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代的质感缺失

(2020-01-02 07:51:39)
医院排队拿药的队伍很长,我掏出一本书看,发现身后有点异样,一个男人也在勾着头看我的书,我翻一页,他的头就歪一下,我本能地快快把书合上——二十岁时,我在公交车站看托尔斯泰,因害怕被人视为怪物,所以包上通俗小说的书皮,而现在,光是看书这件事,已经让我有点尴尬了,那男人开口了:“好久没见人看书了”。

纸书(我读实物书时比较缓慢认真,网上主要是查资料和工作交流,至于用手机阅读严肃文学的人,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一定比手机浏览网页高贵么?当然不是,但是后者,对于我,一个长年看严肃文学的,阅读味蕾已经被精细伺候惯了的人,你让我读那种完全没有质感的文字,我的文学舌头和胃,委屈得慌,也饿得慌。所谓:“由奢入俭难”,快餐阅读,不解饥,也不解馋。

有个朋友讲述了一个现象:“出来一个新闻事件,飞速下论断,马上展开道德攻击的,往往是非常年轻、未经世事的人。”

这是为什么?因为大家道德水准大幅提升了么?我想,更多的 ,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快餐精神食粮喂大的,几个标签一贴,一个表里层次都很多、质感非常复杂的事情就给打发掉了,没关系,马上就会有新的更热辣的新闻事件来喂他们。一线新闻记者及长期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者严重缺失,也没见发声,媒体都是在转发最初的一个事件报道,他们按阅读者的口味,精确地估算关注度,以此为标准,夸大局部、胡乱剪裁,为的是吸睛、拉流量。


这种梗概式阅读习惯,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你看到一个评论标题是这样的:“一个绿茶的悲惨下场”、“一个出轨渣女的报应”……而这说的是《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当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被如此面目全非的解读时,可怕的,不是阅读态度的粗暴恶俗,而是大脑的惰性,思考的简单化。很多人,已经逐渐失去了感受人、事、物之质感的耐心和能力。

前两天,圈内传一个获奖的学生作文,我的网友们讨论说:“这孩子字句很漂亮,但是好像完全不懂词与词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她这个写法,估计是一直被鼓励着,她以为华丽堆砌、无病呻吟就是好,再这么写下来,这孩子的写作能力就废了”(大意,我找不到记录了,等有空再去查核一下)——现在有作文训练班,专为应试而设,有所谓写作高分公式,就是先写个梗概,然后找出缝隙,尽量塞入漂亮的形容词、副词,平时摘录的好词好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是僵硬的、缺乏有机感的。

不观察、不体味,不追求真实细腻的质感,导致的,就是两个极端:要么梗概式阅读,要么虚词成文。而严肃文学和快餐文学之间、新闻标题和真实人生之间、文学大师和普通写手之间,隔着的,就是质感的还原。

是枝裕和,是我很早以前就喜欢的导演,在分别看他电影和书的时候,感受又有殊异:他的书里,不停地在说他拍纪录片的过程、与受访者之间互动的经历,以及各类社会事件对他的影响,时时让我想起:他是一个纪录片导演,他的社会性,而在电影里,他的镜头叙事却很生活化——把社会性和生活化,这两端完美地衔接,他这个漂亮的落地动作,靠的就是质感的还原。任何一个新闻人物,他也是浸润在时代中的血肉之躯,私人化的,就是社会化的。只看创作者的还原技术行不行。

他拍一个官员自杀,他细细地阅读了对方的日记,一直追溯后者的童年——这是一个在父母缺失的爱之荒漠中长大的男性,所以他对弱势群体充满悲悯。作为公务员考试的第二名,东大毕业的学霸,他最后没有选择外务省、通产省(相当于中国的外交部、经济厅)这种肥缺,而是投身于福利事业,一个每天忙于公务,只揣一双换洗袜子,就在办公室睡沙发的兢兢业业的官员,最后死于内心的冲突。

官员自杀,这样一个很容易戏剧化处理的题材,被层层剥开,肌理细腻地呈现日常的质感,这个官员最后的日记,全是植物观察笔记,他和太太在家附近的大自然里徜徉,深深地草木之美,可是作为环境署官员,迫于要维护国家利益(经济的高速发展,通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只能代表官方拒绝赔偿污染受害方的渔民。而在保障贫民、受害者与官方权益、人和行政身份之间的缝隙处,这个官员承受不起内心的冲突,掉下去,自杀了。

是枝裕和给这个正直官员最后的一点尊严,就是给他还以人的完整。在是枝裕和的笔下和镜头里,这个官员终于成了一个质感浑然的“人”。

而如果是网络新闻,我们估计会看到这样的文章:“环境署官员突然上吊,死前与领导发生剧烈冲突,疑似与近期开庭的污染案件有关,听说长期和妻子分居,又听闻有红衣女子常出入其办公室”。留言区,一群福尔摩斯在踊跃发言:“查查他有没有国外账户!”(思考派),“老子至今没找到老婆,他还有红衣女子,去地下风流吧!”(激愤派),“以上发言的几位,四的一半是几啊?哈哈哈哈哈”(诙谐派,是在调侃对方很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记住你的名字
后一篇:冰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