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流的气味

(2025-11-17 09:34:31)
河流的气味



香水师是要经过系统学习的,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能形容和记录一种香气,也就是说,建立语言和气味的联系,中国香道也是这样,每次品香之后,都要求做香鉴记录。

文字真的这么重要么?

当我去看牙之前,无法想出怎么用语言去抓住那种痛苦时,我很焦虑,我上网查术语,看别的病人怎么描述,当我知道该怎么定义它时,我放松地睡着了,我能把它说出来了,它附着了文字的躯壳,医生能看见那痛苦,其他病人也有过,我不是一个人被遗弃在意义的荒岛上了,我不那么孤独了。

香评叫做评论,但它最主观任性的文体,可以说是不讲道理,而且趣味横生,这个人说是强生沐浴露,那个说是陪宝宝玩橡皮泥,还要一个人就觉得是在拆廉价包装袋,还有人温柔地调侃它:“拜托,你是香水不是肥皂,你跑题了哈哈哈”……就是一款奶香嘛,有人感到温馨,有人觉得恶心。有一款广藿香,张三说是深刻的药感,李四开始回忆童年:“老家,二十年没人住的房子。前调:樟木箱子里的旧衣服,抖一抖全是灰尘;中调:堂屋的床脚下,有一只风干壁虎的尸体……”行吧,从小资女直奔《刑事侦缉档案》了。

气味作为最直接的官能,跳过了大脑的智性加工,呈现出直接的印象,这就是香评吸引我的地方。之所以每个人感觉不同,因为香水与个人结合之后反应缤纷,每个人的肤质、体脂都不一样,所有激起的化学反应不同,最后合成的气味也不一样,并且,每个人的成长履历不同,香水激发的情境记忆也不同,还有一部分是无法解释的,近乎于巫的好恶感……人类无法解释和控制的东西,是最迷人的。香水是暗藏的心事,师太小说里有个逃妻,老公茫然不知何处寻妻,请来侦探好友,发现老婆收藏了整整一柜子的Q版香水……他对她如此强烈入迷的爱好一无所知。

气味分子能直达负责记忆的海马体,但很难抵达语言中枢。相对于视觉印象,气味是距离语言比较远的。一个苹果放在我们面前,你很快就可以描述出它的大小、颜色、形状,但对气味的描述,只能绕道而行。你得借助他者,像什么什么,或者试着塑造情境,还原感受。

正因为有了模糊空间,香水的定名,就成了游戏的延展,药物的成分表,是口供笔录,香水的命名则是诗,口供严谨肃杀,带着责任的负重,而诗的妙处,就是它说了又像没说,是云层深处掠过的翅影,它阐释的是无法抓住的飞行。也就是说,它依靠语言来塑造情境或引发诱惑,在它缥缈难言的气味中,给你一块过河的石头。

有的香水不屑玩文字游戏,比如“香乃尔五号”,有的待你自行脑补剧情,香气本是微妙之物,更何况再加一层文字的薄纱。同样是雨,“阵雨之后”,有温柔的粉感,是夏日的雨,而“雨后当归”是在冷感的凛冬,有一朵冬雨中蜷起的花。有些名字非常直白,开门见山,比如花草水语系列:“薄荷青草”“雪梨冰沙”,又如蒂普提克的“玫瑰”,有些直指场景,比如“在理发店”,洗完头的爽快,但是有些得调动官能体验,比如“事后”,当然更多名字是留白,这正与嗅觉的无法以抓捕的狡猾相配。

秋冬我常用“午夜飞行”,这是圣埃克絮佩里的小说,秋风一起,风衣一上身,那些甜美轻快的果香通通都留给夏天了,木香调的质感更厚重,更适合秋冬,这个名字会让人想起什么呢?有人是想到孤独,有人想到《夜机》式的情伤“原谅今宵我告别了,活泼的心像下沉掉”,而我会把它串联到另外一本《夜航西飞》,彪悍帅气的女飞行员,在夜间孤身直飞过沙漠,挑战人类飞行的极限。没有悲伤,只有迎向秋风的酷帅飒爽。

有些名字是调香师的游记,比如“尼罗河”,就是在旅途中遇到的美景,有些是童年故事,比如妈妈拥抱自己时闻到的的老式口红的脂香,有的是怀念海边老家,海水的咸湿气息,香水师把它们还原出来,和作家写童年往事没什么区别。


秋冬当然要去旅行,江浙沪皖多的是周末就可以来回的短游景区,这次去景德镇。下火车,直奔中国陶瓷博物馆,在门口买了一个黄山干菜烧饼,进去看瓷器。平时逛无印,最喜欢逛餐具区,一件件掂看,喜欢森正洋设计的白瓷茶碗,隐隐蓝白纹,微敞口,器形优美内敛,也喜欢米瓷系列,颜色像定窑,克制优雅。无印餐具就有宋代气质,前阵子上海有个定窑盏,实在没时间去看,就逛逛家附近的无印米瓷区吧。刚看到一只宋代茶碗,就想到那个白瓷系列,真是隔世还魂啊。 

徜徉宋瓷区,只觉美不可言,忽然听到一个姑娘说:“这有什么好看的,这里没法出片”,一个男的说:“我们去……我给你拍”,敢情姑娘对展品毫无兴趣,只是来找拍照背景。这就是很多女性的人生吧,深溺于展示自己,不能将视线投向外部世界,在青春之美散逸后,只剩下贫瘠单薄的自我,错过了内在的成长——我不是讴歌内在美,而是:储备丰富的内心,会让你有生命质量,甚至,这并不是为了获得爱,只是为了活出你自己丰饶的生命感。

