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南京黎戈
南京黎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962
  • 关注人气:1,6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澄净之心

(2018-11-29 08:21:35)

总算忙完杂事,抽空去大报恩寺,看了宋代丝绸展。在一大堆闪闪发光的人造景观里,人气稀落的丝绸展厅,窝在游客中心旁边的一角,我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个展里的展品,是从长干宫出土的宋代遗珍,这些丝绸绫罗,都是包袱布,里面装着香料、宝石、铜钱这些供养物,扎起四角供佛,以示虔敬。

千年之后,它们又重见天日,这些变了色、被蚀了破洞的丝绸残片,不过是大宋文化遗产的小小角落,却在空无一人(除了我)的展厅里,让人深深的惊艳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那些无聊的现代产品旁边举起相机,却无人关注这些端丽雅洁的宋代宝贝。

无人打扰,我心神专注安宁,一张张慢慢的看过去。墙上的展品,都被丝绸博物馆修复过,旁边还附了丝绸的织品还原图和结构图,我很高兴,心里暗记下来……宋代是中国丝绸纺织品集体南移的稳定期,江南的丝绸织品非常发达。这个在宋代笔记小品文里,是常常可以看到的(大家可以翻翻《齐东野语》和《辍耕录》)。

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

一. 宋代在理学的影响下,讲究还原天地的本来形态,并予以有规律的重复,加上伊斯兰教的渗入,所以几何纹非常发达,在这个展厅里,我看见了方胜纹、方格纹等等常见的丝绸织纹,在画册里看过很多次的图样,见到实物,还是有点小感动。

我突然想起,这些纹样,在《营造法式注释》里的收尾部分,也就是讲建筑彩画的那章里,我也看到过——因为太喜欢那些画在粱上的方胜格、豹脚纹、圈头合子,我还专门去买了一套胶带。这套胶带共计六个,全是宋代建筑上的常用花纹。(《营造法式》是宋代建筑著作,梁思成一生有两大学术成果,一是古代建筑史,另外一本就是营造法式注释,他那本书早就在内地绝版,我看的是港版,但是,真正能让我看得略懂一丢丢的,是陈明达注释本,可能是里面有很多实例配图的原因。)

 

 

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装饰风潮,不但体现在纺织业、画作上,也会表现在建筑物上。

二. 我看到好多好美(仰天长啸做花痴状)的折枝花啊!

在所有的染织纹样里,相较于团花、缠枝、穿枝花,我更爱折枝花。折枝花纹,起于唐代而兴于宋代,就是以传统动物纹样中游离出来的柿蒂纹为基本原型,再加上各种植物图案而来。前阵子看齐东方的《花舞大唐春》,就是讲解陕博何家村遗宝的那本书,里面有折枝葡萄石榴花,但是花叶很肥,空白中是不着花纹的,这是唐代的处理方式。

在蜀锦中,我也看到唐代小折枝花的实物,远看很清丽,但近看花型是完整的、铺陈的,还是比较高调。而宋代的折枝花,更加纤细端丽、收敛克制。更对我胃口。展品里的那件折枝菊花纹包袱皮,都把我看痴了。

因为是包着供养物的包袱皮,所以整个展厅里,有种让人笃定的祈愿的美好发心感。大厅中间,是供参观者许愿的地方,很多许愿牌挂在那里,多是祝家人平安的,偶尔有小朋友稚嫩的字迹,是希望考试顺利——现代人的明朗心思,在初凉的秋意里,给这些泛黄的烟尘色的包袱皮,带来了一点时代感。

心情烦躁时,我喜欢去博物馆看古瓷什么的,它们喜怒不惊的安然样子,会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一个横向的时间轴,让我意识到: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每个人都身若微尘。它们也会拉开纵向的空间轴:去年在南博(朝天宫)看沉船瓷器展,这些瓷器都是明代或清代,在对外贸易中沉没的失事船只上运载的物品,在几百年之后,被打捞出水、加以修复后,还是熠熠生辉。回家翻《青花瓷的故事》,读着那些海上贸易的宝船轶事,觉得那些事就像在身边那么鲜活生动,我们的脚下,沉睡着历史。

展厅里发黄的丝绸和轻罗,是“月光侵水”的黄,我的心,慢慢变成“玉簪相对淡然香”。

有个包袱皮上,绣着一首杜牧:“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当年杜牧少年中榜,得意非常,结果深山里的僧人根本就不知道他是谁,对修心的隐者来说,闻达于世和人间名利,不过是浮云。我又看见一个僧人的名字叫“守澄”,不知为什么,让我觉得很配这个秋日的早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