学,如3角=3/10元,3/10元也可以用小数0.3元表示。当然也还有推导式教学:3角就是0.3元(生活经验),3角=3/10元(基于分数初步认识),所以3/10元=0.3元。而张齐华老师反其道行之,直接推出一个极有挑战的问题:如果把下面每个图形看作1元,你能想办法在图形中表示出0.3元吗?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恰恰展现了张老师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魄。这个问题能“逼”着学生尽力调用所用知识经验去解决,能充分暴露孩子心目中对“0.3元”最原生态的理解。课堂上,孩子们静静的、较长时间地去思考与尝试。从反馈中发现,孩子们有各自不同的表征(如下图)。
无论正确与否,画得是否精确,都是学生对0.3元真实的理解,这些个性化表征的经历,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潜能。同时,也便于老师诊断三年级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已经到达哪里。

3.着眼学生素养,培育学习品质

核心素养是一个热词,大家都在说,但似乎又不太说的清楚。反观张齐华老师的课堂,却时常弥漫着指向“素养”“品质”培育的用心。比如让学生用较长时间思考某一个问题的经历,调动所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某个问题的能力;又如关注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指导孩子仔细的听,听听别人说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你能不能理解?课堂上,孩子们听完他人发言后,能细细的辨析不同,能发现后面一个回答添加了“平均分”、“每份是0.1”等区别,还能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质疑或者建议。会倾听、能思考、敢质疑,对于人的发展而言,应该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素养与品质吧。

二、 回归数学本质,遇见理性思考之静美

摈弃高科技的智慧教育手段,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凸显数学本质,这是张老师课堂的一大特点。

1.基于概念意义,找准概念生长点

0.3元表示什么?这是一位小数的意义,其本质就是平均分成10分,表示这样的3份。而学生已经有了什么?其一:知道了3角可以标识成“0.3元” 、1元=10角;其二: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分,其中一份就是1/10,2份就是2/10……。显然,这两者的整合、贯通,就是一位小数意义的生长点。因此,张老师设计“如果用一个图形表示1元,你能想办法在图形中表示出0.3元”的问题,正是基于他对学生已有认知的理性考量。

2.应用几何直观,引发概念生长

小数意义非常抽象,而图形表征则是最合适的载体,张老师更是把几何直观用到极致。首先,让学生从三个图形(长方形、线段、圆形)中选择一个表示出0.3元,从多元化表征中巧妙利用比较、改造,逐渐构建0.3元的意义。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回味,当学生分享多种表征方式后,教师及时抛出:对于第一位同学的作品(见下图),可以做怎样的改造,就更好了。学生提出“把每一段再平均分成3份就好了”,这时张老师没有评价,而是转向第一个作品的创作者:这样改好吗?你怎样理解?回答是:这样就看到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可见,一位小数的意义已然撩开了神秘的面纱。然后,张老师又让学生在已有的图形上表示出其他的小数,0.2、0.4、0.6、0.7……,一次次地结合图形表达多个小数的意义。最后,张老师又让学生在线段图上表示出0.3米、0.3千克、0.3天及抽象的0.3,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整节课,用图形贯通意义理解,从具体到抽象,几何直观价值非凡。

3.激发深度思考,深化概念本质

几何直观在小数意义理解不可没,当然,更离不开一系列直指概念本质的好问题,随着课堂的推进,张老师先后提出:①为什么表示0.3元一定要平均分成10份呢?②图形不同、分法不同,为什么都是0.3元呢?③0.5、0.7、0.3……,这些小数不同,在表示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④0.3米、0.3千克、0.3天,单位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一次次的叩问,即是一次次的引导学生联系与沟通。正是这些问题,把不同的图形、不同的分法,不同小数,不同的单位,汇聚起来,通过交流、辨析,实现了多元化表征与互通,深化小数意义的理解。

在听课过程中,不断感佩张老师教学设计的独到与勇气、捕捉学生材料的敏锐与灵动、指导学生学习的周全与细致,同时也有“学生不会表征怎么办”的担心、也有“学生是否有假理解”的疑惑,当然,也还有“如果这样,会不会好一些”的设想。下面就谈三点想法,与张老师分享。

(1)打通小数意义的节点,能否早一些?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表示出各自的0.3元后,张老师只呈现图形表征,默认学生表达“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而没有及时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平均分成10份”等思考,以至于在大半节课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表示0.3元,一定要平均分成10份,而学生的回答是“因为平均分成9份,很难分”。我的建议:通过交流学生原生态表征作品的思考过程,尽早明朗一位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2)张老师让学生表征0.3元时,提供了表示1元的线段、长方形、圆形。我的疑惑:在圆形中表征有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没有,那就放弃,因为课堂上看到了学生面对圆形而挣扎的痕迹,人为增加了表征的困难。正如张老师对学生所言“有时要学会放弃”。

(3)在课尾,张老师还试图让学生把线段抽象成“1”,然后表示出0.3。我的探讨:是否要考虑三年级初步认识小数和四年级学习小数意义的目标序列,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量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是不是更符合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水平。与其走到抽象的0.3,还不如让学生在1米的线段中表征3分米,以丰厚学生对一位小数的理解。

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回到原点,而是当我们走出很远的时候,要停下来问一问:我为什么出发?而后做出理性的调整。我们都该如此。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田小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