太喜欢宋瓷了,来来回回的逛了好几遍,虽说景德镇的发展高峰是元代以后。从宋瓷到清瓷,从内敛克制到花团锦簇,从点茶到末茶,从合香到线香,中国人的审美就是这样一路下滑的。


对网红打卡点没什么兴趣,看见挥着一个小红旗的导游,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红帽子游客,毫无悬念的拥堵和喧哗,我吓得都不敢进景区了。我宁可好好地感受投眼缘的地方。初到一个城市,我会找一条穿城而过的公交路线(常常是1路),途中经过有感觉的地方,就下车,住在那里,早起到周边散步。

昨天路过了一条河,立刻就决定下车住下来了。住的宾馆,窗外有秋树和古塔,那条河,它叫昌江,第二天早起,立刻下楼去散步,早晨的河水,水气泱泱的,有白鸟从水面掠过,飞向远山。那渐行渐小的白点,和公园大树下对弈的老人、民工在工棚里一边干活一边唱歌一样,让我感到:那是活生生的,在这片土地上用力生存的生命。我喜欢这样生动的“活着”。

下午哪儿都不想去了,就想呆在酒店里面看书,即使不出门,我也能非常具体地感觉到秋树的清芬、河水的气味,低低的卷云锁清秋的清气。我从未这样明确地、细节化的、高像素地感知到秋天的微末。但是如果我疲于奔命,急行军似的在各景点之间狼奔豕突,用拍照的方式占有景物,那我就没有倒空我的心,让它腾出感知空间,去盛放这个秋天,像疲倦的味蕾无法品茶,像迟钝的鼻粘膜抓不住气味分子,它们就没有办法进入我的心。


看一本关于气味的书:「已经习惯大海气味的人,第一次站在河流边,也会惊异于它的气味,以及水流的坚实:它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回应现实,当你感到这其中的不同时,在那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的物质和你所熟知的一切都像沙子一般,从指缝间流过。

不过河流能将水带到大海无法企及之处,它们广泛地支持着各城市的发展,滋养平原,涤净山谷。这其中的水多少有些浑浊,或多或少还经受了污染。当水流顺畅时,河流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自然的气味:泥土的气味,还有在它周围生长着的植被和生活着的动物的“气味”。

河流的气味取决于它的构成,取决于川流和停滞的水量。河流有可能变得浑浊或是死气沉沉,散发出鱼腥气,还有一种潮湿腐朽的气味。这是由于水中生长着藻类,时常光临河边的动物会在水中留下各种有机物质,以及周围的植被在水中逐渐腐烂。河流的气味叙说着它和周围一切生物的生活。”





那我为什么要旅行呢?可是,就算是在旅途中读书,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即使我没抬头,我的官能也因为愉悦而清明,知道窗外正行进着盛大的秋天:每个城市的空气都不一样,大连的窗外都是海水的咸湿气味,那其实是水藻在繁殖时的发情气味,海滨城市似乎更契合情欲,和我近山的家里,那种爽洁禁欲的山气是不一样的,和在家里一样,窗外也有飞车党呼啸而过,但在夜色中的大叫,都是东北口音的。变化的环境,激活了官能,只要我在呼吸倾听,我的整个存在都在旅行。我的周围充满了时间,而每一缕流逝的时间,即刻生出意义。

点了桂花拿铁,骑手在路上用了一点时间,正是这个停顿,让桂花干重新复活了,又有了它在树上活着时的香气,虽然只有芝麻大的几颗小桂花。家里有一瓶小林送的桂花,我从未意识它们这样香,应该说:我从未给它们一点复活的时间,打完咖啡后,我撒下厚厚的一层桂花,我急于喝完它,我急于听到它的气味表达,我急于开始工作,我太急于完成“品尝”和“工作”,却没有去好好感受它,我没感觉到它的香气,那是因为它还来不及言说它自己,就被我喝完了。我要向桂花树学习缓慢和耐心,她们正在缓释着储备了一年的香气,十月,到处都是秋天的注脚,呼吸里有桂花香,咖啡、酒酿、炒栗子里,标着花香的食品里,都是加了桂花。这个月,“”花香”二字,默认属于它。



临走前,又去昌江边,慢慢散步一次。有人在大啸养肺气,有人在钓鱼,有人在溜狗,有人在跑步,迎面是拎着桶的妇女向我走过来,我伸头看了下,桶里有短木棒,再一看,江边蹲着很多女人在洗衣服。从新安江到昌江,千百年来,没有变过。


回家,晚上躺在小阁楼上,身下是单薄的床褥,盖着薄薄的秋被,一闭上眼睛,还是感到像在景德镇:窗外,有热闹的晚会,友人涌动,从景点的门里蜂拥出来,在摊子前面伸头看,穿着店里给搭配好的汉服,到处打卡拍照,网红鸡排摊子前,排了一站路的队伍,白天近乎荒芜的城市,突然醒过来,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我就是闭上眼睛睡觉,也能感觉到那热腾腾的人气,我就是闭上眼睛,也能看见亮着灯的古塔。

这种记忆滞留在我心里,形成了一个异度空间,一直到我睡在家里的床上,仍然感觉窗外是塔和人群。在旅途中,我对噪音没那么紧张,因为是别人的城市,我内心把它处理成一个旅途中的背景音了,好像它已经无法侵入我的私人世界,回家以后,我就把这种保护也带回家了,和我家楼下随时会发出巨响的群租住户之间拉开了距离,在那种与我无关的暖热噪音中,慢慢睡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忽听海棠初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