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丽的暗哑,及高光写作

(2015-10-12 09:24:39)

2015年夏,是逐渐远离网络的一个夏天。

 

还是喜欢纸版书的质感——这个纸版和电子书的差别,并非是指印刷在纸上,也就是载体的区别,而是内在的区分。我这几天读了些六十末七十初的作者,在纸质书年代,度过青春期和写作喷薄期的人,她们的文字,给我感觉是通心的,切肤的,真皮层写作,当内心呈现某种潮涌,就让它赋予形,以文字呈现。相应的,因为灵魂并非可以像工业产品那样批量产出,永不断货。所以,她们现在都陷入了沉默暗哑,久不发声。这好像更印证了某种灵魂的诚实。因为,对一个有文字技术的人,用浮于表的技术化来写,一直写,不是难事。但拒绝这种没有灵魂感的产出,也是文学的尊严。

 

米兰.昆德拉我谈不上喜欢,但有一句话看了觉得好:“清静就是不被人注视的那种温馨感觉。人的眼光是沉重的负担,是吸人膏血的吻。”而在杜丽的书里,我读到这样的文字:“假如让我选择,我愿意做这位妹妹,呆在人类生活的角隅,被人们的喧闹和落寞所忽视,捡拾那些被丢弃的碎片,看见人们脸上自己未察觉的伤痛,然后,说给他们听。”

 

一个冗长酷热的夏日午后,我用电脑看杜丽的《带绿色玻璃罩的台灯》,PDF版的。这样,倒是可以避免了像她其他书那样的装帧厄运,它们都被做成丛书中的一本,有一种漫不经心的市井气。但即使只剩下文字部分,比如这个书名,也还是那么的九十年代,朴素实在,现在的书名都很长,带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狠劲,有浓烈的官能刺激感。可是,又是人工的惊艳和春药。

 

电子时代,信息蜂拥,写作者都成了走台的明星。注意力经济的原则渗透在角角落落,本来应该躲在暗处、安于暗哑的观察和书写,都成了抢夺读者眼光的高光写作,每个写作的人都想奔向舞台中心,光线最亮,获取关注的那个聚光处。他敲下一个字,就能预计随之而来会收获的掌声。而真正优秀的写作者,恰恰应该“被忽视的”——“即兴”和“苦吟”,本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但是,没有用心经营的东西,分出一半的力气去迎合读者,继而被读者的掌声软性裹挟,只能写一些读者兴奋区里的文章。无论是靠负能量吐槽的酷,还是味精水的鲜,都不过是取悦固定读者群口味的踩G点技术。逢迎。这些文章,写的人和看的人都不打算深耕,我以为,这样的文字,偏离了写作的意义。

 

碎片化的年代,满地都是灵光一闪的小聪明。但是要考察一个人的文字实力,必须看长文,才能看出文气是否充沛 、知识结构坚实与否、运用信息资源的灵活性、思考力的延展度。

 

而在评论类文章里,又有一种,很像高考生的答卷,得分点都答到了,老师对着卷子可以给分了,但就是没有直见性命的东西,心里那个翻滚,是没有的。这种答题卡式的写作,我也觉得意义不大。文学当然需要智性,但仅仅有智性,是不够的。如果用这个维持写作产量,是很容易的,但没有和灵魂发生关系的东西,产量又能代表什么?区别大概就是:一块切割整齐的火腿,和一头猪。前者只是物化的食材,后者是生命体——这些年来,我一直规避过于熟练的批量生产,就是害怕进入技术化的流利,最后使文字失去“有机感”。

 

而写作的自发性,应该是:”我的书写并不是写作,而是鸟儿沉默或歌唱,青草发芽或枯黄,太阳在林后升起,或降落时引起一片黯然。是鸟作为鸟,我作为我的一个必然”(王晔)。

 

连媒体也一样。收拾杂物,有堆九几年《上海服饰》——四块一本,市民读物。在那第一次读到黄爱东西,有个栏目叫普通女性谈衣服,女孩们兴致勃勃的写竹编手环配对襟上衣,或是怎么找一条《魂断蓝桥》里的玫瑰裙,东西不金贵,女孩的文字也谈不上文采卓著,但那些自珍的发光的把玩,我都记得。当时因为成衣生产水平差,款型都很粗陋,买一件稍微时尚的衣服,都得要费时费力加运气。但那在最简陋的物质条件下,也自得其乐的生趣,很动人。现在的时尚信息当然铺天盖地,可是谁会为一个木头手环欣喜的写出长文呢。

 

杜丽的《蓝色手指》,写她的女友在拱桥上牵起她的手,手上有被蓝色墨水染过的痕迹……这真是个美丽的意象,手写感。我最近的一些迷茫,被她肃清了。就是一直读,继续写。在内心潮来时,我手写我心。在枯水期,也能守住焦灼,变成等待的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山教我认字
后一篇:定于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